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文艺评论主体意识强化与拓展路径考察
新媒体强势介入文化生活的时代,在大众文化消费中如何担负起引导受众的重任,成为文艺评论所面对的重要课题。
2024-07-15
-
《瞬间倒下》:人性的景深
每位作家都有乡土情结,但好的作品往往是“返乡记”,即离开故乡后重新审视与大时代的互映关系,这就需要一种疏离的视角和文本的创新。
2024-07-15
-
《肾上腺素》:接纳变化不忘热忱
过山车在轨道上飞速奔跑,呼啸着来到最高点。
2024-07-15
-
《喝或者不喝》:精神世界的对话
阅毕棉棉的新作《喝或者不喝》,真想引一句苏轼的诗送给她: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2024-07-15
-
《迷昆记》:一入“昆门”深似海
笛箫喑哑,道不尽金陵千古意;水磨腔啭,诉一折悠悠昆曲情。
2024-07-14
-
《六扇门》:寻找生活的不确定性
想必大部分读者会同我一样,当思绪被小说题目《六扇门》牵扯出充满腥风血雨的江湖画面后,却被开篇第一句“我终于加上了于梅的微信”马上甩回了现实。
2024-07-13
-
《沪上烟火》:海派世情小说的女性新腔调
近年跻身网络文学优质平台之列的“豆瓣阅读”,前些时又收获了一部有分量有特色的佳作《沪上烟火》。
2024-07-12
-
新工人的文学变奏——读《我的皮村兄妹》
皮村,位于北京朝阳区最东端的城中村,这里聚集了2万来北漂的外来务工者,依托皮村低廉的房租和生活成本在北京打工谋生。
2024-07-12
-
另一种史诗:《有生》的乡土经验、女性书写和抒情变奏
摘要:胡学文的长篇小说《有生》以打造“百年中国的生命秘史”为目标,在“生”的总体视野下,深入历史与记忆的缝隙,探索乡土文明语境中的关于生命、生育与生活的困境和出路。
2024-07-12
-
仿梦的语言事件——重解孙甘露的小说艺术
● 摘 要 重读孙甘露早年的小说可以重温1980年代后期的小说语言变革。
2024-07-12
-
叶兆言《璩家花园》:智性与温情交融的历史讲述
在当下白话文写作的整体序列中,叶兆言的声誉早就足以让他可以不携带任何修饰语而享受到热烈的赞颂。
2024-07-12
-
《雪线上的奔布拉:我给孔繁森当翻译》:英雄精神的回响和召唤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征程中,《雪线上的奔布拉》的问世适逢其时。
2024-07-12
-
《茉莉为远客》:“用真嗓子说话”
《茉莉为远客》是由张莉主编的2023年散文年选,收录了20位作家的散文佳作。
2024-07-12
-
营造健康的报告文学创作生态
报告文学是近年来主题创作最活跃的文体,这些年来成绩也有目共睹,我们的报告文学作家在记录时代、反映中国现代化进程、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提升中国的大国形象等方面,已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和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是同频共振的。
2024-07-12
-
《最后一公里的守望——七里甸纪事》:温暖的力量
董晨鹏长篇纪实文学《最后一公里的守望——七里甸纪事》(译林出版社2024年3月版)以真实的社区生活为蓝本,客观地抒写了江苏省镇江市七里甸社区工作者们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为民服务的最美身影,而“妈妈心婆婆嘴,跑不断媒婆的两条腿”虽是他们“自嘲”的话语,却成为了社区工作者们面对繁琐工作的形象概括。
2024-07-12
-
原生态的歌与行——散文集《清风徐来》序
见字如面。
2024-07-11
-
《我的皮村兄妹》:以素笔,勾描大地上的文学之心
“皮村”的名字,对于关注当代文学的人并不陌生。
2024-07-11
-
《莎菲女士的日记》:莎菲的出走
日记,给我的第一印象,似乎是一个人和自己的独语。
2024-07-11
-
何大草《坡地手记》:树的伤口,也是人的
读《坡地手记》,掩卷时正值夏至,窗外阴沉沉的,天空酝酿着一场阵雨,空气中郁结着闷热,我却从书中感受到一丝清冷、熨帖。
2024-07-11
-
重回中国古典小说的讲故事传统
在流行着各种魔幻故事、科幻想象与“设定系”的当代文学场域中,历史小说写作还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新意?历史提供给写作者的,是更广阔的虚构空间,还是“戴着镣铐跳舞”?或者反过来,历史小说所能提供给读者的,是营造一种历史真相的幻觉,还是在“史实”层面之外,触及某种更本质的真实?而对于中国这个有着悠久历史与文学传统的国家来说,传统的说书、讲史、历史演义等文学形式又能够为当下的历史小说写作提供怎样的滋养和助益? 新生代作家周游近两年创作的《麒麟》与《钦探》,似乎为我们思考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意思的研究样本。
2024-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