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非虚构写作
编者按 近期何平与金理联合召集以“非虚构写作”为主题的工作坊(上海—南京双城文学工作坊第四期·中国“非虚构”和“非虚构”中国,2020年10月18日举办)。
关键词:  非虚构2021-08-28
-
艾伟:文学的内在逻辑
《文学的内在逻辑》这个题目我本是随便起的,因为当时没来得及深入思考。
关键词:  内在逻辑2021-08-27
-
陈晓明:人民性、民间性与新伦理的历史建构
人民性是文化/文学现代性的核心内容,既是其动机也是其成果。
-
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思考“声音”
一、小引 因为要编一部文集的缘故,最近集中搜罗、浏览了近几年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里的“声音”研究。
-
谢有顺:肯定中国当代文学也需勇气
中国当代文学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新时期以来的这四十多年。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2021-08-24
-
百年文学批评的古代遗产
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批评不断向前推进,对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持续产生影响。
关键词:  文学批评2021-08-24
-
从“小说革命”到“无界文学”:写作需走向更广阔的原野
近年来,关于文学需要跨界、“破圈”的呼吁不断高涨。
-
非虚构文学扩张了文学边界
非虚构文学的出现激活了自现代文学诞生以来的内在传统,即其“社会性”和“公共性”的一面,它把这两者重又带回到文学之中。
2021-08-18
-
好作品如电流,贯通文学世界与现实生活
编者按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
李浩:先锋的文学和它的创造感
一 有批评家说过两类人适合“当作家”,一类是水手,一类是农民。
-
中年写作相关问题:风格与风格的局限
编者按 由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山花》杂志社联合举办的“第一届贵阳市主题文艺评论研讨会”于 2021 年 4 月 26 日在筑举行。
-
“挺大的人,何必说小姑娘似的话”
自1921年6月《晨报》副刊发表周作人《美文》倡导写作“叙事与抒情”的“艺术性”美文开始,一百年间,不同时期的散文各有特色。
-
洪治纲:重申物质与身体的书写意义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一直对微观而琐碎的日常生活抱着特殊的热情,以至于有人认为,宏大叙事已渐呈衰弱之势。
-
中国当下文学需要培养读者——关于小说革命的专题讨论之四
主持人 杨庆祥 (诗人,批评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观察者 潘昱竹(导演、表演艺术家,居合肥) 杨澜洁(高校教师,居北京) 黎 成(事业单位行政管理者,居北京) 丁校书(国企管理者,居深圳) 杨琳琳(法官,居北京) 曾记鲁(销售公司总经理,居合肥) 吴增言(中学语文教师,居武汉) 张 舒(银行高级产品经理,居深圳) 赵子莹(青年写作者、大学生,居北京) 周倩宇(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生) 龚 丽(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生) 贾志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 郭宇泽(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学生) 苏兆一(北京亦庄实验中学初二学生) 主持人语 本期“非常观察”栏目继续做文学相关的同题问答,不过这一次,我刻意选择了一批“圈外”的观察者。
关键词:  小说革命2021-08-10
-
面向世界的中国现代视野
在众多的关于“现代”或“现代性”的生成的论述中,“世界视野”“世界交流”或“世界意识”的产生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标志。
-
抗拒非诗化与伪抒情:新世纪中国诗坛的独特风景
废名以为,“如果要做新诗,一定要这个诗是诗的内容,而写这个诗的文字要用散文的文字。
关键词:  新世纪诗歌2021-08-06
-
文学批评应回归文学本体的怀抱
【如何让文学评论更有力量】 当前文学批评受到不少诟病,也有很多人进行深刻反思。
关键词:  文学批评2021-08-04
-
杨碧薇:抒情的现代性及其变奏
关于汉语新诗的本质,在不同时期都有人论及。
2021-08-03
-
学术性是文学批评的生命线
关于文学批评的特性,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先霈教授说:“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而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
-
张丽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的一个重要转向就是塑造从愚昧中觉醒的、开始抗争的民众形象,以文学的力量推动时代发展。
2021-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