-
《声音的种子》:朝向无统的书写
《声音的种子:罗兰·巴尔特访谈录(1962-1980)》,[法]罗兰·巴尔特著,怀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5月出版,408页,59.00元 《声音的种子》的出版并非没有争议,罗兰·巴特于1980年突然离世后,《明室》就成了作者最后的出版物,那么,未刊稿都有些什么呢?除了法兰西公学和高等研究实践院的研讨班准备稿之外,我们还有一部以上的博士论文准备稿,各种未加以命名的日记本(它们包括后来被命名为《哀悼日记》《中国旅行日记》的本子),题为“新生”的小说计划书,由于这些手稿的整理需要时间,巴特作品的主要出版社——Seuil出版社决定先把一些现成的文章加以收集出版,于是我们有了这四部书:《声音的纹理》(即本书《声音的种子》)《显意与晦意》《语音的沙沙声》《符号学冒险》,这些书的标题都是出版社自己添加的,它们分别汇集了巴特不同类别的文章:《声音的纹理》是三十八篇访谈;《显意与晦意》中收录的是一系列涉及摄影、电影、绘画、音乐和戏剧的文章;一些围绕写作和语言的文章,被汇入《语音的沙沙声》;关于符号学的研究则被收录到《符号学冒险》中,其中包括叙事分析的榜样之作《叙事结构分析导论》。
关键词:  声音的种子2020-01-20
-
《柏林书店》:一个关于生存、抗争和人性的杰出故事
A Bookshop in Berlin:The Rediscovered Memoir of One Woman's Harrowing Escape from the Nazis 《柏林书店:一个女人九死一生逃离纳粹的回忆录》延续了如《乱世有情天》和《纳粹军官的妻子》等作品的传统,讲述了一位英勇无畏的犹太书店主如何千辛万苦穿越纳粹占领下的欧洲、保全性命的故事。
-
关于双重性:遗失灵魂的人
2019年10月公布的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首部图文并茂的童书《遗失的灵魂》获得了多项童书奖,现今亮相中国。
-
17-19世纪英国底层夫妇如何分手
英国著名作家、诗人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在《卡斯特布里奇市长》中,描写了这样一个场景: 在韦塞克斯(Wessexex)卡斯特布里奇(Casterbridge)附近的一个乡村酒馆中,21岁的捆草汉麦克·汉查德(Michael Henchard)与 妻 子苏珊(Susan)发生争论。
-
《到婚礼去》:伯杰笔下的婚礼哪年举行?
《到婚礼去》,[美]约翰·伯格 著,郑远涛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272页,52.00元 但凡詹姆斯·乔伊斯的书迷,不会不知道6月16日这个日子。
-
郑远涛读《到婚礼去》|伯杰笔下的婚礼哪年举行?
《到婚礼去》,[美]约翰·伯格著,郑远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272页,52.00元 但凡詹姆斯·乔伊斯的书迷,不会不知道6月16日这个日子。
-
《快递包裹》:当人性之恶以爱的名义出现
《快递包裹》[德]塞巴斯蒂安·菲茨克著 王 硕 刘学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塞巴斯蒂安·菲茨克是活跃在欧美文坛的德国当代著名悬疑惊悚小说家。
关键词:  快递包裹2020-01-13
-
太阳落山之后,“人人都爱马洛”:雷蒙德•钱德勒及其侦探小说
雷蒙德·钱德勒 正如他的代表作《长相别》所谕示的,在极其完满的意义上,雷蒙德·钱德勒是一个无法告别的文学神话 倘若事关文学与经典,抑或事关阅读与畅销,侦探小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类别。
2020-01-10
-
从贺拉斯诗集说起
贺拉斯像 在西方古典学中,从19世纪上半期开始,校勘学的基本操作便已经规范化了,后世学者往往将这种规范化了的校勘操作规程称作拉赫曼方法。
-
教育逆袭原生家庭的成功绝非偶然,也不尽是努力前提下的必然
从斑驳的原生家庭出走,成功实现教育逆袭的故事,仿佛一碗熬好的鸡汤。
-
重读塞林格:他最后的堡垒叫“天真”
作为一个著名的不让别人给他写传记的作家,塞林格是份很好的实验素材,让你在上面记录自己作为读者的生平。
关键词:  塞林格2020-01-08
-
盖尔·琼斯《诺亚·格拉斯之死》:小说是思考和表达感情的机器
盖尔·琼斯 盖尔·琼斯(Gail Jones,1955—)是澳大利亚当代著名作家,目前就职于西悉尼大学社会与写作研究中心,教文学、电影与文化。
-
斯坦贝克《人鼠之间》:仍有人仰望星空
约翰·斯坦贝克在《愤怒的葡萄》中写下:“不存过高的希望,就不会让失望给搞垮。
-
“中国历史和文化令我着迷”
阿里·哈吉里作品《阳光之路》中文版。
-
托卡尔丘克《云游》:寻求陌生的潜流
《云游》和随后的《雅各书》相比于她大多数其他早期的作品,跨越了更多的领域和主题,也跨越了更长的时间维度。
-
中国现代文学在德语世界:文学中国与真实中国
一、知识界的守望:从联邦德国时期的一本鲁迅文集说起 1972年11月,28岁的西德作家布赫(Hans Christoph Buch,1944- )为他编译成德语的鲁迅作品集《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国文学与革命文选》(Der Einsturz der Lei-feng-Pagoda: Essays über Literatur und Revolution in China)写下后记,将鲁迅同当时西欧左翼思潮席卷下最受敬重的社会型知识分子作家相较。
-
虚构作品能见证奥斯维辛吗?
虚构作品能见证奥斯维辛吗?这几乎是一个伪问题。
-
马来西亚华语文学: 用中文书写时代和家园变迁
近日,马来西亚出版了已经去世的华人作家云里风的纪念文集。
-
中国现代文学在德语世界:文学中国与真实中国
一、知识界的守望:从联邦德国时期的一本鲁迅文集说起 1972年11月,28岁的西德作家布赫(Hans Christoph Buch,1944- )为他编译成德语的鲁迅作品集《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国文学与革命文选》(Der Einsturz der Lei-feng-Pagoda: Essays über Literatur und Revolution in China)写下后记,将鲁迅同当时西欧左翼思潮席卷下最受敬重的社会型知识分子作家相较。
-
《82年生的金智英》:走出性别对立的阴影
《82年生的金智英》需要男性读者吗? “经济不景气,高物价,恶劣的职场环境……其实人生中的各种苦难,谁都会面临,无关性别,只是许多人不愿承认这点”,虽然这是韩国小说《82年生的金智英》作者赵南柱说的,但它藏在书中深处(简体中文版145页,以下引用页数均指简体版),不像书尾“作者的话”那样显眼易找(中文版还特意拎出来印在目录前):“由衷期盼世上每一个女儿,都可以怀抱更远大、更无限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