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作为书评人的徐梵澄

来源:文汇报 |  梅文辉  2018年01月17日14:44

晚年徐梵澄在北京家中

提及徐梵澄先生(1909-2000),人们无外乎会想到他是翻译家、精神哲学家、诗人,且在书法、绘画和文艺评论上有精深的造诣,而其曾专业从事书评工作这一人生经历却鲜为人知。

1940年10月,任教于国立艺专的徐梵澄随校由滇入渝。年底,留德好友滕固辞去艺专校长之职,徐梵澄随即离开而入职中央图书馆。馆长蒋复璁亦是其留德好友,委托徐梵澄编辑馆刊《图书月刊》,于来年1月出版第一期。1944年3月,徐梵澄离渝辗转于黔、桂、滇等地;1945年初回渝,申请参加中印文化交流,是年12月11日乘机赴印讲学。从1941年1月到1944年初这三年里,徐梵澄以几乎一人之力打理着《图书月刊》,为抗战时期的文化事业和精神建设尽一己之薄力。

《图书月刊》的内容主要分三大板块:一、报道国内外文化界的最新消息;二、刊登学人的学术文章;三、评述国内最新出版的著作或译作。而今天,我们来关注徐梵澄所作的这些书评,至少有如下三方面的意义:一、领略作为书评人的徐梵澄之学识和胆识;二、通过徐梵澄当年的评述来了解这些著作的时代价值,从而为当代的再阅读和评判提供历史维度;三、作书评的这三年,实是徐梵澄思想上兼收并蓄的重要时期,为理解其后来一系列贯通中西印三大文化的著作提供了思想线索。

徐梵澄一生对马一浮先生(1883-1967)是极敬佩的,如在其晚年写就的《陆王学述》(1994年初版)一书之第一章“小引”中指出,“姑断自马一浮止,可推为迄今最后一宋学大师。马氏之后,尚未闻有专于宋明理学之大师出现。”从1940年3月到1942年10月,马一浮的《复性书院讲录》六卷陆续出版,徐梵澄对前五卷一一作了评述,是其为个人所作书评中数量最多的。且看徐梵澄对卷四“诗教绪论”和“礼教绪论”之赞叹:“综观此绪论二篇,温柔敦厚之旨,恭俭庄敬之义,昭然若揭日月以行。皆上接子夏,欲以直绍圣门之缀绪;一泯今文古文、汉学宋学数百年门户之争,消历代治经拘杂悍党诸弊,深有得乎‘存大体,玩经文’之意。”

熊十力(1885-1968)与马一浮被后人都尊为“现代新儒家”的开山祖师,熊氏代表作《新唯识论》文言文本于1932年10月出版,引起思想界的极大争论。1940年8月,出版此书的语体文本之上卷,徐梵澄遂对本书内容和宗旨作了一番精要的梳理,于此可见其对佛家唯识学已有精深的研究,而更主要者在于他对《新唯识论》文言文本出版以来的争论,给出了自己深切的认识:“熊氏融会儒释,妙契玄微,久为海内人士景仰,非造次所得睹其高深……其若舍识言用,不取于相,翕闢生灭,观其恒转,见为真实,可谓玄理超卓,妙解独到,要亦未离佛法,谅无间于通人矣。”

师母许广平曾称赞梵澄“天赋极高,旧学甚厚”,故其能把捉住马一浮、熊十力等旧学大师的思想旨趣,且予以同情的理解而给出公允的评价。此外,徐梵澄年轻时留学德国,归国后系统翻译尼采著作,可知其西学素养也是很高的,故能洞见贺麟、冯友兰等这些留学欧美的学者之思想理路。

贺麟先生(1902-1992)以其翻译的黑格尔《小逻辑》《精神现象学》《哲学史讲演录》和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知性改进论》为当代哲学界所敬仰,但世人对其在“新儒学”领域的贡献重视不够。1942年6月,贺麟第一本论文集《近代唯心论简释》出版,此书与后来出版的《当代中国哲学》(1945年)、《文化与人生》(1947年)一起构成了其“新儒学”的思想主体。徐梵澄认为《简释》一书,“其努力求融会贯通中西哲学,显而易见。无论有没有偏颇的地方,却处处能见其大,得到平正通达的理解。”此外,他还敏锐地指出,书中关于西洋哲学的几篇文章,“以见到作者研究之功力,不怎样表示作者的哲学才能。如说作者的哲学才能,还是表现于中国哲学的研讨。”

“三史释古今,六书纪贞元”,这是冯友兰先生(1895-1900)对其一生重要著作的总结。“三史”中的《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简史》,近几年奇迹般地成为哲学类畅销书;而主要创作于抗战时期的“贞元六书”,则标志着其“新理学”哲学体系的确立。徐梵澄对“六书”中的《新原人》有评述,指出“书中用的方法,似乎还是西洋近世哲学的方法”,且认为全书十章唯第六章“道德”与第八章“学养”最精彩。《新原人》第三章总说“境界”,第四至七章分说“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境界。徐梵澄则揭示出,“理学家好说‘气象’,圣学至于希天,但不说‘境界’,佛学中常说‘心有境无’,道家更不说境界。自来诸说皆注重由路,即道,皆说修持。”进而明示:“‘自然境界’,无须说;‘功利境界’,不必说;而‘天地境界’,不可说;可说者,唯是‘道德境界’。因为这是平实处。”这是何等手腕,何等气魄,一针见血,令人豁然开朗。

以上略举徐梵澄书评四例,以窥其书评之整体精神风貌,其他还有对梁漱溟《答乡村建设批判》、金岳霖《论道》、太虚大师《真现实论》、陈寅恪《当代政治史述论稿》、冯至《十四行集》等著作之评述。

末了,摘录梵澄所撰《图书月刊》“发刊词”中数言,以敬策当下。其曰:“然而这民族的抗战,震醒了炎黄子孙的神魂,试出了我们民族亘古长存的伟大磅礴的内在的潜力……学术人士共同的使命,在于国家生命的精神基础之建立。完成这使命,便须有古今思想渊源之导注,新生力量之苏起,在现在这决胜的时分,增长国人精神的勇武、道义的决心……我们的图书事业,便是许多文化事业中间的一支,并非不重要的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