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冯振与无锡国专

来源:文汇报 | 陈尚君  2018年01月08日12:54

冯振先生

无锡国专30年,一以贯之的校长是唐文治先生。谁是第二人?也绝无争议:冯振。抗战最艰苦的八年,冯振先生任国专代校长,带领南迁的国专在广西坚持办学,写下抗战教育史上难能可贵的一页。

冯振(1897-1983),字振心,广西北流人。少年游学上海,1912年入南洋中学,因得师从唐文治;写诗则师从石遗老人陈衍。20岁后回广西,任教梧州广西二中和北流中学,1923年任北流中学校长。1927年,任无锡国专教员,后兼教务主任,时年31岁。

抗战军兴,国立大学奉政府指示,纷纷内迁。国专是私立学校,迁否自可选择,但唐校长始终以维持人道、挽救世风为己任,坚守人生大节。江南相继沦陷,唐文治于1937年11月14日率全校师生避寇南迁。一路艰辛备尝,志不稍减。岁末到株州,偶与大队失散,天雨泥滑中,朗诵《小雅·何草不黄》:“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声泪俱下,诸生动容。73岁老人,双目失明,水土不服,经众人劝说,同意经香港回上海,临别委冯振为代校长。

1938年2月,师专到桂林,选址市内环湖北路。年末,武汉、广州失守,桂林告急,国专乃迁北流山围。次年,迁北流萝村。也就是说,冯振将国专带回了自己家乡,借得农庄二十多间和石山盘石小学作为校舍,将自家住房全部搬空,作为师生住房。没有经费与粮食,冯振把自己家的钱和粮食全部拿出来。

冯家是北流大族,清代曾中过两名进士,是富裕乡绅。国专以往主要靠无锡实业家捐助,到了广西,情况变了,两百多人的生活与学习,靠冯振竭崛支撑,可以说是毁家办学。这几年中,他的六个孩子死了三位。其中一女死于奔波劳累,患病无医;儿子冯森从军服役,因背疮去世,卒前于枕上刺“闻鸡起舞”四字。冯振悼儿诗云:“久病经年气尚雄,闻鸡壮志竟成空。翻思恢复中原日,告汝凄凉累乃翁。”感慨自己连累到儿子早逝。

冯振坚持维护优质教学,努力聘请最好师资。北流期间,所聘教师有梁漱溟、钱仲联、张世禄、饶宗颐等,还有广西通志馆馆长封祝祁讲唐诗,前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郑师许讲中国文化史,还请巨赞、吴世昌等来讲学。

梁漱溟晚年撰文回忆,他在抗战期间,首度到桂林在1941年3月,因国专迁北流而未得造访。1942年再到桂林,冯屡函相邀,终在国专开设《中国文化要义》和《中西文化及其哲学》两门课。梁不食荤腥,冯夫人每餐为他做素食,亲自送来。梁51岁生日,冯邀巨赞法师设素餐为他祝寿。梁则倾力支持,建议成立校董会,由梁出面邀请白崇禧老师李任仁和桂系大佬黄绍竑等为校董,由他们出面向社会募捐,得暂时纾缓困局。国专在广西也一直坚持招生,为广西培养国学人才。

冯振是当时有名的旧体诗人,存世有《自然室诗集》。国专南迁后,留下大量诗作,记录艰困办学的实况和感受,堪称诗史。始发无锡作诗:“铁鸟盘空瞰不休,相机逃命夜难留。一家八口成孤注,三日兼程局小舟。乘暮车驰如脱兔,夺途军退类奔牛。常州戚墅惊心骨,伫待招魂到润州。”时在南京失守前一月。《武昌登黄鹤楼》:“黯黯东南倾半壁,茫茫西北是神州。浪淘人物今何处?早起英雄孙仲谋。”所谓世乱而思英雄拯世。1944年,日寇困兽犹斗,乘长沙战局之变化攻陷桂林,冯振带国专师生再度奔走道途,避居蒙山。有《蒙山开课示诸生》云:“播迁忽已七年余,又向蒙山强托居。危难久更心转壮,苦甘可公意先舒。力如未尽休安命,事尚能为早读书。竖起脊梁坚定志,澄清大业早登车。”真是越挫越坚,与诸生互相激励。“事尚能为早读书”值得记取。在蒙山文尔村,钟文典一家接待国专师生食宿,冯振作《避寇蒙山寄居文尔村钟府仲纯文暨文海文会诸昆季殷勤接待慰藉备至感谢不足赋此以谢》:“蓬飘念我无根蒂,慰藉殷勤比弟兄。寇至入山同草屋,食悭与我共藜羹。语言所露唯肝胆,患难真堪托死生。归告妻孥应感激,乱离犹得酒频倾。”诗题所列诸昆季应为钟文典的父辈。钟晚年回忆:“当年晨读情况,至今仍历历在目。”大塘岑家兄弟让出一幢大楼,让师生住宿,冯振作《赠岑拔萃佩奇昆季》云:“岑家兄弟气和柔,耕读传家进退优。生计稻田兼柚圃,分居东屋更西头。感君子美万间意,卧我元龙百尺楼。更许朋侪安稳住,满天风雨不续愁。”从中可看到广西乡绅在国难中的无私资助,更看到国专师生迁徙中坚持进学之风气。

冯振也时时关注战局安危及政事得失,发于诗章。《桂林柳州相继失守悲愤填膺感而赋此》:“世间怪事真难说,大邑通都一炬休。祇道西南撑半壁,忽惊桂柳失金瓯。奇谋谩自夸焦土,死守何人据上游。十万灾黎抛掷尽,宜山西望泪难收。”对焦土抗战决策者之悲愤失望,溢于言表。国专同仁也不免对前途感到悲观,决意西行贵州。《蒙山送石渠暨诸同仁同学西征》:“频年忧患饱同更,病弱难堪共死生。临别凄凉无一语,只将双泪送君行。”这些诗,是身历战乱者之真实情感,今日读来,仍感惊心动魄,催人泪下。

抗战胜利,冯振率国专重返沪、锡,向唐校长交还校印,在国专任教到1949年。后执教桂林上庠,直至去世。

冯与朱东润师皆出唐门。朱师21岁任教广西二中,两人同事,有诗唱和。1948年复应冯邀,到国专开设文学批评史课,友谊保持终生。1972年,冯到江南看望旧友,有《上海晤朱东润》诗:“论学谈心五十年,师承卫道意拳拳。羡君身健神明旺,整理遗书志益坚。”自注:“君对整理唐蔚芝师《茹经堂遗书》抱有宏愿。”

两老间有一段趣事。1929年,冯有《戏作》:“我诗或说似诚斋,我实无从读一回。渠又先生七百载,不应能似我诗来。”1934年,朱从武汉给冯去信,许他“颇似诚斋”,冯戏寄一绝:“千里迢迢一纸来,我诗仍说似诚斋。头衔如许宁嫌小,只恐人讥是冒牌。”四十年后,朱复致信:“曩尝谓兄诗颇似诚斋,今则当谓诚斋似兄矣。”冯作《杂感答朱东润》以应:“我诗何感望诚斋,活泼新鲜畅所怀。一事胜公差自幸,桑干远北是天涯。”后两句改诚斋诗,说国家一统,胜于南宋,看法也有转圜。其实,学出同光的诗人,佳评是说似少陵、山谷,诚斋诗圆熟流易,故冯不喜。在朱老,或似有意指出冯诗之硬峭生新不够。年轻时戏谑之语,本不能完全当真,两老居然较真了一生,足成佳话。

日前西师大开会纪念冯先生诞生120周年,邀我而未克成行,莫道才教授仍寄来会议论文与新版冯著《自然室诗集》,读来感动不已。亟草此文,藉存景行之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