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犹太人与词语》:只有书与我们相伴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钟志清  2019年10月31日15:47

最初承诺翻译《犹太人与词语》是在2016年6月,当时奥兹应邀前来中国人民大学领奖,假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参加《乡村生活图景》首发式。晚宴间,他提到与女儿合写的这本书,译林出版社当场拍板购买版权,而我再次责无旁贷,答应翻译。星移斗转,这几年因为科研压力大,翻译相对做得少了。2018年11月,我忽然收到奥兹邮件说他的女儿、海法大学的范妮亚教授要来中国开会,希望届时能看到此书的中译本,我因此意识到此书的翻译必须提上议事日程了。世事难料,2018年12月28日奥兹竟然撒手人寰。我在哀痛与负疚中向奥兹家人承诺尽快将此书翻译成中文,并与出版社商定力争在范妮亚教授来中国时将此书付梓。

不料想,就在奥兹逝世十天后,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与我相依为命数十年的母亲猝然离世。由此我步入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岁月。每位经历丧母之痛的人都会理解,那是一种永远无法化解的痛,痛失,痛悔,痛悼,痛彻心扉。终日伴随我的是无数个如果与假设,以及她临终前的话语与身影。别说翻译,就连每天坚持吃饭、起居、生活都需要巨大的恒心与努力。是亲人、朋友与师长各种方式的关爱与慰藉: 陪伴、探望、电话、书信、交谈等,让我逐渐感受到在这个世界上,我不是孤零零一个人,我还有许多未竟之事需要完成,那样才算对母亲有个交代,才可以慰藉她的在天之灵。逐渐,我选择了坚强面对,从不能自持到每天能翻译几十字、几百字、上千字,最后数千字。直到3月底完成了一件可以说不可能为之的事,一部将近十一万字的译文初稿。而后便是每天三个时段的校译。

回想这三个月来的生命历程,是《犹太人与词语》一书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支撑了我,让我在文字转换中慢慢平静下来,用文字寄托对奥兹、对母亲刻骨铭心的纪念。

冥冥之中似乎有一种力量左右着人生与机缘,这是二十年前在翻译《我的米海尔》时写下的文字,如今这种感觉更甚。2017年初夏,去耶路撒冷宁静之居(Mishkenot Shaananim)会议中心开会时,奥兹悉心安排我和他的女儿范妮亚教授见面。2018年至2019年严冬,我们在十天当中成了一对沉浸在丧亲之痛中的姐妹。在这个生命中的特殊时刻,我们相互致哀,在相同的悲伤中以只有孤儿才能理解的深沉与亲密相互理解(范妮亚 语),相互搀扶,患难与共。这部译作见证了我们的姐妹情谊与心路历程。

必须要说的是,本书是一部文化随笔,既不能像翻译纯文学作品那样保持原作的句式与词法,因为许多极其复杂、在思想与文法上均十分杂糅的句子确实难以转换;也不能像翻译纯学术著作那样一板一眼,因为奥兹父女经常使用幽默、调侃甚至抒情的口吻。也许,这便是奥兹父女在《犹太人与词语》结尾时所说的“语言不可译”。我们只能尽力为之。很感谢译林出版社的合作伙伴。姚燚在受伤之际,忍受病痛操劳本书的出版细节和范妮亚访华的具体事宜。彭波更是事无巨细,悉心校对原文,对文本中不符合中国读者习惯之处进行编辑与个别删节,付出了极大心血。尤其是那句“钟老师,尽管时间紧迫,我还是希望能把这本书做好”,让我感受到一位年轻编辑对出版事业的执着与热忱。感谢几任译林出版社的领导,尤其是顾爱彬先生,在过去二十多年里执着地支持出版奥兹。而以后,永远离开这个世界的奥兹不会再写作品了,因此出版奥兹中译新作的机会愈加珍贵。无论是编辑还是我,都会珍惜这样的机会。

最后,仅以此书,献给伟大的以色列作家奥兹,我在以色列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位谦和的师长、重要的引路人和出色的合作者。献给我亲爱的母亲,那位把我带到这个世界、培养我能用文字为沟通这个世界上的两个古老文明略尽绵薄之力的坚韧女性。献给所有帮我度过艰难岁月的人。

本文是《犹太人与词语》的译后记,题目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