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跟原本的徐光耀一起成长 ——整理出版《徐光耀日记》的点滴
来源:中华读书报  | 闻章  2025年06月05日08:03

嘘一口气,再嘘一口气。

从1944年到1982年,39年的近400多万字的日记,用了三个半月的时间,终于订正一过。

累么? 不累,只是牵缠。

徐光耀,一个小八路,单纯极了,忠诚极了。参加过大大小小一百多场战斗,后来成长为作家,写出 了八路军抗战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平原烈火》。

偏偏喜欢记日记,一开始是想借此锻炼文字,后来便成了习惯。几十年来不因特殊原因,日记从未间断。

从来没有想到给人看,很私密,很原始,毛茸茸的,芜杂琐碎,所谓原生态。看人,看事,一切从自 己出发,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应有尽有。

最大特点是真。越真才越有价值。

恰恰是因为这真,我一度不想做了。因为太暴露。暴露谁? 暴露徐老。暴露即伤害。

我不愿伤害徐老。不愿意看到他有瑕疵,然而他有,且很多。日记里记的,有好多是非,且多是我是他非。特别是“戴罪”之后,低贱之身难有高尚之事。苟活的“苟”,偷生的“偷”,都被他记下来了。

过来之后才知道,老看别人错,本身即是错。自以为是,恰是自己不是。正是狂傲与偏狭,使别人生厌;正是懵懂与短见,让自己蒙羞。

都暴露出来,好么?

徐老却不怕。徐老表示:瞒和遮掩都无济于事,因为自心知道。自心知,则天地知。欺人的都在自欺。

徐老以日记的方式,收藏了全部的自己。自己的对,自己的错;自己的大,自己的小;自己的丑,自己的美,一股脑儿摊在这儿了,一任评说!

纵观徐老日记,他其实是有标准的。用标准要求别人,别人在错处。用标准要求自己,自己更在错处。他愿意所有人都在对处,更愿意自己在对处,所以才苛刻。

所有的错,不以为是错,所以才错。这样的错里,有一份天真在,有一份真诚在,有一份可爱在。即便这样,他也在随察随觉,时时自纠。

如今,年且九十的徐老,依然要觉照原来没有觉照过的,即便已经觉照过的,也不妨再觉照:把错亮出来,恰是对了。把丑亮出来,恰是美了。

整理徐老日记的是一支20多人的团队,这些人本散在各处,因潘海波和《藏书报》,自愿聚结。从2013年夏天开始,整理、录入。

战争年代行踪不定、空气紧张、纸张缺乏,日记本形形色色、大大小小:从敌人那儿缴获的、记账簿改的、白报纸订的……墨水也是用颜料自己沏的。字小如蚁,且字体多样:繁体、草体、流行体、自造字、错别字,再加上专用术语、众多的前后并不统一的人名地名等等,可谓疑难处处。更别说有的还遭到 了 水的侵袭。1949年之后,日记本变得豪华、整齐,但字迹依然密匝匝。所有这些,对于认真的人来说,都是问题,却也都不是问题。他们因此而辛苦,某个字的斟酌,某句话的辨认,都下了大工夫。虽然有的到最后也没有猜对。

一年多的工夫,这些人似乎也跟徐老一样经历了那许多。跟着他成长,跟着他跳宕,跟着他经受、承受、忍受、遭受。这些人丰富了自 己,充实了 自 己。在徐老是光彩,在这里是鼓舞;在徐老是失去,在这里是得到;在徐老是错误,在这里是教训;在徐老是痛苦,在这里是感悟。

这些人是:闻章、潘海波、韩冰雪、王雪霞、傅聪、赵梅锦、张铮、张维祥、赵冰、韩树辰、马红亚、曹亚辉、李大星、蒋绮芳、杜中伟、王庆芳、杜力华、刘建玲、孟硕、杨宪峰、赵冬艳、刘晓立、赵雅平、潘彦任。

1944年,小八路的徐光耀正在宁晋一带打游击。1982年,经历了历史的跌宕之后,尘埃落定,徐老调到了省会,而又回到了宁晋故地,凭吊旧战场,感悟新生活。不知是谁安排,徐老的人生轨迹就这样画了一个圆。

后边的日记,依然是丰富的,徐老还一直在记。先把这些捧献出来,而给后面的做铺垫。

(今年4月下旬,为祝贺“小兵张嘎之父”徐光耀百岁生日,《徐光耀日记》整理委员会联合未来作家书院在石家庄召开“人庆百岁,书贺十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暨《徐光耀日记》出版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以下文章的作者闻章先生系日记整理委员会主任,此文记录了他参与工作的感受。文章写于十年前《徐光耀日记》出版之际,未公开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