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温州元素的文学书写”主题征文作品 摇篮与沃土 ——浅谈温州文学的氛围与作家成长的气候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傅建国  2022年10月28日10:10

编者按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一年。为了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回顾和梳理温州文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就,切实推进温州文学再创辉煌,温州市文联和中国作家网联合举办“温州元素的文学书写”主题征文活动,以文学评论的形式总结和提炼近百年来温州文学的发展历程,重新擦亮和深入挖掘温籍作家的文学经典。

征文面向全国,以“温州元素的文学书写”为主题的评论,内容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温州文学事件、或温籍作家、或温州作家群、或某个个案的文学评论。现中国作家网理论评论频道将陆续展示优秀作品,并在《温州文学》专辑刊发,敬请关注。

一、温州文学的氛围

谈及温州文学的氛围,我脑海里首先想到的是《温州文学》这本老牌期刊。从某种意义上讲,《温州文学》是我业余在写作道路上成长的摇篮。

1994年,我随着民工潮从皖南来到温州,做起了“淘金梦”。尽管当时居无定所,但对未来却满怀信心。这种信心今天回想起来源于两个因素:首先,那时候的温州民营企业正呈雨后春笋般的生长态势,皮鞋、服装、打火机市场异常火爆。身为打工仔,即便没有文凭,但只要勤劳诚恳,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有工作,就有饭吃;有饭吃,就能够在这座朝气蓬勃的城市生存下来。其次,那会儿虽说刚刚踏上温州这片陌生的土地,但除了心怀“淘金梦”以外,还有一个文学的梦想。因为早在老家的时候,本人原本就是“文学青年”一枚。

1995年,在温州有了稳定的工作以后,我便开始尝试重拾文学梦。记得3月的一天,我冒昧地走进了坐落在墨池巷的温州市文联小院,敲响了当时担任创联部主任的作家王手的办公室的门,递上我人在他乡写的第一篇中篇小说,题目叫做《落花流水》,小说内容是反映老家山村人家的一段往事。由于这篇小说的文本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自然没有入王手的眼,但我却结识到了王手这位身居温州、文学创作却是名列全国一线的小说家。这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在他的鼓励下,我对写作增强了信心。1996年,我创作的短篇小说《卖鸡蛋的小男孩》,在王手的扶持下,在当年的《温州文学》第4期予以发表,并获得了50元的稿费。从此,我对业余写作更加增强了信心。

人在他乡,幸运地拥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不再为温饱生活担忧的我,从此对文学写作变得更加的痴迷。我开始关注温州作家的创作,和温州文学的发展轨迹。作家王手的小说,是拜读较多的温州作家作品。从他的早期小说集《火药枪》到近年来的长篇小说《温州小店生意经》等,我几乎都是带着学习的态度认真阅读。王手的小说,有他自己的独特的语言特色,生动、细腻,严谨而又幽默。王手的作品接地气,温州人写以温州为背景的事,生活气息浓郁,时代印记深刻,更具有先锋文学的标杆。作家程绍国写散文,也写小说。但是,我熟悉作家的作品依然是散文为主。《林斤澜说》出版时,在中国当代文坛引起普遍关注。就我个人的理解,我更喜欢作家写温州的美食、美景的散文。其文笔浑厚,语言简洁有力,如《麻将》《乡吃》等,都是散文中的精品力作。

受温州作家的影响,确切地说,受温州春意盎然的文学氛围熏陶,我作为一名业余文学写作者,创作水平也有了进步和提高,发表作品的概率也随之有了较大的提升。《温州文学》一直担负着培养和挖掘本土作者的文学力量的任务,成为了多数基层作者发表作品的主要园地。令我特别感动的是2008年,温州文学第3期腾出三分之二的版面,发表了本人3万多字的中篇小说《命根儿》。这对于一个普通作者来说,如此般的扶持力度是罕见的。回眸自己的文学作品发表之路,在《温州文学》上发表作品是最多的,几乎每年都有,仅中篇小说就有四五篇,累计作品不少于20来万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温州文学》是我人生文学旅途成长的摇篮,这个比喻是再也贴切不过的了。

谈及温州文学的氛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曾经的“温州文学周”活动。相信大多数作家对“温州文学周”活动都比较熟悉。每年一届,前后办了二十多届。二十多年的文学周活动的聚集,为温州本土的作家架起了团结、交流、分享,以及相互促进的桥梁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文学得以空前繁荣,在此背景下,温州的文学氛围更加欣欣向荣。作家曹凌云,身为温州市网络作协主席,但他的文学创作却一直根植于瓯越大地,情系家乡。他的作品,如早期的《舅舅的半世纪》到近几年的《走读瓯江》系列,既具有丰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作家对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有着无比深厚的情怀与眷恋,其作品有血有肉,耐读,丰富,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总之,自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的文学的氛围,一直是浓郁的、蓬勃的,充满生机的,不仅涌现出王手、程绍国、钟求是、哲贵、东君等众多的传统文学一线或一流的作家,还涌现出诸如蒋胜男、陈酿、善水等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网络作家。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展开叙述了。

二、作家成长的气候

谈及作家的成长,是一个有趣而又严谨的话题。个人学识与才情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成长的气候。好比一粒种子,如果没有优质的土壤环境,即便生根发芽,也难以茁壮成长。简言之,作品能够提升作家的知名度,但时代与生活可以更好地成就作家的命运。如《平凡的世界》成就了路遥,《人世间》成就了梁晓声,等等。

回到“温州元素的文学书写”这个话题,就本人有限的阅读体验而言,认为王手的诸多作品,如长篇非虚构小说《温州小店生意经》、中篇小说《讨债记》等,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此外,哲贵的以“信河街”为文学坐标的小说系列,也具有“温州元素”文学书写的典型意义。个人以为,在温州的作家群中,长期扎根基层,始终以“温州元素”为文学书写之蓝本,并且身体力行深入到生活第一线,取得了一系列的可喜的文学成就,在这一方面,曹凌云的创作无疑是为数不多的作家楷模之一。

从《走读瓯江》到《海上温州》,再到《走读飞云江》(即将完稿),三部文学作品,累计约80多万字,都是反映温州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中的巨大变迁史。难能可贵的是,作家在写作过程中,并非坐井观天依靠想象与虚构,而是沿着瓯江,踏着海浪,吹着飞云江风,在行走中观察思考,在走读中感悟书写。因此,曹凌云的“走读文学”,不仅具有浓重的生活气息,更有在场感的文学韵味。身为作家,从小在楠溪江畔长大,曹凌云的文学创作,始终将故乡情怀,岁月沧桑、时代变迁,用细腻的文笔,朴素的情感,一一纺织于字里行间……曹凌云的文学创作,可谓是真正的从人民群众生活中来,到人民群众生活中去。因此,他的《走读瓯江》《海上温州》等系列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温州元素”,更蕴藏着丰富的时代的气息。

在当下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怎么写”是作家本人的文学才情与艺术视野所决定的。然而,“写什么”却常常是作家所面临的选择题。每个作家,即便文学才华横溢,在题材上也难免遇到自己的短板。生活的土壤、文学的氛围、时代的气候,是成就一个作家的必然条件,缺一不可。

透视温州生机勃勃的文学氛围,不难发现瓯越大地是盛产作家的沃土。如上面提到的曹凌云的“走读文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瓯越山水养育了作家,更是新时代的发展成就了作家。

在这里,不妨拿我本人的文学创作事例来说几句,如果没有一段刻骨铭心的从乡村到城市的打工经历,早年就不可能成功书写和出版散文集《从皖南到温州》;如果没有二十多年的在温州皮革市场摸爬滚打的历练,前几年就不可能成功书写《皮王》这部长篇小说。回顾自身的文学成长历程,深刻体会到并不是我的文学才情有多么的优秀,而是温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以及赶上了一个火热而又蓬勃的时代,像我这样的底层民工,才能拥有足够的信心坚持不懈地写作,才能在文学的路上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才能书写出富有时代与生活气息的文学作品。

如果从更深层次的意义来讨论和解读的话,“文学的摇篮和作家成长的沃土”,意味着区域性文学氛围对于作家成长的意义和影响有着“水和鱼”的密切关系;而生态环境对文学作品的产生是潜移默化的,需要作家个人的认知和才情去消化,吸收,需要作家用心去体验和感悟。作家与文学氛围,好比庄稼的种子与水和土壤的关系,只有在合适的条件下才能相互作用,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才能成就作家的文学情怀与写作理想。

从这个意义上讲,温州元素的文学书写之路是无穷尽的,前景更是灿烂辉煌的。

2022年3月20日于秋浦堂

傅建国,1963年5月生,安徽青阳人,现居温州。曾务农、代课、做篾匠。长期从事皮革销售工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发表文学作品 100多万字。有多篇中短篇小说散见于《江南》《文学港》《福建文学》《安徽文学》《温州文学》等刊物。出版过小说散文集《人在旅途》、散文集《从皖南到温州》,中篇小说集《奶奶的村庄》,以及长篇小说《皮王》等。 

 

优秀文章回顾

“北转南,冷转暖”

——林斤澜系列小说《矮登桥风情》主色调嬗变探析

温州元素和故事孳生的可能

——读霄夫长篇小说《六尺之孤》

慕白诗歌写作中的“包山底情结”

文化非苦旅

——《走读瓯江》中的桑梓情怀和文化情结

长篇小说《旷世烟火》:在人间烟火中书写瓯越大地的历史长卷

雨的侧影

逃离的参照者:浅论张翎作品中的“姐姐”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