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温州元素的文学书写”主题征文作品 雨的侧影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士彬  2022年10月14日16:12

编者按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一年。为了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回顾和梳理温州文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就,切实推进温州文学再创辉煌,温州市文联和中国作家网联合举办“温州元素的文学书写”主题征文活动,以文学评论的形式总结和提炼近百年来温州文学的发展历程,重新擦亮和深入挖掘温籍作家的文学经典。

征文面向全国,以“温州元素的文学书写”为主题的评论,内容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温州文学事件、或温籍作家、或温州作家群、或某个个案的文学评论。现中国作家网理论评论频道将陆续展示优秀作品,并在《温州文学》专辑刊发,敬请关注。

 

人家认为雨有喜忧各半,可琦君先生的雨,是喜雨。她写过一篇关于雨的散文,题目是《下雨天,真好》。

她是从早晨玻璃上的雨滴展开而描写,打开窗门,呼喊雨的到来的声音,从一颗纯真的少女心里蹦出来。啊,好极了,又是个下雨天。

因为下雨,山区里没有什么作息,睡在母亲暖和的臂弯里,听瓦背上的哗啦啦啦的雨声。但她小时候肯定听不懂的,文章是长大后写的,这里跨年代的感觉,是她对雨的认知。雨本来的天命含有丰富的诗意,被她一叫,那些古人造出的忧愁的“潇潇雨”,突然变得欢快。雨中听母亲讲故事,其实有很多的例子,文中偏偏写瞎子借雨伞,后来,反认为雨伞是他自己的,铺垫人的思想复杂化。

琦君先生抓住事物的有趣性,摆出瞎子说自家雨伞的理由,雨伞柄有窟窿,因为他摸了无数次。这将散文的情趣写得淋漓极致,最后告诉大家,琦君的母亲仁慈,就让雨伞由瞎子占有,不与他评论,不与他计较,反而同情他。琦君先生的文字,有着温州人的口味,有个别句子用温州土话来读更突出地方味,“都蹲在大谷仓后面推牌九”“布姑娘”等,正如著名散文家红孩所说,地域文学涉及文化传统、语言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

雨下得越大,琦君笔下的童趣越发深刻。雨大水流急,她玩中间坐着她母亲缝的红“布姑娘”的小木船,船在水沟里打转,向前流。玩累了,就抱着小花猫坐在阿荣伯怀里,看长工们推牌九,等待阿荣把佛豆剥壳后送到她嘴里。接下来,儿童的贪婪、懒惰就表现得更加突出,胡豆(佛豆)吃够了,再吃芝麻糖,来一个刺激味觉,口渴了用柑子滋润。雨大,老师就来晚,阿荣伯说小春(琦君的乳名)肚子痛,睡觉了。当然啦,老师与母亲也不反对,让她撒娇,不用读书。有如英国的培根在《论父母与子女》中写下“父母总是心甘情愿地为子女付出一切,即便身心疲惫也能乐在其中”。

在这里,必须交代一下阿荣伯,他是琦君家的管家,经验丰富,诚实可靠,可亲可敬,她的孩提时的每篇文章里几乎都涉及到阿荣伯,比他父亲出镜率还高,他父亲只做官读书,家务什么都不理甚至不懂。还有,不用读书的雨天,就是八九月台风天,正值早稻成熟收割,走廊下堆积如山的谷子,经酿禾雨、台风雨,过几天不晒就发霉变曲,琦君天天滚在谷子里拣曲,为自家酿酒备用。

散文的情趣,是最吸引人的,有趣味就有个性,有个性容易出彩。中国散文学会会长陆春祥老师一贯来主张散文的情趣这一面。不过,话要说回来,为何一般写作者也有达到采纳情趣的细节,但文章不出名,点击率低,关键在于作者本身的各方位文化未提升,正如余秋雨老师讲过“文化灵魂的流放、毁灭和复苏”,这句话,对一人一地一国一世都适合。

江南,一年中雨最多莫过于春天,春雨绵绵,琦君先生的黄梅天,是到处粘糊糊的,她母亲走进走出地抱怨,她父亲却端着宜兴茶壶,坐在廊下赏雨。她的笔下告诉大家男人与女人的区别,她老爸是文人,当然悠闲。我们不妨拿秦岭云所说吧,喝茶的事,品茗喝茶一风雅事,一杯留给自己,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不分彼此,天下一家,说明茶人的崇高的哲理。有人说,酒属感性,茶则富于知性;酒是诗,茶则近乎哲学。可以说她老爸清高、尝福、自由自在地生活,她的母亲呢,家中的事多得要命,要认认真真去完成。正如,拜伦的剧作《萨丹那帕露斯》中的道白:在人类呱呱坠地之始,就必须靠女人的乳房才能生长,我们最初的眼泪,女人给我们拭去,我们最后的一口气,也在女人的身畔吐出。还有比如,德国的叔本华在《读书与书籍》中说,就女人的外在条件和内在精神而言,她们是不能胜任肉体上的剧烈劳动的,所以造物主特别安排一些受苦受难的事情加在女人身上以求补偿,诸如分娩的痛苦、对子女的照顾、对丈夫的服从等。

不过黄梅天里雨,润养了草木,特别是花,琦君特爱,这是女人的特性。她的父亲用旱烟袋点着它们告诉她,丁香花、一丈红、大理花、玉兰花之类,还有木樨花的幽香,玉兰树上的水珠都是香的。这里的木樨花是指桂花里一种银桂,花黄白色,在春天也有开的,生长好的话,月月开,又叫月月桂,所以,我们不要认为桂花就是八月开。故写散文,必须告诉人家知识点,让人学点知识,这是散文三大因素有趣、有知、有思的组成之一。

琦君先生抓住了雨天的娱乐,展现温州一带鼓词文化的一面,有秦雪梅吊孝、孟姜女送寒衣、郑元和学丐等故事。嘶嘶的煤气灯亮着,煤气灯是大户人家独有的,琦君就很高兴,而她的母亲听了这些人物的悲伤,就红了眼圈。

在文章中最后三个小段中,琦君长大了,她有个假设,“如果我一直不长大,就可以永远沉浸在雨的欢乐中”,可到杭州念中学时,下雨天,她总有一股凄凉寂寞之感。但她的笔峰一转,在雨天,在西湖边,看梅花,听笛声,吹笛人说,一生知己是梅花。点明了琦君有雨天的梅花的气质,代表纯洁、高傲。正如老子说,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意思说,了解我的人很少,效法我的人就难能可贵。因此,有“道”的人穿着粗布衣服而内怀美玉。

文章最后,描写笛声低沉而遥远,依稀听见,在雨中,给人留下无限思考的空间。这是散文的三大因素中让人思考的一面。

 

作者介绍

陈士彬,教师。浙江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故乡的谎言》。获第九届全国海洋文学优秀奖、2021年“温州记忆、百年献礼”全国征文优秀奖等。

 

优秀文章回顾

“北转南,冷转暖”

——林斤澜系列小说《矮登桥风情》主色调嬗变探析

温州元素和故事孳生的可能

——读霄夫长篇小说《六尺之孤》

慕白诗歌写作中的“包山底情结”

文化非苦旅

——《走读瓯江》中的桑梓情怀和文化情结

长篇小说《旷世烟火》:在人间烟火中书写瓯越大地的历史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