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浙江散文》2018年第4期|江子:养一只美狐

来源:《浙江散文》2018年第4期 | 江子  2018年09月26日08:35

古镇印象。 摄影 / 范胜利

故事的缘起却并不在浙江,

而是与浙江建德相距一千多公里的山东淄博。

在浙江省建德市梅城镇一座叫青柯亭的仿古建筑里,我听到了一群古人与一只美狐的故事。

故事的缘起却并不在浙江,而是与浙江建德相距一千多公里的山东淄博。那里有一个村子叫蒲家庄,庄里有个老秀才名叫蒲留仙。他一生热衷功名,醉心科举,可他除了十九岁时应童子试曾连续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外,在科举路上有了短暂的耀眼时刻,之后应考四十年,再也无毫厘斩获。

科举是个十分费家底的活儿。想想,如果家有考生,屡屡不中,屡屡补习复读,而且考试还要去遥远异地,每次都要消耗大量旅资盘缠,谁的家经得住这样折腾?

何况,蒲先生的家境本就不算太好。

他的家境开始是好的。他的父亲蒲盘也是个读书人,但因屡试不中,只好弃读经商。多年下来,挣下了一份较为殷实的家业。有父亲的支持,没有生活上的压力,蒲先生在青年时代,还能与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起组织“郢中诗社”,以风雅道义互相激励,相互唱和。

可是蒲盘有三个儿子。他们并不愿意在一起生活。蒲先生25岁那年,兄弟分家,排行老三的蒲留仙一家仅分到农场老屋三间,二十亩薄田,和二百四十斤粮食。农场老屋,破得连门都没有,蒲先生只好借了门板安上。那时他已成家,并生有一个儿子。分到的两百四十斤粮食,蒲先生一家三口只够吃三个月。

蒲先生被迫结束了与诗友谈诗论文衣食无忧的日子。他去了几十里外的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一教45年。

蒲先生教馆每年大约挣八两银子。而农村一个四口之家要维持生活大约需要二十两银子。

在《红楼梦》第三十九回《村老老是信口开河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中,刘姥姥无意间道出了农村一个家庭一年大概需要的经济成本:“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

刘姥姥是大清的子民,蒲先生也是。刘姥姥家是四口人。而到蒲先生35岁时,蒲先生的一家已经是四儿一女一共七口人的大家庭了。

还加上他三十岁开始,他还要赡养他的母亲。因为那一年,他的父亲去世了。

教馆的收入,和二十亩薄田的产出,让蒲先生一家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用“家徒四壁妇愁贫”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蒲先生曾经写过一首《日中饭》的诗,描绘了康熙十二年(1673)夏天淄川大旱他的家中生活情形:“黄沙迷眼骄风吹,六月奇热如笼炊。午饭无米煮麦粥,沸汤灼人汗簌簌。儿童不解燠与寒,蚁聚喧哗满堂屋:大男挥勺鸣鼎铛,狼藉流饮声枨枨;中男尚无力,携盘觅箸相叫争;小男始学步,翻盆倒盏如饿鹰。弱女踟躇望颜色,老夫感此心心茕茕。于今盛夏旱如此,晚禾未种早禾死。”

因为久旱不雨,到处黄沙弥漫,天气奇热。虽然刚过麦收,但蒲松龄家的粮食已经匮乏,只能煮点麦粥充饥。几个饥饿的孩子不管冷热,见了稀粥就你争我抢……如此场景,堪比乞丐之家。

既要养家糊口,又要准备三年一度的科举。这样的家境,蒲先生应该节衣缩食、精打细算、心无旁骛才对——他应该向所有无谓的损耗说不,将自己的欲望调试到最低的程度。

可是蒲先生爱上了写小说。

写小说?会有刊物发表并给他稿费么?会参评各种文学奖,从而获取额度不低的奖金么?会被当时的勾栏看上,改编成昆曲呀京剧呀杂剧呀什么的搬上舞台,他因出售改编权获巨额的版权费么?会因此江湖闻名,到处受邀去讲座或参加各种有偿的笔会、采风活动么?

据我对清代文坛的了解,这些好处,大致一个都没有的。

谁爱上了写小说,可以说是这个人的厄运的开始。因为,写小说不仅换不来钱财,还要贴进去大量的笔墨纸钱,并且要耗尽一个人几乎全部的精力。

一个叫曹雪芹的人,因为写小说,最后到了“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地步。

一个叫吴承恩的人,写长篇小说《西游记》七年,最后在贫困中死去。

一个叫吴敬梓的人,用了大约20年时间,写出了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晚年的生活困顿无比,要靠卖文和朋友接济度日,“囊无一钱守,腹作千雷鸣”,以至以书易米。

可蒲先生不管不顾。或者说,他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因为与其说是他爱上了写小说,不如说,是小说这件事赖上了他。

西方的神话认为,文艺都归天上的九位缪斯掌管。她们看上了谁,就给谁以才华与灵感。中国西藏史诗《格萨尔王》的流传也被认为是跟神灵有关。几乎所有的说唱艺人都说,是一场梦之后,根本不识字的他们竟神奇地拥有了说唱长篇史诗《格萨尔王》的能力。

中国古代传说也是支持文艺之才乃是神授的说法的。《南史·江淹传》载:(江淹)尝宿守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彩笔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 时人谓之才尽。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载:“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蒲先生爱上了写小说,很可能也是冥冥之中上天的安排。蒲先生所在的淄博,是齐文化的发祥地。早在太古时期,三皇之一太昊伏羲氏在此兴起,并发明占卜八卦,创文字古琴,开启华夏文明。以鸟为图腾的爽鸠氏部落在此聚居。周时太公姜尚受封于此,楚汉之争,韩信亦在此封王。泰沂山麓在南,九曲黄河在北。齐桓公、管仲、晏婴、扁鹊、孙武、孙膑、田横、房玄龄、王士祯……多少英雄豪杰都在这块土地上留下过投影,多少历史事件在这里展开。那些因山川地理历史自然的不断作用衍生出来的文化,自然需要有人记录、加工和整理。

老天爷挑中了蒲先生。说不定,蒲先生出身于书香门第,蒲先生十九岁时连考县、府、道童子试第一,并且有过衣食无忧与朋友诗文唱和的快畅时光,然后终生陷入科举无望穷困潦倒的悲苦命运中,都是老天爷的精心设置。老天爷挑选了一个人来从事这种古老的、类似于神职的工作,必须先让他尝尽人间甘苦,然后慢慢熄灭内心的欲念,直到甘于忍受孤苦与困顿的程度。

就在如此的境地之中,蒲先生顺从上天的意志,忍受着贫苦、孤独与无望,在教馆、科举与照顾家小之余,费了数十年的时间,写了近五百篇小说,最后结集为《聊斋志异》。

蒲先生号留仙,很多人更熟悉他的名讳,称作松龄。

(该文系长篇散文之第一节)

━━━━━

本文刊发于2018年第四期《浙江散文》杂志。作者本名曾清生,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现居南昌,任江西省作家协会驻会副主席。有散文、诗歌、文学评论作品近两百万字发表于《人民文学》《十月》《中国作家》《散文》《天涯》《钟山》《文艺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并入选数十个散文选本。出版《青花帝国》《田园将芜——后乡村时代纪事》《苍山如海——井冈山往事》《赣江以西》《在谶语中练习击球》等散文集。获老舍散文奖、林语堂散文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