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沉默与书写之间
大概每个写作者都会被问到一个问题:“你在写什么?”或者是“你都写了些什么”。
-
灵魂的目标是诗吗
上了年纪的人对春天的敏感度怎么也不如年轻人,尽管窗外的花事已盛,我却不为所动,对于诗,大抵亦如是,其敏感度也是老不如少吧。
关键词:  诗歌2021-04-19
-
他们说:“文学是现实的容器”
编者按 2021年4月17日至21日,北京老舍文学院与青年文学杂志社联合主办的“2021北京老舍文学院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在京举行。
-
沈念:尘土之上的鲜活与光亮
我又一次想起那一张张面孔。
-
程永新:意念是侍奉梦的仆人
写这个故事的想法由来已久,一个具有超能力的人可以掌控意念,却掌控不了时势和人性。
-
林岗《漫识手记》:一个人的“三百篇”
整理完毕,长长舒了一口气,才发现数年的信笔由缰,写了有近三百篇之多,恰好是一个人的“三百篇”。
关键词:  林岗2021-04-19
-
罗伟章谈新作《谁在敲门》:每个时代下的人们,骨髓里都敲打着古歌
生而为人,不可避免地面对着各种关卡,其中许多人的初次离别,是与父母之间的永别,而至亲的离世,往往带来不可跨越的悲伤。
2021-04-18
-
杨遥:正见我们的时代
2017年10月8日,太原下着蒙蒙细雨,我拉着拉杆箱一早赶往西客站,乘坐去临汾隰县的大巴。
-
姬中宪:人的空间化与物的门外汉
二〇二〇年国庆节之后,我获得了一种新的写作语气,如同一段刑期结束,我自由得无法无天,自信心也触底反弹,我决定每天在公众号上推送一篇千字小文,并立下字据曰:对城市生活内核的又一次疯狂试探。
关键词:  姬中宪2021-04-14
-
神交的朋友们——《西南三千里》创作谈
《西南三千里》节选于我即将出版的新书《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此书始于我从媒体离职后的某种焦虑:从事特稿写作逾十年,纯事件性题材不再能够激发热情,而那种万字长文(传统媒体所能容纳的体例极限)也已无法带来真正的满足。
关键词:  西南三千里2021-04-14
-
苏童:写作的理由
写作需要理由吗?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说这个问题其实是在说一份非常漫长的答卷,我想从很多年前我遇到的一件事情开始说起。
关键词:  苏童2021-04-14
-
韩少功:若不是作为职业,我们为什么还要写作?
写作显然不是一种最好的消遣。
关键词:  韩少功2021-04-14
-
曹海英:二手猫及其他
1 笨笨到我家三年了。
-
我与生态文学
我写过一部与生态文学有关的长篇小说《环形山》,扉页题记写道:1964年7月31日,美国太空船“徘徊者”7号坠毁前17分钟拍下了人类第一张月球环形山照片。
-
红色土地上的梦想
九曲十八弯的黄河乾坤湾啊! 我把我对文学故乡陕北的回报,义无反顾地确定在了这里。
-
赵德发:感受巨变 见证历史
我生在农村,今年66岁,对中国农村半个多世纪的变化有切身感受。
-
未被算法所穷尽的文学与人间
《空巢》书影 访谈时间:2020年12月7日 访谈地点:上海朵云书院旗舰店 木叶:不知弋舟兄是否还记得,若干年前有次聚会,一众师友之中坐着一个年轻人,基本不与旁人说话,仿佛有无尽的话语,却又是静默的。
关键词:  《空巢》2021-04-10
-
陈彦:从戏剧到小说
戏剧与小说创作本来是不应截然分开的整体,同属文学范畴,也都以塑造人物、揭示人性奥秘、反映历史社会嬗变为基本前提。
-
《鹊桥仙》创作谈:始于“千秋岁”,终成“鹊桥仙”
千秋岁 大学毕业那年,我在一个绿皮日记本上第一次开始写小说,小说的女主人公叫小蛮,也就是我自己,大概每个小说作者的第一篇小说总是想写自己。
-
写作课 |林徽因:什么作品能持久动人
《大公报·文艺副刊》出了一年多,现在要将这第一年中属于创造的短篇小说提出来,选出若干篇,印成单行本供给读者更方便地阅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