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用10年创作200万字抗美援朝战争小说,以告慰我们最可爱的荣光先辈 王筠:以“长津湖”让00后感受信仰的力量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只恒文  2021年11月08日08:07

王筠,军旅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济南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专业作家。著有抗美援朝战争长篇小说系列《长津湖》《交响乐》《阿里郎》等多部,其中《长津湖》获中宣部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

 

美国人终于小心翼翼爬上了山头,他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积雪覆盖下的战壕之中是一具具中国军人僵硬的身体,他们一个挨着一个趴在自己的战斗位置上,有百十号人,都据枪而待……冰雪在他们的脸上凝结成了寒霜,每个人的眉毛胡子上都挂着密集的细小的冰凌,微风拂过,铮铮有声。

……他们宁愿冻死也决不放弃自己的阵地。这是些什么人啊?他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他们为什么如此顽强,为什么具备这样非同寻常的意志力?里兹伯格摇了摇头,虽然他不能完全理解这些人,但是他知道他们都是些无畏的勇士,是真正的军人。

里兹伯格微微并拢的手指在钢盔的边沿上碰了碰,对着静静趴窝在阵地上的中国人行了个庄重的军礼,美国海军陆战部队的军礼。

“这个场面,您是怎么发现的?”

“对待战俘,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当时是如何做的?”

……

2021年10月18日,作家王筠应邀来到北京市第十九中学,为同学们做以“穿越历史,感受信仰的力量”为主题的专题讲座。现场的千余名00后,就长津湖战役、抗美援朝等向他提出了一连串问题。

这个十月,从居住地青岛赶到北京的著名军旅作家王筠,工作日程安排相当紧凑:作品分享,媒体采访,到广播电视台做节目,与出版社和影视平台对接洽谈,查阅档案,等等。此外,他还插空做了个小小的手术。但王筠说,再忙,“进校园的讲座是不能耽搁的”。

《长津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通过真实的历史和优秀的作品,对青年学生特别是00后进行正面引导

在讲座中,王筠从抗美援朝战争引入主题,重点讲述了长津湖之战在抗美援朝中的伟大转折作用,通过战争中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学生们感受信仰的力量。最后,王筠与学生以及在场的老师分享了自己十余年来创作《长津湖》及其抗美援朝战争长篇小说的心路历程。其中“冰雕”一节给学生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比如)美军撤退的时候,在最后一个阻击阵地,志愿军成建制冻死在阵地上。陆战一师的团长敬礼,这个最早出现在《长津湖》小说里,是小说中的想象,电影《长津湖》中也有类似的镜头……”王筠说。

王筠特意留出半个小时的时间,与现场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00后的学生,对待战争与和平、牺牲与青春、国家与利益的态度和思考,定位和观点,是军事作家关注的重点。作为一名书写抗美援朝战争的文学创作者,他从内心十分希望了解00后对这场战争的所思所想。

高一九班张成玮说,通过讲座,他了解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坚韧品质,感受到了中国和平发展的来之不易,“王老师带我们‘穿越历史’,让我们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高一七班张芯星说,作为中国人,不能忘却这段历史,“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让我们挺起脊梁,因此,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报效党和人民”……

00后的声音,如此铿锵有力,王筠说给了自己极大的鼓舞和写作的动力:“从与00后的对话中,我也有了新的感悟、发现和收获。”

校园中那一张张充满朝气和憧憬的幸福笑脸,让王筠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长津湖》中吴铁锤和全营战友青春的模样,挥之不去。

“他们的帆布挎包中,有一个手绢包裹着的包包,那是鸭绿江中国一侧的国土,是我们美丽的祖国。如今在这片温暖的大地上,处处都洒满了和平的阳光。”王筠动情地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通过真实的历史和优秀的作品,对青年学生特别是00后进行正面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在思想文化领域,如果我们不去主动占领这个阵地,那么这些孩子们就有可能被歪门邪道的东西左右。艺术家和写作者也如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特别是像我们进行严肃文学写作的这些人,更应该走进校园,走进青少年中间,不断地去回顾抗美援朝这段伟大的历史。我觉得这非常有必要。”

写《长津湖》我是流着泪的

“信仰犹如一盏指路的明灯,照耀着我们的归乡之路。”2010年年末,在写下这一行字后,王筠迟迟没有动笔,他眼前浮现的是志愿军在朝鲜的一幕幕难忘的印记。

这些脑海中的景象,来自在军科院军史部工作的一位老战友那里:王筠看到的抗美援朝的资料——不光是我军的资料,还包括美军以及韩国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激发了王筠的写作兴趣。

20世纪90年代初,王筠结束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的学习后,开始大量接触当年亲历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同志,采访了上百名志愿军老战士,其中有当年参加长津湖战役的主力部队包括志愿军第九兵团所属的20军、26军、27军战士。

“作为军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曾在20军服役。在部队的传统教育中,多次听老同志讲述过长津湖战役的历史,更采访、聆听过很多老兵亲身经历的故事,听他们讲述过长津湖的冰雪严寒以及刻骨铭心的寒冷。我有一天突然想用文学和文字的力量把它呈现出来,于是开始动笔写这个小说。”王筠说。

王筠说,抗美援朝是不想打、不愿意打,但又不能不打的一场战争,先期中央军委做出部署,把作为主力部队的九兵团从南方紧急往东北方向调过来,1950年11月初过鸭绿江,从吉林辑安(现集安)这个地方紧急入朝,部队顶风冒雪10个昼夜开赴长津湖战场,完成了战役集结。

“如果没有这场艰苦鏖战,没有冰天雪地上这场残酷和惨烈战役的伟大胜利,刚刚出国作战的志愿军部队将非常被动,整个战场形势就非常危急了。”王筠认为,长津湖战役在抗美援朝战争当中起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作用,是最终胜利的拐点。

2011年年初,王筠开始着手创作抗美援朝长篇小说系列的第一部《长津湖》。“长津湖战役每一个战斗我都研究过,不是一定在创作中用得上,但通过研究,可以进入到当时冰天雪地的战场状态、战壕状态,当你进入这种战争状态后,写出来的东西会比较接近战争,比较真实。”王筠说,他的写作非常投入,“写《长津湖》我确实是流着泪的。我这个人比较懒,而写《长津湖》时间却比较集中,一个人跑到山里没人的地方,40多万字的体量,五六个月就写完了。每个写作者的习惯不一样,有些人喜欢有大纲、有框架,但是我从来没有,我总体上有一个想法,进入状态之后就开始往前走,很多东西不是事先构思的,而是写作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写到关键的时候,这些人物不是跟着你走,而是你跟着人物走了。”

用10年创作200万字抗美援朝战争小说,以告慰我们最可爱的荣光先辈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在这场战争中,巴金、魏巍等著名作家都到了前线,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反映这场战争的作品,对新中国文学的建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作品对一代代人的精神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说:“今天我们看到王筠的作品,读后依然令人激动。他的作品放在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不仅仅是对一场战争的记忆,更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回应。王筠的创作对我们如何抒写历史和战争,如何讲好中国故事,都有重要的意义和思考。”

从《长津湖》到《交响乐》再到去年完稿的《阿里郎》,王筠用大概10年左右的时间创作了三部书写抗美援朝战争的长篇小说,这三部小说加起来近200万字。

“《长津湖》之前,准备的时间确实比较长,算起来有30年了,《长津湖》的出版问世也已经10年。10年过去了,时移世易,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包括长津湖之战在内的抗美援朝战争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抗美援朝战争确实是一场伟大的战争,是我们走向世界,实现民族复兴的起点。”王筠说。

“从目前这几部已经完成的作品来看,它们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所在。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以抗美援朝战争的真实历史为背景,书写的是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文学发现、文学记录和文学品质上。”王筠说。

谈及后续作品,王筠表示,《阿里郎》已经完稿,目前已进入后续流程。“前两部,《长津湖》《交响乐》,直面战场,生死对垒;《阿里郎》离战场远一点,《阿里郎》写的是战后,从战时到战争结束以后,一直写到今天,这个时间跨度大约在70年左右,写了几代人的恩情、友情、乡情、爱情。”王筠还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透露说,“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第四部长篇小说《鲜花岭》,也已经开始动笔。”

关于围绕抗美援朝战争这一主题,王筠说,希望能够“用长篇小说这种文本,将这场伟大战争的全景予以史诗般的呈现。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把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方方面面,从前线到后方,从战时到战后,从高层到基层的官兵,都涵盖进来。”

“最终能写出多少部来,我也不知道,我也不敢说。但是面对这样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伟大战争,我有信心用文学记录的方式坚持下去,有信心将新的文学发现不断充实到我的抗美援朝战争长篇小说系列之中,以纪念这场伟大的战争,告慰我们最可爱的荣光先辈。”王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