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处安放的同情》:十八世纪道德哲学中的伦理实验
《无处安放的同情:关于全球化的道德思想实验》,[德]汉宁·里德著,周雨霏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11月即出,220页,58.00元 “在每个周五的下午,当我到了咖啡店时,汉宁·里德(Henning Ritter)总是已经在那儿了。
-
彼得·汉德克的文学悲歌
彼得·汉德克 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彼得·汉德克,他被赞扬为“以独创的语言探索了人性的边缘和界限”。
关键词:  彼得·汉德克2019-11-15
-
十本书让你爱上柏林
柏林充满戏剧性的城市历史,印证着20世纪的跌宕起伏,她身上的累累伤疤也刺激着一众诗人、小说家、导演述说着她的故事。
关键词:  柏林2019-11-15
-
经典的另一种重生:抽出文学掌故的细丝织全新的网
《好骨头》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河南大学出版社 今年,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八十岁。
关键词: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2019-11-15
-
远藤周作:人们究竟渴求着怎样的爱与救赎?
近日,远藤周作长篇小说《死海之滨》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关键词:  远藤周作2019-11-15
-
塞萨尔·艾拉:在真实与虚构之间
翻译了几部阿根廷当代作家塞萨尔·艾拉的小说,阅读了一些关于他的生平、创作经历、作品评论和分析的西班牙语资料,感觉有些想法应该提供给我们的读者,希望能够帮助中文读者理解他的创作思想、艺术手法和题材的选取。
2019-11-15
-
自然与心灵的交融:漫谈自然文学
自然文学(Nature Writing)不同于西方文学史上的自然主义(Naturalism)。
关键词:  自然文学2019-11-14
-
穿越奥兹的长廊:小说的开头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某种契约
故事开始了 一度我曾以为此书完成于奥兹创作最成熟的时期,否则何以如此驾轻就熟,纵横捭阖,鞭辟入里。
关键词:  奥兹2019-11-13
-
缺席的母亲和善于操纵他人的“阿姨”
【编者按】科尔姆·托宾,爱尔兰著名作家。
关键词:  科尔姆·托宾2019-11-13
-
皮扎尼克诗集中文版推出 译者:这是“夜的命名术”
她被称作流浪人间的阿尔忒修斯,她的诗句浓烈而尖锐,她的情感炽热而痛苦——著名阿根廷诗人皮扎尼克,终于将以中文形态被中国读者接近和阅读。
关键词:  皮扎尼克2019-11-12
-
冯尼古特作品里的四重美妙
在一本书中,冯尼古特引用了作家雷纳塔·阿德勒的话——作家即厌恶写作的人。
关键词:  冯尼古特2019-11-12
-
把历史从神话传说中解放出来
公元前5世纪是希腊世界精英荟萃、星光灿烂的时代,也是古典史学在文化领域大放异彩的时代。
关键词:  修昔底德2019-11-11
-
称希腊的理由
契诃夫说:告诉我你读什么书,我就会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关键词:  希腊2019-11-11
-
谭道明评《拉丁美洲的精神》:理解拉美的文明与民主
《拉丁美洲的精神:文化与政治传统》,[美]霍华德J.威亚尔达著,郭存海、邓与评、叶健辉译,张森根审校,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468页,78.00元 拉丁美洲的灵魂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半个多世纪后,西班牙王室主持了一场著名的神学辩论,辩题是美洲的印第安人是否有灵魂。
-
“被人不公平地冷落了的人物”
马尔库塞与洛文塔尔 洛文塔尔作为受到犹太教救赎信仰影响的犹太人,同时又具有马克思主义拯救世界的精神和情怀,使得他的研究并非停留在理论思辨和理论体系的建构这个层面,而是像马克思所说的,不仅仅是解释世界,而是在于改变世界。
关键词:  洛文塔尔2019-11-08
-
所有叙事最后都像水一样流向“低地”
2000年,印裔美籍作家裘帕·拉希莉凭借小说集《解说疾病的人》成为“普利策文学奖”史上最年轻得主,此后,她的名字就和后殖民、族裔文学、移民文学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关键词:  裘帕·拉希莉2019-11-08
-
卡夫卡与少女 他像一只文学界的螳螂
卡夫卡生前是一个小公务员,死后成为众多文学青年的偶像,他们自内而外模仿卡夫卡,像信徒朝拜上帝一样虔诚,而卡夫卡也有自己虔诚的对象,那就是文学本身。
关键词:  卡夫卡2019-11-08
-
萨特的晚年 漫长青春期的告别仪式
对于经过80年代的人来说,萨特是个迈不过去的名字。
关键词:  萨特2019-11-08
-
“奥威尔难题”与……最后的抵抗机会
《奥威尔难题:是绝望的呼喊还是对“人的精神”的信念?》,[匈]埃丽卡·戈特利布著,陈毓飞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453页,78.00元 如果要纯粹从文学与政治的关联角度,同时也要考虑与阅读者个体经验的关联来选择20世纪文学史上杰出作家的话,我的首选就是乔治·奥威尔。
关键词:  奥威尔2019-11-08
-
萨迦文体:中世纪冰岛留给世界的独特遗产
萨迦(saga)是诞生于中世纪北欧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代代相传的口述故事,涉及历史,但更多的是众人参与塑造的虚构内容,“处在事实与虚构、口述与笔述、过去与现在之间模棱两可的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