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新生长——三位作家和他们的扶贫故事
他们是谁? 千里之外遇见者的人生,大时代里的小人物 二十年多前,杨遥大学毕业,在家乡山西当乡村教师。
-
钱锺书先生怎样选诗读诗?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曾载一桩旧案: 毛选翻译委员会的工作于一九五四年底告一段落。
-
志鸟村:没看过开颅手术,怎么敢写医疗文
志鸟村的新作《大医凌然》目前正在起点中文网连载,这是一个典型的行业文,讲述医学生凌然从毕业进入医院到最终成为一个优秀医生的故事。
-
舞蹈剧场《沈清传》:舞之灵动,情深义重
莹蓝色的舞台灯光下,巨幅绸带代表的大海意象拉开帷幕,俏皮可爱的小姑娘跃然起舞,拄着拐杖的盲者陪伴在旁,对她疼爱有加,这是幼年的沈清和她的盲父。
-
孔亚雷x范晔x淡豹:焦虑及其所创造的
中国小说中大胆动用人物的名字作为书名的并不常见。
-
露易丝·格丽克与阅读的政治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美国女诗人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ück),出乎不少人的意料。
-
黄灯x贾樟柯:二本毕业生能走多远?
今年,“小镇做题家”“985废物”等词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
-
罗周:撬开古典大门的年轻人
编者按 2020年,最早一批“80”后已经40岁了。
-
阿菩的中场战事
编者按 2020年,最早一批“80”后已经40岁了。
-
汪晖、戴锦华对谈: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陈映真
有这样一位作家、思想家,作家王安忆称“我从来没有赶上过他,而他已经把时代抛在身后”,许知远直言他是自己的偶像,“他的身上代表知识分子永不停息的批判精神,拒绝和时代潮流妥协”。
-
杨庆祥:叩击无物之阵
编者按 2020年,最早一批“80”后已经40岁了。
-
孙频:写作者的内心气质决定了小说的气质
编者按 2020年,最早一批“80”后已经40岁了。
-
索耳《伐木之夜》:叙述者,声音和小说的真实
我一直坚信小说的真实性建立在叙述者的腔调上,而不是细节的写实。
2020-10-10
-
张怡微:我对故事的兴趣远远没有停止
编者按 2020年,最早一批“80”后已经40岁了。
-
张翎:通过写作重塑故土的存在
“藻溪是我母亲的出生地,那里留下了她的童年、青少年时期的许多印迹,那里埋葬着她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伯父伯母,还有许多她叫得出和叫不出名字的亲戚。
-
约翰·契弗的短篇小说:永远无法安放的游牧灵魂
上世纪80年代,大量优秀外国作家作品被译介到中国,约翰·契弗是其中之一。
关键词:  约翰·契弗《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2020-09-22
-
马金莲:写作是我一生的挚爱
编者按 2020年,最早一批“80”后已经40岁了。
-
张二棍:砰!好诗人应该是一个狙击手
编者按 2020年,最早一批“80”后已经40岁了。
-
余秀华:“我的诗歌只是为了取悦我自己”
9月17日,余秀华受新经典文化之邀,携新版《月光落在左手上》做客北京雍和书庭,畅谈女性、婚姻、诗歌等大家关注的话题。
-
周子湘:漂泊的意义,不是回到故乡
编者按 2020年,最早一批“80”后已经40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