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岛屿的厝》:向故土家园寻找情感归属
《岛屿的厝》是出生于厦门鼓浪屿的青年作家龚万莹的第一部小说集。
2024-07-11
-
春茶的诗情与禅意——评《一米茶历》
田芳妮是我年轻的老朋友,她在《长江丛刊》从事编辑工作时,我就读过她的诗作,她的诗清冽、优雅、美好,我很是喜欢。
2024-07-10
-
王俊柔:《黑金》的质感与温度
初读石油文学,石油似乎往往与荒凉的山脉和冰冷的机械相伴,是报纸上一段段开采进度的客观阐述,是一张张低饱和度的照片。
2024-07-10
-
如何判断人工智能生成作品的文学属性
近年来,人工智能文艺创作引发学界持续关注,仅以中国知网文献检索为例,截至2024年6月30日已有643条相关研究文献,其中博士论文3篇,硕士论文15篇。
2024-07-10
-
以文学之眼,重新发现故乡之美
● “故乡”指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为这个世界提供了一种生活样本——在那里,有一群人守着自己的空间,有笑有泪地生活,守护自己的精神世界,为当下时代提供着一种精神资源 ● 中国人度过时间的方式,多数是在劳作之中完成的,而节气、节日是在生活的刻度上结绳记事。
2024-07-10
-
另一种史诗:《有生》的乡土经验、女性书写和抒情变奏
摘要:胡学文的长篇小说《有生》以打造“百年中国的生命秘史”为目标,在“生”的总体视野下,深入历史与记忆的缝隙,探索乡土文明语境中的关于生命、生育与生活的困境和出路。
2024-07-10
-
我们如何从记忆的暗道里突围——读笛安《喜悦之地》
通往记忆的路有两条:一条是宽阔的,那里鸟语花香,少年们快乐成长;而另一条则是狭长的,那里曲折蜿蜒,少年的面容影影绰绰。
2024-07-10
-
一群底层劳动者之歌——评朱军艺《爸爸的板车》
读朱军艺的小说《爸爸的板车》,时常让我想起老舍先生。
2024-07-10
-
巨澜与火焰——曹树莹诗论
一 因为诗歌机缘,我与当代著名诗人曹树莹先生成了文学知己,是为人生之幸事。
2024-07-10
-
《单身母亲日记(三)》:每次当她醒来
第一次读到阿依的《单身母亲日记》时,是在一个文学杂志的微信公众号里。
2024-07-09
-
行走作为方法——读阿来的《西高地行记》
小引 在当前众声喧哗、吵闹不休的学界,如何接受和研究阿来,仍然是个难题。
2024-07-09
-
陈仓《浮生》:清晰呈现生活质感
房子,一直是人生要紧之事。
2024-07-08
-
历史小说《丰泰庵》读后:洞悉历史的复杂脉络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最本色最鲜活地摹写、反映时代风貌和历史痕迹,这是杰出作家的一种本能。
2024-07-08
-
马金莲《亲爱的人们》:在永恒大地上矗立心灵的雕塑
阅读《亲爱的人们》,震惊于马金莲愈写愈勇的艺术创造力和“后发制人”式的叙事策略。
2024-07-08
-
新工业诗歌:立场、视角与表达
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024-07-08
-
北辰诗集《余响》:他的内心有着整个宇宙
北辰是上世纪90年代进入创作丰收期的河北晋州诗人,日前拜读他新寄来的诗集《余响》,发现这位不善言谈的中年汉子,一如既往地“自有诗心如火烈”,在优雅的诗行中呈现出一片立体而又丰富的内心天地。
2024-07-08
-
《融雪时节》:如饮茶水,余韵绵长
季宇是一位老作家,资历老,年过古稀,新时期之初至今,40多年来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生命力。
2024-07-08
-
石斌斌的诗集《骑鸥者》:潜心领悟生活与诗歌的奥义
《骑鸥者》是青年诗人石斌斌的第一部诗歌精选集,收录了他近两年创作的110首诗。
2024-07-08
-
春度春归无限春——评蒋韵长篇《在山那边》
一切生活模式的改变,可能都源于某一次“误入”。
2024-07-07
-
幻境在脑,实境在心——评长篇小说《幻海》
读完鲍磊的长篇小说《幻海》,我关注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被当下的都市文艺青年深邃的内心独白所吸引,这是一次关于人心、梦境与现实的深度探索。
2024-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