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本周之星 | 段猷远:百年老宅,与一个村庄的嬗变(2022年总第39期)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2年10月21日08:42

“本周之星”是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的重点栏目,每天经由一审和二审从海量的原创作者来稿中选取每日8篇“重点推荐”作品,每周再从中选取“一周精选”作品,最后结合“一周精选”和每位编辑老师的个人推荐从中选出一位“本周之星”,并配发推荐语和朗诵,在中国作家网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共同推介。“本周之星”的评选以作品质量为主,同时参考本作者在网站发表作品的数量与质量,涵盖小说、诗歌、散文等体裁,是对一个写作者总体水平的考量。

——栏目主持:邓洁舲

 

本周之星:段猷远

段猷远,1977年生,甘肃山丹人。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多次在《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党的建设》《甘肃日报》《飞天》《当代敦煌》《甘泉》等报刊发表散文、小小说、报告文学等,有作品曾在“张掖文化旅游全民宣传行动”中获奖。

 

作品欣赏:

百年老宅,与一个村庄的嬗变

在“如意”状的甘肃版图中段,自南向北镶嵌着同样形如“如意”的县级行政区划——山丹。在“一带一路”大经略下,山马公路这条空间上的中轴线成为这个县城立体交通网最繁忙的一段。侯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就“裸露”在这条主干的枝叶上,它四面环山,属位奇镇管辖。

千百年来,这条中轴线刻录、凝聚着一代代山丹人民的情感、记忆和梦想。海拔明显高出这条中轴线的“小土包”就在那里静静地看着山外的世界,长年积雪的祁连山、巍峨耸立的焉支山都在它的仰视下轮廓清晰、一览无遗。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侯山早已融入新时代“五彩山丹”浑然一体的发展卷轴中,在新时代新征途的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面前这位老人叫陈云,尽管全身沾满泥土,但依然口齿清晰、精神矍铄,已经74岁的他是这座宅子的第三代主人,加上儿孙辈,一家五代人见证了这座“百年老宅”的兴衰更替。

这是一座具有西北农村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宅院,穿斗式全木结构,建于民国年间。2022年9月17日,宅院里出现了一架威猛霸气的装载机。拆卸工人小心翼翼地去下大梁、圆木顶柱、檩子、椽头和雕刻着各种花纹的窗格,生怕损坏一个部件。这一件件藏压在历史深处的雕刻品,隐隐散发着时间的包浆;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奋斗故事隐藏在百年荒寒岁月中,连同曾有的光辉年代一样,即将被时光掩埋。

陈爷和他的儿子陈文华在拆迁现场来回踱步,眼瞅着一面面墙壁被装载机“扒拉”下来,又被一车车拉走。看得出,他们凝重的眼神里掩饰不住留恋和不舍,内心更是五味杂陈,但他们按捺下这份不舍,为了将来几代人能有更加美好的家园。谈起市县今年实施的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村上人介绍,由于政策宣传到位,村民们虽然有对往日家园的依恋,但对未来发展的思路都很认可,搬迁工作比较顺利。

陈云家几代人思想觉悟高,响应很积极。村上很多过去勤俭持家、耕读传家、孝悌和家的示范户,也成为响应搬迁的典型户。早年从霍城何家西坡搬迁到侯山的老何爷一辈子本分诚实、勤劳善良,“大集体年代”上沟打坝、栽树修渠事事走在前面,是集体劳动的模范户,他的德行和福气传了一代又一代,两个孙女都是省城高校的在读大学生;彭兆德过去是光荣的人民教师、公社干部,三个儿子里两个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名牌”大学生,一个是现任村干部;陈贵德是村上的资深“看水人”,默默守护了村上的自来水源头十多年,他们都在各自平凡岗位默默奉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鲜有一栋建筑像“陈氏老宅”“彭氏旧宅”一样,在过去的流金岁月中封存了那么多脸孔、身影和故事,见证并参与了农村大地的深刻变迁,储存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昨天,它们伫立在夕阳下,等待和诉说尘封的往事;今天,它们在轰然中退出舞台的中心,但曾经生活其中的人们,又开启了新的使命和征途。

没有浪涛,没有喧闹,一年四季的山丹河与山马线这条如银河般闪亮的中轴线蜿蜒并行,安详而宁静,在褶皱的岁月中,留下满河碎影。

但这条被山丹人民视作“母亲河”的古弱水河却跟侯山几乎没有多大瓜葛,极度干旱缺水的侯山先民取水地远在距离六七十公里外的祁连山冷龙岭北坡后稍沟南岔,属于霍城河流域红岩坝自流灌区。水头北下至霍城镇泉头村,经河西寨、周庄、沙沟,再沿山北下,经过李桥乡巴寨、吴宁,就这样曲曲弯弯、跌跌撞撞,原本清凌凌的“高原圣水”抵达村南口的时候,夹带了大量的泥砂、柴屑、羊粪蛋蛋......尽管已浑浊不堪,水量锐减,但男女老幼却个个心生欢喜,以最盛大的仪式迎接“生命琼浆”的到来。

可以说,侯山的历史就是一部与严酷的自然条件、恶劣的生存环境抗争,与上游村落争水的历史,自从有了第一代侯山人,与水有关的故事几乎就是侯山的全部故事,水一直被村人视作比金子还贵重的圣物。

曾经看过一篇权威文献这样描述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差别,很重要的是400mm等降雨量线,多于400mm的降雨量就可以种地了,少于400mm只能游牧。说实在话,这个条件就是整个山丹也不具备,更何况是更缺水的侯山。这个海拔高达两千米的贫瘠山疙瘩,在贫瘠的四千亩耕地上养活了上千口村民,不能不说是奇迹。

我曾经只身一人行走在侯山人民的“生命河”红岩坝渠的吴宁段、巴寨段,看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修渠人开凿的一个个“地窝式”窑洞,看到散乱的水泥石板和瓦砾,过去修渠的印迹依稀可见,遮蔽着岁月也厚待时光,让往事在柔软的回忆里,积字成章。站在山包上,联想这条长蛇般的水渠汩汩奔涌,是以怎样的情怀,护佑着侯山儿女历经风雨一路走来,使这片土地葆有深沉的生机与活力?也仿佛看到了在漫长的水线沿途,身强力壮、头戴毡笠、腰捆草绳的护渠领水人边吹着口哨,边扛着铁锹来回穿梭,严防死守着一个个堤坝闸口的安全。

过去人畜饮水全靠涝池,荒冰水、头轮苗水、二轮苗水、胡麻水……每次来水时都要先把涝池灌满。土涝池下面没有防渗漏的混凝土设施,再加上蒸发量大,水贵如油,乡亲们特别珍惜水,在涝池周围设置了圈墙,入口还加条石过门,这些过往的记忆每一项都渗透着时间的温度,悄无声息地一去不返。

两年前,村东头很久以前人畜共饮的大涝池竟然奇迹般复活了,大自然真是太神奇。枯萎多年的芦苇发出新芽,四周栽植上了云杉、垂柳和榆叶梅,冬天还把芦苇墩设计成冰雕,吸引了大量游人前来观赏打卡。

“一组犁铧锃亮发光,在一片平整的土地上来回作业,干燥的深褐色土块便像海浪被行船破开一样,向后翻去....”这是几年来发生在村上几个山坳里的劳动场景,人们挥汗如雨的身影和机器的轰鸣声打破了大山的寂静。

2019年,五社的丁云、四社的尚玉辉、三社的陈文华等几位离任村干部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瞄准了村里的这几片撂荒地,先是东面的小东沟洼、南面的石沟,又到西面的红山,再到北面的石坡,几片地块都基本保留有古老完好的S型梯田状灌溉沟渠,从刚开始的几十亩,到现在的几百亩,从立春到入伏季,犁地,选种,压膜,除草、压秧、打杈,他们靠着辛勤劳作,硬是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试种成功了香甜可口的旱地西瓜。

早晚温差大、紫外线强是侯山的鲜明气候特征,这里产出的西瓜瓤头厚,糖分高,液汁多,甘甜清脆,犹如冰糖在喉,实测得这里的西瓜含糖量高达24%,远远高出许多地方西瓜6%左右的含糖量,慕名前来批发选购的本地、外地客商也越来越多。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他们创造出了每亩平均五百到两千元不等的收入奇迹,“侯山西瓜”也俨然成为远近闻名一张靓丽的地方名片。

山里人爱草木,草木就是大山的孩子,草木繁茂就是大山的福分。如果说20年前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使大山的人们认识到保护生态的重要性,那么山丹县三北防护林五期等工程的纵深推进,则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美产业新百姓富”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目前,这里的全林地、草地、湿地总面积已经达到了3.9万亩。从沟沟坎坎,坡坡梁梁,到山峰岑石,野草、灌木、绿植就这样一路繁茂着,用一种青青柔柔的温暖,轻拂着侯山的每一寸土地。尤其在夏天,那满山坳里毛糊糊的青瓜蛋子也增添到了云蒸霞蔚般的盛景当中,田野里、空气中弥漫着甜美的清香和葱茏的味道。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越来越多的外地客商来到这往日安静落寞的村庄,越来越多的村民愿意留在家乡探索和打拼。他们给村子重新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村里的生活不再是单调如一的,洋溢着新时代、新技术带来的多样的可能性,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盼望也愈加热切。

村上还把原来的村委会旧址改造出来,为村上40余名65岁以上的老人开办起了日间照料中心。这些老人年轻时大抵都是饱受磨难和辛劳的,晚年在集体温暖力量的环抱下找到精神归宿与依靠。

2021年夏天,村民自发捐款,重启修建了村上的地标性建筑牌坊楼。这座矗立在山墩上的村门上书“怀瑾致远”四个大字,遒劲有力,既是对农耕、读书、孝悌的敬重,也彰显出侯山村在新时代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向美而生的奋斗姿态。

未来的故事还将继续,我们相信一切都会如约而至。这片大山,真像一坛陈年古酿,那缕绵长醇香在苍穹大地久久徘徊、飘荡。

 

本期点评1:张俊平

新时代,新山村

《百年老宅,与一个村庄的嬗变》是一篇纪实性颇强的散文作品,作者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再现了侯山村的今昔之变和时代新貌,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新征程的大背景下,侯山村日新月异的变化是我国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成就的一个缩影。

作者在开篇以阔大的视野锚定侯山村的地理方位和历史方位,将侯山之小置于历史纵深和时代洪流之中,为书写侯山村的嬗变提供了时代依托。侯山之变,变从何来?千百年来,地理位置的偏僻和自然环境的严酷塑造了侯山村人坚韧不屈的性格。面对水比金子还贵的现实环境,在与自然条件抗衡的岁月里,侯山村人不仅以辛勤的劳动顽强地生存下来,还用智慧创造了厚重的传统文化。以“陈氏老宅”为代表的传统民居跨越历史的河流,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见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在文中,百年老宅作为一种象征物,正是侯山村人勤劳和智慧的凝结,凭借这种勤劳和智慧,他们不仅书写历史,也必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创造更加美好的现实与未来。

于是我们看到,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以丁云、尚玉辉、陈文华等为代表的侯山人,在撂荒地上种出旱地西瓜,将“侯山西瓜”打造成富民兴村的靓丽名片;借着农田水利工程和乡村振兴基础设施项目的东风,合作社养殖、高效农业等致富项目方兴未艾,前景广阔。仓廪实则知礼节,富裕起来的侯山村人没有忘本——尊老爱幼、耕读传家的儒家传统文化之本,牌坊楼上“怀瑾致远”四个字正是侯山村人不变的精神写照。

中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乡土社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厚的精神资源,并内化为中国人自强不息的品格。在新时代百年未有的历史机遇中,这种精神品格无疑能够孕育出巨大的创造力,乡村振兴的要义正在于此。我们相信,侯山村会更好,我们还会有更多的“侯山村”。

(张俊平,鲁迅文学院教学研究部教师)

 

本期点评2:野水

祁连逶迤,焉支雪寒。2000多年以来,伴随渐渐远去的声声驼铃,张骞手持符节击打关隘的声音在人们的耳旁不时响起。风蚀的蘑菇和金黄的胡杨不再寂寞遥望长河落日,大漠孤烟。今日的河西走廊,眼见苍龙翠岭,群山妖娆,风吹草低,天蓝水美。

在以民生福祉为追求的乡村振兴中,如何以“正确的姿势”安放原住民的乡愁,千里通衢的河西走廊山丹县侯山村,从一座百年老宅小心翼翼的拆除开始,交出了令人放心的答卷。

五世同堂的陈家大院前,“拆卸工人们小心翼翼把大梁、圆木顶柱、檩子、椽头和雕刻着各种花纹的窗格取下,生怕损坏掉一个部件。”曾几何时,我慕名前往秦岭脚下的关中民俗博物院,一睹那些从渭北各县拆除下来,以一比一的比例原样建造的明清关中四合院落的旧有风采。昔日的断垣残碑重新雕梁画栋,勾心斗角的榫卯密接、威严狞厉的屋脊瑞兽,都以历史的痕迹,继续储存着百年沧桑的记忆密码,诉说着尘封的人间往事。

文中的侯山村拆迁现场,“这一件件藏压在历史深处的雕刻品,隐隐散发着时间的包浆;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奋斗故事隐藏在百年荒寒岁月中,连同曾有的光辉年代一样,即将被时光掩埋。”

拆下来怎么办呢?“2021年夏天,村民自发捐款,重启修建了村上的地标性建筑牌坊楼。这座矗立在山墩上的村门上书“怀瑾致远”四个大字,遒劲有力,既是对农耕、读书、孝悌的敬重,也彰显出侯山村在新时代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向美而生的奋斗姿态。”“未来的故事还将继续,我们相信一切都会如约而至。这片大山,真像一坛陈年古酿,那缕绵长醇香在苍穹大地久久徘徊、飘荡。”阅读至此,我悬着的心放下了。

发展与保护是横亘当下的固有话题。以纪实散文书写乡村振兴,用什么样的观点看待拆旧和建新是关键,既不能抱残守缺,也不能随性毁坏。《百年老宅,与一个村庄的嬗变》犹如一部纪实电影,虽没有屏蔽和剪辑掉挖掘机的长臂,却也给读者留下了一幅魅力十足、前景诱人的山丹图画。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人与物都远离自然灾害频仍的地质区域,才是最好的发展和保护,也才是对物质和精神历史的最好继承。

(野水,陕西省渭南市作协副主席,小说专业委员会主任)

 

了解段猷远更多作品,请关注其个人空间:段猷远作品集

 

往期佳作:

释一尘:从长安出发·甘南行记(2022年总第38期)

蒋康政:慢慢灌浆的生活(2022年总第37期)

孙同林:抚摸旧时光(2022年总第36期)

弍晓姐:我们用身体里的光,照耀着朴素的日常(组诗)(2022年总第35期)

孙骏毅:咬秋(外一篇)(2022年总第34期)

惠永臣:大地是铺展开来的唐卡(2022年总第33期)

陈华:寒葱河(2022年总第32期)

王亚迪:隐去大地、星辰,和黑色的记忆(诗7首)(2022年总第31期)

刘玉红:花花鸟儿绿翅膀(2022年总第30期)

《红棉》:纸城堡(节选)(2022年总第29期)

张诗青:大地正开出苍茫的野花(组诗)(2022年总第28期)

叶青才:临水而居(2022年总第27期)

孙婷:物事(2022年总第26期)

孤舟:几钱换得一寸光(2022年总第25期)

李汀:虫儿飞(2022年总第24期)

陈登:盐湖笔记(2022年总第23期)

徐作仁:乡村爱情(四首)(2022年总第22期)

韩春山:志愿者(2022年总第21期)

曹洁 | 耳窑:河流生长的耳朵(2022年总第20期)

贾东旭:候鸟的翅膀划过夏日门槛(组诗)(2022年总第19期)

许起:拍甲鱼(2022年总第18期)

李日清:花开的声音(组诗)(2022年总第17期)

冷梅:内湖简章(2022年总第16期)

陈伟芳:指尖上的红(2022年总第15期)

阿未:诗十首(2022年总第14期)

蔡欣:梦有81斤重(2022年总第13期)

钱金利:虫子的忧伤(2022年总第12期)

弋吾:月光的疼痛(组诗)(2022年总第11期)

赵华奎:纸上春水(组诗)(2022年总第10期)

 

了解更多中国作家网原创好作品,请关注“本周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