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本周之星 | 叶青才:临水而居(2022年总第27期)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2年07月22日08:35

本周之星:叶青才

叶青才,安庆大别山科技学校(原岳西职教中心)讲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现为岳西县诗词学会会长、法人、《岳西诗词》主编。曾用笔名叶静、西溪等,已出版散文集《源头》《秋天里的单音节》《笔底天蓝》等,诗词集《逗雨庐诗钞》。曾获第三届安徽省政府文学奖、首届安徽省张恨水文学奖、中国散文奖等,作品被选入多家国内外选本。

 

作品欣赏:

临水而居

我再次与水磨合出一片切肤之亲,是在离开家乡五年之后。这是一条不大的河,河水不急不慢地流向下一个山峡,流向大别山的出口,一直到长江。此时,婉曲的老鸭涧钻出霜染的红枫林,在堆满稻草垛的那块场地的西角突然转了个弯,然后扬开岔口,如一弯新月,灿亮且忸怩着向我的小屋踅来。

这栋小屋是一颗不太显眼的纽扣,缀在这个小镇不够对称的衣襟上,而潜水河暴涨时,不啻一条引人注目的红色领带,就从我的小屋披挂下来。

我不止一次临水而居,先是在一条只能叫做“溪”的河边住了三十几年。我后来把它叫做西溪,因为东面还有一条干沟,夏季山洪暴发的时候,干沟里同样有水,有冲突的轰鸣声,有送上堤岸的浪渣浮滓。由于我天天直面这条溪的缘故,它似乎已经深深地植根在我的记忆中了。西溪的水也只有水桶那般粗细,却从没有断流过,附近几户人家的饮用和洗涮,全靠了它。冬天,白冰封死了河道,水流在冰层下汩汩地发声,只有一个潭一直冒着热气,四周长着绿的青苔,红的浮藻,里面游动着数不清的米虾。潭其实是被大半圈山岩抱着的,避风,低凹,阳光却能早早地照临。黑褐色的岩石,在冷光下泛着清幽,毫无遮拦的,是晒衣被晾冬菜的好去处。潭子以下便转了一个弯,西溪就一直流向村外。我不知道河流为什么总在有人居住的地方拐个弯,而略显深澈的河潭也大多分布在弯子里。事实上,它的选择一定比我们人类智慧,它破坏了人们的既定设置又让人们重新来筑起拦水坝,它掠走了放在河边的什物又再次将人们一回回引向河潭,它干得要死了却在三伏天里使人听见淙淙的水声……

临水而居的人是幸福的,我们常常用责怨或诅咒那水的枯荣来表达这种感情,一如爱自己的孩子太过分了,往往就给他取个小狗小崽之类的名字,据说是为了让他好顺顺溜溜地长大。村人对于这条小河的咒骂,源于它当初水桶样粗细的水流渐渐只有水瓶粗细了,而且上流一旦阻滞,河潭几乎死寂,半潭水被几家人搅得浑黄,一瓢水里总有三五只活蹦蹦的米虾。我离开西溪的时候,我的弟兄姐妹离开西溪的时候,水流也许仅有手腕粗细,或者在夏季索性完全断流了。那时,我正读着史铁生描写地坛古柏“愈见苍幽”的文字,就想起了那石岩的色泽,溪涧的幽邃,它的青幽里是否也同样蕴蓄着隐忍、洞明和一种更为久远的期待呢?

一条河的寿命竟然是有限的,而且摆在眼前比一个人的寿命还要短促,这是河流自己迷惘的理由。我还能经常回来看看,看看记忆中的河流或九曲回肠似的河岸,然而已经流到大海或者在中途就被渗入或蒸发了的那部分,从此就看不见了,这是多么不堪设想的事实。那一天,我给邻居的小孩画了一只米虾,再给它涂上青青的颜料,小孩说,你错了,米虾从来都是红色的。我告诉他,那是捞出水面已经死了好久的米虾,活的米虾就是这样的青色——青青的虾,穿行在青青的藻荇里,隐没在青青的树荫中,就是这样的。小孩抬起头来,眼里闪着新奇而渴望的光芒问:活的米虾在哪里?

在哪里?现在我的确是不知道了。

我请了一辆车,将我的书橱搬到一个不大的湖边,选择了一处有垂柳和大白玉兰的楼房住下来。邻居就是房东,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奶奶,还有她七岁的孙子条儿。“条儿”是我根据他奶奶叫他的声音臆想出来的,也许应该读上声,意思大概就是“交换”吧。

条儿每个星期天都来敲我的门,他总爱到湖边去玩,我也爱去,于是我们俩就成了伙伴。

湖水波光粼粼,生机盎然。我对条儿说,你奶奶笑起来脸上的皱纹打叠,像不像这个样子?条儿就笑,条儿笑起来的时候,咯咯的,像湖水激荡着石砌的堤岸。晴朗的日子,春烟散尽,草坪上有许多孩子放风筝,年轻的母亲坐在湖蓝色的靠背椅上看风筝忽上忽下地飞着,或者看一湖参差的碧波。

回到楼房里,推开窗,我仍能看见绿柳掩映的湖面,白鹭或野鸭时而飞起,时而曳下,划着短短的弧线。陌生的感觉一直在心里排遣不去,我家没有这样的楼房,也没有这样的绿柳和大白玉兰,也没有条儿异样的方言和他奶奶长声短气的叫喊。那么美丽清新的一个石平湖,完全像是为我设置的一处胜景,一个天然的调色盘,可我无福消受,我的庸庸碌碌的心灵碌碡一样茫然无序地转悠,我早已没有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情怀。我那几日断断续续地读散文,读到《树会记住许多事》,我只记住了一句话:“回来吧,别找了,啥都没有。”

隔几日,苏童的《河流的秘密》引起我极大的兴趣,我一气把它读完。我读到这样的佳句:“一个孩子判断一条河是否快乐并不难,他听它的声音,看它的流水,但是我从未听见过河水奔腾的波涛声,河水大多时候是静默的……”“在孩子的猜测中,河水在说,快点走开,快点走开!”我静默着,并且将无法决定走向哪里。此时,条儿撞开门进来,手里攥着一条三四寸长的活蹦乱跳的鲫鱼,喊我“伯伯”。那鱼挣扎着从他的手里滑落到地上,仍是乱跳。条儿兴奋不已,以至几次打断了我与宁波一个朋友的长途通话,甚至后来我意识到我没能把这一组书橱搬到宁波去与大海为邻,多少与条儿和那条鱼有关。

在临水而居的日子里,春天正在慢慢过去。我褪去了上衣,又换上了单薄的袜子。黄昏,我一个人去湖边,坐在一块白石上,看黑夜从树梢上过来,看一对又一对老人互相搀扶着,换过一只椅子坐下再换一只椅子坐下,看见城市里忽然来了一头牛,随后即被一个老农牵走。那头牛在拽紧鼻绳时使劲回头望了一眼满坪葳蕤的青草,它也许想问一问“这城市是谁的”,但它还是直着脖子跟着老农走进了远方浓黑的夜色中。

我在夜梦将醒时,总会感觉到鼻子上拴着一条牛绳样的东西,一睁眼,却什么也没有。窗外的草坪又被刚刚修剪过,整齐,平坦,葱翠,一点也不像我用三块钱打理的乱糟糟的头发和胡茬。

我的窗台上落了一只水鸟。这是一只全身黑色的小型秧鸡鸟,它可以凫在水面上悠游自如,也可以钻进水里好几分钟不露出水面。现在它落在我的窗台上,高高翘起尾巴,低着头向窗里窥探。这是我来到潜水河边住下后的第一位来访者。

河流在一段岔道之后重新交汇的地方幽深起来,那是我小屋的青龙案。乡下人讲究住宅的风水,讲究大门两旁的左青龙右白虎,讲究归堂水和玉带水。我想我的下首河潭里小鱼想必很多,你看那些鸭子整天在那儿闹着,一截河段没有宁时。鸭子和秧鸡鸟守候在深秋,就像农人在谷场上伺弄着一样,田地的命脉选择了河流,河流也养活了更多的人、更多的鸭子和秧鸡鸟。

从现在起,我就要这条河来养活吗?

我选择秋天临河而居,一些盘绕在心头的思考同秋水一道水落石出。河道,桥,岸边的屋舍田地,清晰而固执地呈现出来。秋月朗朗的夜晚,我陪着之前一个学生坐在草滩上,跟他说起河流与人之间的一些话题,说一些曾经回避的隐衷。他明天就要去西北一所大学读研究生了,他的家就在这河流的上源,他真正是大山的孩子。一所出名的大学,接受一位来自长江支流的山里娃,那所大学肯定会让他学到一些摸索的本领,包括对家门口这条河流的重新审视和重新发现,以及若干年后无端产生的莫名的归宿忧虑。我们谈得很晚,以至于哪家的犬吠都成了孤零零的咳嗽,一星灯火却似惺忪的眼眸。

一条河从自家的门口流过,我仍然固执地认为这是他的幸福,尽管当年的西溪已经彻底干涸了,而那条干沟早已被夷为平地。我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了那么多“西溪”的笔名,就是为了纪念家门口那一条曾经滋润了我几十年的活水,我没有办法复原它桶口粗的流量,没法再造一个深澈清幽、岩石环护的水潭,我用文字的细小的石块,年年堆垒,月月修砌,最终是想围出柳河东“悄怆幽邃”的小石潭。

你实现了自己的追求梦幻以后,你也会说:回来吧,别找了,啥都没有!一条河就是一条思索的纽带,沿着它,也许能找到自己精神的家园。

如今,我夜枕轻波细浪,在一片宁谧的境界中敞窗而卧,小屋像一只独木舟,静静地憩在岸边,缆绳就在我的手中,系也由我,解也由我。白天醒来,趁着清闲,自己动手,河鱼也有,米虾也有,甚至并不乏土豆与牛肉。

从一个春天到另一个秋天,这中间的路有多长?从一个湖边到一个河岸,这之间的空间有多大?我没法准确表达出来。我是一个被自己命运所谪迁的人,所有苍白的心灵空白就是我的旅程,所有等待书写的纸张就是我的任所。我趋骛城市而又抛弃城市,我拒绝乡村而又攀附乡村,我是一条比西溪还细小的河流。

我是河流。

我不再听见河水说,快点走开,快点走开!

一截河流就是一个人的一生,河流的枯荣也是一个人的一生。

 

本期点评1:与尘

一次如沧浪之水般的临水自照

干涸瘦削的河床与涨水期宽阔汹涌的河道,流动的河与静止的湖/潭,开放的水面与闭合的死水,大河浩荡奔流与小溪清幽深邃,临水而居亲近自然的人家与独自面对湖水四时风光的孤独者......单单通过这些对应关系,就能感受叶青才《临水而居》中抒情主体的生存状态。果不其然,文中的“我”,灵魂对故乡既怀念又背离,肉身始终在城市与山野间徘徊,对自我既有入世的期许又近乎“弃世隔绝者”般放逐身心。

但作者毕竟不是梭罗,不是华兹华斯。这是一个在中国古典传统语境中失意的中年人,一次如沧浪之水般的临水自照。行文之中难以掩饰杂乱的思绪,作者将这些变为飘荡于水面的浮物,随同它们本身裹挟着向下游流去,向大海流去。

化用“智者乐水”的语境,不安者,亦乐水。在临水而居的空间里,作者想象一条流动的思绪之河,干涸龟裂、泥沙俱下,水草丰盈、藻荇交横,河的状态也就是心灵的状态。心灵之河与真实的河流互为镜像,人能够观照自我的灵魂,内心得以涤荡,得以澄明。

这让我想起周作人形容废名的文字,“好像是一道流水,大约总是向东去朝宗于海,他流过的地方,凡有什么汊港湾曲,总得灌注潆洄一番,有什么岩石水草,总要披拂抚弄一下子才再往前去,这都不是他的行程的主脑,但除去了这些也就别无行程了。”如果说这是一种纯然天真的好奇,那么《临水而居》正好与此相反,是有所抱负而顾影自怜的,是祈求从凡尘俗务中有所超脱而不得的,是中年困顿与迷惘之后必须要负重前行的,但这也不意味着它不动人,作者“用文字的细小的石块,年年堆垒,月月修砌”,想围出柳河东“悄怆幽邃”的那个属于自己也属于永恒文学世界的小石潭。

文章最后,作者与河流合二为一。家园,故土,童年,远行,成长,抱负,都在一条河流里显示出澄明的倒影。作者寻觅到自己的精神家园,真正拥有了“河流的灵魂”。

(与尘:文化媒体人)

 

本期点评2:范墩子

一条河流,就是我们的一生。一生多数美好的记忆,也都藏匿在河流的水声和倒影里。叶青才在散文《临水而居》里,带着我们踏入了一条童年的小河,一条默默无闻但却承载许多鲜活记忆的河流,这条从屋前淌过的河流并没有我们想象里那么宽阔。它蜿蜒曲折,只有水桶那般粗细,却依然无法逃避命运的枷锁,最终还是渐渐断流,成了名副其实的枯河。“一条河的寿命竟然是有限的,而且摆在眼前比一个人的寿命还要短促,”毫无疑问,这个事实让人悲痛、怅惘,甚至迷茫,曾经的清水去了哪儿呢?天上吗?恐怕停留在了我们的想象里。

再次临水而居时,物是人非,许多情境已经离我们远去,顺着河水逆流而上,我们能寻觅到什么?又能窥视到什么?一场湿漉漉的梦。选择秋天临河而居,一些盘绕在心头的思绪必将同秋水一道水落石出。河流里汇聚了我们少年时的身影,如今又将我们送至到远方,河流的旅程是时间的旅程,也是生命的旅程,因而作者在文中发出感叹:“一条河就是一条思索的纽带,沿着它,也许能找到自己精神的家园。”就算童年的小溪已经干枯,但“我夜枕轻波细浪,在一片宁谧的境界中敞窗而卧,”在时间的尽头,“我”已成为一条河流。

《临水而居》像一首抒情诗,节奏缓慢,意境清新,却也万分忧伤。我们顺着作者笔下的河流一路寻找,在寻找的过程中,发现了美好的遗失,发现了自我的存在和意义。同许多简单地回忆故乡的散文相比,叶青才更懂得散文的要义,他通过细节将读者引入,丝毫不回避美好的遗失,且在透过自我的反省和心灵剖白的过程中,呈现新的人事物象。文内的诸多细节总是能将我打动。散文是表达真情的艺术门类,不仅是辽阔的,也应是幽深的、诗意的,细节更是至为关键的,忽视了这一点,散文纵有高大的骨架,却没有血肉和内在的灵魂。

(范墩子,中国作协会员,出版《抒情时代》《虎面》《我从未见过麻雀》等多部作品。现执教于西安翻译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了解叶青才更多作品,请关注其个人空间:叶青才作品集

 

往期佳作:

孙婷:物事(2022年总第26期)

孤舟:几钱换得一寸光(2022年总第25期)

李汀:虫儿飞(2022年总第24期)

陈登:盐湖笔记(2022年总第23期)

徐作仁:乡村爱情(四首)(2022年总第22期)

韩春山:志愿者(2022年总第21期)

曹洁 | 耳窑:河流生长的耳朵(2022年总第20期)

贾东旭:候鸟的翅膀划过夏日门槛(组诗)(2022年总第19期)

许起:拍甲鱼(2022年总第18期)

李日清:花开的声音(组诗)(2022年总第17期)

冷梅:内湖简章(2022年总第16期)

陈伟芳:指尖上的红(2022年总第15期)

阿未:诗十首(2022年总第14期)

蔡欣:梦有81斤重(2022年总第13期)

钱金利:虫子的忧伤(2022年总第12期)

弋吾:月光的疼痛(组诗)(2022年总第11期)

赵华奎:纸上春水(组诗)(2022年总第10期)

 

了解更多中国作家网原创好作品,请关注“本周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