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陈富强:用作品记录“中国亮了”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 潘玉毅  2020年07月22日07:52

陈富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力作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主要有长篇报告文学《中国亮了》《铁塔简史》、中篇小说集《未庄的一九三四》、散文集《后岸书》《万物无尽》等,曾参与全国百名著名作家共撰之《中国治水史诗》创作,曾获第四届特区文学(中篇小说)奖、全国报纸副刊作品金奖、首届中国工业文学大赛长篇报告文学奖等。

从99年前南湖的一叶红船起航,到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共产党紧紧团结和依靠人民,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时代赞歌。

《中国青年作家报》在“书写红色青春”栏目中将陆续推出这方面的报道,让青年读者从优秀作家和经典作品中,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同时,也欢迎读者发来留言,我们将择优刊发,邮箱:zgqnzjb01@163.com

——编者

草木生长有其土壤,对于陈富强来说,他的写作亦是如此。

“我愿意以自己微不足道的担当,去表现这个足以让我们引以为豪的行业。”陈富强毫不讳言地说,自己一直乐于接受“中国电力作家”这个标签。

多年来,他立足岗位,将创作重心放在能源题材的创作上,写下了多篇有厚度和影响力的行业题材作品。其中,2019年出版的《能源工业革命》还入选《人民日报》推荐书单“2019年值得一读的30本好书”。

近日,受《中国青年作家报》编辑部委托,笔者对这位“电力作家”进行了专访。

在熟悉的地方抒写风景

新中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和腾飞,为陈富强的创作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从一名基层的电力企业工会干事到一名省公司管理干部,陈富强始终坚持在有限的业余时间里进行创作,写出了一系列颇具分量的电力题材的文学作品,如被评论家誉为中国电力三部曲的长篇报告文学《和太阳一起奔跑》《中国亮了》(与黄亚洲、柯平合著)《铁塔简史》等。这三部作品,《和太阳一起奔跑》入选“文学解读浙江创作工程重点作品”,《中国亮了》和《铁塔简史》先后获得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

以《中国亮了》为例,这本书从引子“5亿千瓦与一支蜡烛”切入,以倒叙方式回顾中国电力供需严重失衡到实现基本平衡,然后开始以时间为主线的叙述;“透出微光的1882年”描述了中国第一盏电灯在上海南京路上亮起,中国电力工业开始发端;“电气时代最初版图”“从石龙坝到新安江”则对早期中国有代表性的电力事件与电力分布进行了跳跃性的记叙;“185万千瓦的新政府”是新中国执政者接受的全部电力家当,百废待兴,领导和决策者以非凡的治国理政能力加速了中国电力发展;“我的名字叫秦山”讲的是中国与世界的核工业;“新能源”讲的是中国与世界的可替代新能源;“三峡故事”讲述世纪水利工程长江三峡;“门打开了”全面解读了中国电力体制的改革;“红色先行官”将一批为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呕心沥血的电力官员立体、平和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若非对中国电力的发展了如指掌,且拥有密集而翔实的素材,断不能支撑起如此厚重的作品。

陈富强的特点在于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在熟悉的场景中捕捉写作需要的原始素材。比如2008年南方普降大雪,持续的雨雪冰冻灾害对电网造成了巨大破坏,陈富强是最早进入抢修现场的作家,并在最短时间内创作了报告文学《保卫电网》,这也是当时国内最早反映抗冰抢险的报告文学作品。这部作品发表后,引起较强反响,获得2008年度的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金奖。

让枯燥的题材充满趣味

写过行业题材的人都知道,要将工业文学写得有趣、有意味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作为主旋律写作的一种,写行业题材极易失之平淡,或变成歌颂文章。

为了不落窠臼,陈富强把枯燥的事当有趣,把创作小说时讲故事的手法和创作散文时对语言的锤炼融入行业题材的写作,顿时让作品变得生动起来,增加了可读性。同时,他凭借自己积累的写作经验,在行业题材的创作上尝试做一些写作方法上的探索。比如《能源工业革命》,既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报告文学,也不能算是学术著作。他在写作这部作品时,阅读了大量国外非小说的工业题材作品,并发挥自己对能源行业熟悉的特长,最终融文学、简史、科普、学术于一体。书一经出版,获得了行业内外人士的认可。作家海飞以“宏大、密集、文学”6个字概括了陈富强行业题材作品的特点:“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变革的时代需要有反映时代变革的大作品。私下里以为《铁塔简史》就是这样一部好作品。”

事实上,陈富强的行业题材作品不仅紧扣时代主题,同时亦能兼容地气。为了让作品的生命力能够更长久,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他每次在进行创作时都立足于深入采访,在谋篇布局、叙述方式等方面花费大量精力,让写作风格与语言特点能够适应读者的阅读诉求,让人们愿意读,且能读得进去,而非一味地强加于人。

通过电力作家的创作,让更多的人愿意了解这个行业

“我始终认为,通过电力作家的创作,让更多的人愿意了解这个行业,进而在展示电力行业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增强社会对电力行业的认同度,这是文学艺术作品以外的传播手段所无法比拟的。”陈富强在四卷本“浙江电力作家丛书”的序言里这样写道。这个理念也贯穿了他写作的始末。

在陈富强看来,如果一个作家没有一点社会责任感,写出的作品很难有生命力。

“我们所读的近现代作家的作品,最终成为经典的通常是那些主题深刻、饱含作家情怀的作品,当代很多优秀的作品也是如此,比如陈忠实的《白鹿原》,莫言的《蛙》,余华的《活着》。这些小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作家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和时代背景、事件,反映的都是重大的中国现实。”陈富强说。他还引用了莫言的一句话为例证:“小说家就是设置一些人类灵魂的实验室,然后把人放进去,看看灵魂在里面会发生哪些变化。”

一名作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陈富强多年创作中始终坚持、恪守的导向。多年来,陈富强立足岗位,将创作重心放在能源题材的创作上,写下了许多极有厚度且在文学史上拥有一定地位的行业题材的作品。2006年,他和黄亚洲、柯平联合采写了长篇报告文学《中国亮了》,作为作家出版社迎接中共十七大召开的重点献礼作品。此后,他又陆续采写了《铁塔简史》《源动力》《能源工业革命》等作品。其中,《能源工业革命》还入选人民日报推荐书单“2019年值得一读的30本好书”。

陈富强之所以把行业题材作为自己写作的发力点,一方面是因为他觉得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力行业,有东西可以写,也应该有一些作品来承载它的历史与文化;另一方面,他觉得作为长期在电力系统从业的一位职工,应该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这个行业留下一点东西。

亦是出于心中的这份使命感,他写下了《我有一个建议:创建“中国电力博物馆”》,在“国家电网档案”微信公众号推送后,登上当月全国档案热搜榜首位。

说到此处,陈富强爽朗地笑了:“从大处说,是使命感驱使我这么做,从小处讲,我有创作能源题材作品的优势。”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不只体现在行业之内。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并呈现全球态势,陈富强通过采访大量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电力工作者、诗人、志愿者,创作了20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地球危机》,将自己的思考融入重大的时代课题,让我们看到一个有良知的作家以笔战“疫”的新身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