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当代》2018年5期|张雅文:妈妈,快拉我一把

来源:《当代》2018年5期 | 张雅文  2018年09月17日07:38

导 读

未管所是未成年犯管教所的简称。本文作者走访了十几个未管所和女子监狱后,从二百四十多位当事人身上,她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那些青少年是怎么滑落到犯罪的歧途?有一些“爱”怎么把他们推进了人生的坑?作者对几个犯罪少年写作梦的推动,也许会鼓励更多的人来助力那些失足少年的成长。

作者简介:张雅文,1944年出生,曾是国家一级速滑运动员,现为国家一级作家、黑龙江作协名誉副主席,曾多次自费赴欧洲、韩国、俄罗斯等国家采访,推出了《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与魔鬼博弈》《韩国总统的中国御医》《玩命俄罗斯》等作品,做过《趟过男人河的女人》《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不共戴天》等五部作品的编剧,著有《生命的呐喊》等数十部作品,获鲁迅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图书奖、飞天奖、华表奖等多项大奖。

卷首语

当今世界,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

有学者将未成年人犯罪与环境污染、毒品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因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

各国的国情不同,未成年人犯罪情况也不尽相同。中国正处在伟大变革、经济高速发展的特殊时期,未成年人的犯罪也像浓缩的饼干一样,将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各种犯罪,都浓缩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里了。

走进高墙,与一个个满脸稚气的孩子面对面地交谈,尽管我脸上挂着微笑,极尽母性的温柔与善良,我这爱哭的性格又常常使我抑制不住眼中的泪水,常常同被采访的孩子一起流泪,可我还是问自己:你是不是太残酷了?

让一个个孩子撕开心中或已结痂,或永远不会结痂的伤疤,让他们回述自己走过的迷途,讲述他们或残缺不全,或缺失亲情,或缺失家教的家庭,讲述他们身陷高墙的内心痛苦,使我在一次次残酷的追问中完成这次漫长而艰难的采访,我撕开的不仅是少年流血的心灵,更有他们生命源头的背景……

但我知道,我必须完成这部作品。多年来,一种远远大于作家的母性责任,一直强烈地呼唤着我,要我必须完成这次艰难而痛苦的采访与书写!

校园欺凌探秘

德国作家里克特在《两条路》一文中写道:“依然在人生的大门口徘徊逡巡、踌躇着不知该走哪条路的人们,记住吧,等到岁月流逝,你们在魆黑的山路上步履踉跄时,再来痛苦地叫喊:‘青春啊,回来!还我韶华!’那只能是徒劳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安静的校园不再安静了,经常传来令人震惊的消息:某某校园又发生了暴力事件,某某学校又发生了打架斗殴……校园里经常发生收“保护费”、三五成群的学生出去“约架”、为一点儿小事就动刀子,甚至发生命案。女学生也毫不逊色,因嫉妒或争强好胜而大打出手,甚者觉得心里不爽,就以强凌弱,找人发泄,从而引发残忍的欺凌案件!

就在我采访期间,媒体报道全国接连发生多起校园暴力案件:

2017年6月19日,广西灵山县中学,一名高一男学生在宿舍里午睡,被同寝室一名男学生用水果刀刺伤致死;

2017年11月12日,湖南省沅江市一名高三学生,对班主任老师连刺26刀使其不幸身亡;

2018年1月18日,广西北海合浦县公馆中学一名初一女生跳楼自杀。这位从广东转到该校5个月,全学年成绩排名第一的女生,在她的遗书及字条中把死因指向了校园欺凌……

2017年11月2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法治节目,播出北京市西城区法院少年法庭,对北京某职业学校五名未成年女学生欺凌两名低年级女学生一案,进行分析批判。

法官说:“其手段,触目惊心!逼迫两个女生脱衣、下跪、拍视频,极尽人身之侮辱,长达7小时之久!起因只是因为主犯心情不爽,拉来四个女生,随便找了两个低年级学生来发泄。”法官以寻衅滋事罪,分别判处五个欺凌者有期徒刑1年及11个月不等。

专家在究其原因时说:“未成年人受到网络等各方面的不良影响,崇尚暴力,接受暴力,在实施暴力中,感到满足。另外,学校和家长都有失职之处。”

为了防止校园欺凌与暴力的发生,早在2016年11月1日,中央九大部门,即教育部、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发布《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2017年12月27日,教育部等11个部门又联合发布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

2018年1月18日,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调查,对2022名受访者调查显示,59.4%的受访者都经历或目睹过校园欺凌事件,男性占66%高于女性。受访者都希望尽快落实上述《方案》,以制止校园欺凌案的发生。

可见校园欺凌事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已引起中央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我感到不解:这些孩子到底怎么了?为什么小小年纪却充满了暴力和戾气?动不动就用刀子,这到底是为什么?

带着诸多不解和疑惑,我与多名因校园暴力而入狱的孩子进行了深入交谈,却发现,在他们身上所发生的暴力案件,有的令人震惊,有的令人扼腕,而更多的则是发人深省:一个看似简单的校园暴力案件,究其背后,却存在着诸多深层的社会问题,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的孤独,网络的影响,个性的偏执,学校的失责,乃至法律的缺失,社会负面影响等诸多问题,都会在这些欺凌案的犯罪孩子身上有所体现。

在这里,我选择了几个不同类型的校园暴力案件,以供读者思考。

法庭上呐喊的少年

这是一起典型的校园暴力引发的恶性案件。

石帆(化名),17岁,出生在黑龙江大庆辖区的某县小镇,入监前正在读初三,学习很好,本该有一个不错的前程。

人长得文弱、斯文、瘦高,话语不多,戴着一副黑框眼镜,一看便知是一个内向、老实的孩子。

随着我的一问一答,在他沉稳而缓慢的叙述中,一个从小饱受欺凌,最后在沉默中爆发的少年,渐渐走到我的面前,走进了我的笔端……

石帆从小身体很弱,性格内向而软弱,别人欺负他,他从不敢反抗。上小学,一帮男生逼着他给他们写作业,不写就打他,他只好忍气吞声地趴在桌子上一个接一个地写下去,直到全部写完为止。他受了委屈从不向别人哭诉,总是咽进肚子里默默地忍受,因为他没人可诉。

他10岁那年,在外打工的父母离婚了,他被判给了父亲,跟着爷爷奶奶在农村生活,从此再也没有见过母亲。他不知母亲去了哪里,直到他进监狱以后,母亲才第一次来未管所(未成年犯管教所)看他。可是,母子俩在未管所的见面却搞得很不愉快。

他第一次见到玻璃窗外的母亲,感到很陌生,七八年没见到母亲,他不记得母亲的模样,更谈不上什么感情。

但母亲却记得儿子,虽然儿子长高了,长成了1.80米的大小伙子,她却记得儿子的眉眼,更记得母子连心的感受。她看到儿子因杀人被关在大牢里,痛心不已,忍不住失声痛哭。

母子俩只能隔着厚厚的玻璃,用电话来交谈。

母亲像天下许多离了婚的女人一样,犯了一个情绪化的错误,她把对前夫憋闷多年的怨恨像开闸泄洪似的,向铁窗里的儿子倾泻开来,数落起前夫的“罪状”,埋怨前夫没有管教好孩子,所以才使儿子走到今天,还说她得了一身病,都是他们爷儿俩造成的……

开始,石帆只是听着,母亲问他什么,他都哼哈地敷衍,并不想反驳她。他听到母亲数落父亲的“罪状”很反感,好像母亲来这里并不是为了来看他,而是为了来发泄她对父亲的怨恨似的。

2016年12月,母亲最后一次来看他,母子俩在会见室里一见面,母亲又开始数落起父亲的罪状,又说父亲如何如何不好,如何没有管教好孩子,才使他犯了大罪……

听到这里,这个沉默寡言、很少反驳他人的少年,再也听不下去了。他从小就跟父亲的感情最好,父亲对他的学习管教很严。父母离婚后,全靠父亲一人打工赚钱支撑着这个家,爷爷、奶奶还有小叔,小叔得了双侧股骨头坏死,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爷爷又得了胃癌,他上学又处处需要钱……全家人的生活担子全部压在父亲一人身上。他觉得父亲活得太苦、太累了。所以他从小到大,无论遇到什么难事,从不给父亲添麻烦,没钱从不跟父亲要,他觉得父亲的负担已经够重了。而且,他犯罪以后,法院判决他家赔偿受害人家属22万元,父亲借遍了所有的亲属,仍然凑不够这笔天文数字,父亲向母亲求救,母亲却说她没钱……

这些在少年心底沉积多年的愤懑,终于火山般地爆发了。

“我不允许你这样诋毁我爸爸!我爸爸辛辛苦苦地抚养了我!而你呢?你口口声声地说我爸爸没有管教好我,才使我走到今天。那我问你,在我最需要母亲的时候,你在哪儿?当别人欺负我、打我、骂我是没娘的孩子时,你又在哪?这么多年,你想过你这个儿子的死活吗?我犯了罪,法院判我家向受害人家属赔偿22万,我爸爸哭着向受害人家属赔礼道歉,求爷爷告奶奶,四处借钱,借遍了所有的亲朋好友,就差没给人家下跪了,仍然没有凑够22万!可你呢?爸爸找到你,希望你能为我出点儿钱,你却说你没钱,一分没出……你现在,有什么资格来数落我的爸爸?我告诉你,请你再不要来了,我再也不想见到你!”说罢,转身向身后的小门走去,把母亲一个人丢在那里。

写到这里,我的心情很沉重,为这个儿子,也为这位母亲……

此刻,我不由得想起另一个少年哭着,对我说的一番话:“奶奶,当我走投无路的时候,我总是幻想着爸爸妈妈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

是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绝境中的希望,是暴风雨袭来时的港湾,是孩子迷路时引导孩子回家的一盏明灯,更是孩子倾诉委屈的温暖怀抱……无论离异父母的心相距多么遥远,彼此多么仇恨,但请记住,他们有一个永远无法割断的脐带相连——那就是他们的孩子!

在此,我真希望那些离异的父母,请听听这位17岁少年对母亲的这番追问,希望离异的父母不要把大人之间的恩恩怨怨,转嫁到孩子身上,更不要以贬损对方来拉拢孩子。父母离异已经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伤害,希望父母给孩子的幼小心灵,保留一份纯洁而美好的亲情。

母亲诋毁父亲的这些话,使石帆的心里久久无法平静。

夜深人静,他常常望着铁窗外的残月,回想着自己孤独的童年……

父母离婚之后,他成了没妈的孩子,生性怯懦的他变得越发软弱。同学更加肆无忌惮地欺负他,到县城上中学要住宿,一些调皮学生经常向他收“保护费”,把他堵到厕所里逼他交钱,他不交就打他。他的吃饭钱经常被他们抢去,他常常饿着肚子。

为此,他找过老师,学校教导主任也曾找过派出所。派出所警察却说,这些学生都是十二三岁,都不到14周岁法律规定的追责年龄,没法管,只能靠学校说服教育。

可是,对这些调皮捣蛋的学生,老师根本管不了,有的人停课一两个月又来学校捣乱,在学校里打架斗殴,收保护费,搞得校园里乱糟糟的,想学习的学生都无法安心学习。

打他的学生得知他找了老师,越发怀恨在心,变本加厉,四五个人多次把他堵在寝室、厕所或过道里,对他拳打脚踢,他对他们毫无办法,只能把仇恨深深地埋在心里。

其间,学校里发生了一起捅人事件:一个不满14周岁的学生拿刀捅了向他要钱的学生,因不满14周岁没有被判刑,从此以后,再也没人敢欺负捅人的学生了。

这件事在学校里引起了极坏的负面影响,也给了石帆一种错误的暗示:既然靠老师、派出所都解决不了的问题,看来只能靠自己来解决了!

石帆爱看小说,尤其爱看网络小说。他看到一篇网络小说中的主人公从小被人欺凌,后来开始反抗,最后变得越来越强大,再也没人敢欺负他了。小说里的主人公说:一个被欺负的人,是永远不会成功的,必须学会反抗!他从小说主人公身上看到了“自己”,从此明白了一些所谓的“人生道理”。

时间在他压抑而迷茫的挣扎中,走到了2015年元旦。

1月2日,本是一个新年伊始的大好日子,15岁的石帆还有半年初中毕业,就要考高中了,他的学习成绩不错,他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1月2日这天,他却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个最不想见的人——一个令他饱受欺凌的同村少年。

这个人欺人成性,一见到石帆就像猫见老鼠似的,以不屑的口气命令他:“哎!我没钱了,晚上6点,多带点钱去我家!我在家里等你!”

石帆没有回答,他想起了课本上鲁迅说的那句话:“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死亡!”

“听见没有?你哑巴呀你?”少年又怒斥了一句。

石帆仍然没有回答。

石帆回到家里,在网上看了一会儿小说,看看小说中的受气包主人公,是如何开始反抗的?

晚上6点,他带着一把弹簧刀,推开了少年的家门……

少年家里,爷爷奶奶都不在,都出去打麻将了,只有少年一人趴在被窝里看电视,他抬头瞅瞅石帆,以傲慢的口气问他:“带来钱了吗?”

石帆回了一句:“没钱。”

“混蛋!你敢对老子说没钱?你他妈找死啊你?”少年起身破口大骂。

“你再骂一句!”石帆有生以来第一次反抗,同时亮出了手中的弹簧刀。

少年没想到石帆会亮出刀子,越发火冒三丈,挥拳冲石帆打过来,石帆举起弹簧刀向少年猛刺过去……

石帆不记得刺了多少刀,只记得弹簧刀刺弯了,只觉得多年来一直压在他心头、压得他喘不过气来的石头,随着一阵乱捅之后终于消失了。他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释怀。

讲到这里,我俩都陷入了沉默。

好一会儿,我才问他:“孩子,你进来以后不后悔?”

“不后悔。”他回答得很决绝,“他从小到大一直在欺负我,谁都管不了他……我感到后悔的是,让我家人赔了22万,我父亲在法庭上痛哭流涕,向受害人家属赔礼道歉,希望求得受害人家属对我的谅解,我觉得对不住父亲……”

显然,他的犯罪并非偶然,而是一种压抑已久、无法释怀的必然结果。

“判了几年?”我问。

“7年。”

“在法庭最后陈述时,你说没说什么?”刑期判得不长,我想知道他是如何为自己辩护的。

“法官问我,有没有什么话要说?我说有!我有话要说!我说法官,人生下来,应该是平等的。可是,受害人却从小到大一直在欺负我,打我,冲我要钱,从小学欺负到中学,从村里欺负到县城……直到出事那天,他还在逼着我给他拿钱,我没钱给他!我不想一辈子受他欺负,所以就起来反抗了!他小时候欺负我,我奶奶找过他家,可他父亲因贩毒被枪毙了,他母亲离家出走,家里只有他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了他。我奶奶还找过村长,村长对他也毫无办法。我找过学校老师,老师也管不了他,学校也找过派出所,派出所说他不够法定年龄……我看到家长、村长、老师、警察,谁都管不了他,我不想永远受他欺负,所以,只好自己来解决他了!我说完了这番话,我发现法官好像很吃惊,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我……”

是的,谁听到这番话都会感到震惊。

一个15岁饱受校园暴力欺凌的小小少年,居然在法庭上呐喊出一个弱势少年无奈的心声,道出了长期被校园欺凌的孩子苦苦寻不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求告无门,最后只好采取以暴制暴、以触犯法律的方式,来换取自己的尊严和权利!这无形中向学校、向社会、向法律提出了一个严肃的命题——应该如何解决未满14周岁孩子校园欺凌问题?不能因其不够刑事年龄而任其无法无天地胡闹下去!

但此刻,我却很想对石帆说,孩子,被害人再欺负你,你也没有权利剥夺人家的性命啊!你知道,你为此要付出多么沉重的代价?人生的最好年华将在监狱里度过。七年,你可能大学都毕业了。可现在,你将在铁窗里度过漫长的七年。再说,那个被害的孩子同样是家庭悲剧的产物:父亲贩毒被枪毙,母亲离家出走,他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疏于管教……

但我什么都没说,只问他想没想过,今后打算干什么?

“想当作家!”他不假思索地说,“我很早就想当作家。我觉得作家的作品能改变人。初中一年级,我就开始写小说,现在也在写小说……”

“哦?想当作家?”我颇感吃惊。

这是我采访中遇到的第四个想当作家的少年,龙江未管所就有两个,另一个是个篮球少年。我鼓励他们,让他们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将是一篇很有价值的文章。

采访结束了,我心里却久久难以平静,很想为两个怀揣作家梦的家乡少年做点什么。

当天晚上,我邀请黑龙江省司法厅接待我的崔利锋处长见面,又请来《北方文学》杂志主编佟堃先生,还有司法厅负责教育的两位处长,一起共进晚餐,对他们谈了两个少年的作家梦,希望各位领导能对两个少年给予支持和关照,如果可能,请《北方文学》杂志发表一下少年写的东西,这将是对他们莫大的鼓励。

我说:“不管他们将来能否成为作家,他们能怀揣一份美好的梦想,在他们漫长的铁窗生涯中,将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在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也就有了奔头,有了奔头就有了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动力。这是一种不可小觑的正面能量!”

没想到,我的提议得到几位处长的高度赞赏。佟堃主编当即表态,他们要写完了,我们《北方文学》可以给他发表!

崔利锋处长说:“这是好事,为了拯救孩子,我们一定全力支持他们!”

看到他们如此支持,我很高兴,便伸出一只手来,与三位处长及主编的手一个挨一个地叠印在一起,我说:“请记住我们今天的承诺……”

四个人都郑重地点点头。

不仅是承诺,而是对犯罪少年的救赎。

第二天,我向龙江未管所警官提出,同时约见两位怀揣作家梦的少年。

当警官带着两个像穿天杨般挺拔的少年来到我的面前,我把昨晚几位处长及主编的态度告诉他们之后,只见两个少年都瞪大眼睛不敢相信似的看着我,眼神里流露出一种难以描述的惊喜……

我说:“希望你们抓住这难得的机会,不管你们将来能否成为作家,但是,心中怀揣一份美好的梦想,将是你人生路上一种强大的动力!”

两个少年向我深深地鞠一躬,并表示,绝不辜负我的期望,一定……

之后,我就离开龙江未管所继续赴南方采访了。

前不久,我接到佟主编打来的电话,告诉我未管所颜火警官告诉他,石帆的稿子写完了,他请《北方文学》资深编辑付德芳女士对稿子进行了认真修改,准备发表在《北方文学》杂志上。

“噢,太好了!太谢谢您了!太谢谢您了!”

我高兴得连声向佟主编表示感谢。我深知这篇稿子对一个饱受校园欺凌、至今仍在未管所服刑的17岁少年来说,意味着什么?对怀揣作家梦的少年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也许,这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回首望人生》——这篇出自未管所少年之手的中篇纪实作品,将发表在《北方文学》2018年第8期杂志上。同时,龙江司法厅与《北方文学》杂志社决定,联合召开该作品的研讨会,这不仅是对一篇作品的首肯,而是为一个迷途少年的人生点亮一盏灯,相信它照亮的不仅是一个迷途少年,而是更多身陷囹圄的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