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纪实 >> 作品展示 >> 正文

信念(10)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07日10:21 来源:梁孟伟

  “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在袁枚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中,与岳飞齐名,为西湖添色的于少保,就是出生于杭州,最终又归葬于西湖的明朝民族英雄于谦。

  西湖一贯以温柔缠绵著称,只因为有了岳飞、于谦这样的忠臣大将才显得雄奇厚重起来。每当饭余课后,梁柏台徜徉三台山麓,徘徊于谦故居,寻觅英雄古迹,凭吊烈士忠魂,久久不忍离去。

  张苍水,名煌言,浙江鄞县人。明末民族危亡之际,他曾在东南沿海及长江下游地区英勇抗击清兵,终因势孤兵败,又遭叛徒出卖而落入敌手。面对高官厚禄的利诱,这位铮铮铁汉宁死不降,康熙三年(1664)九月初七,在杭州弼教坊慷慨就义。临牺牲前,张煌言有绝笔诗《入武林》,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

  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尽鸱夷。

  后来,人们为纪念他,在原址修筑“张苍水墓”(今西湖南山路“花港公园”南面),与“岳庙”、“于谦祠”并称为“西湖三墓”,供后人瞻仰。

  每次拜谒“西湖三墓”,梁柏台总是感慨万千,他说:“张苍水就义时,引颈西望,发出‘好河山’的赞叹;岳飞临刑前,留下‘还我河山’的誓言。面对先贤,我们汗颜;大好河山,我们莫丢;传统美德,我辈莫负。”

  万物的生长离不开环境土壤,人才的成长离不开“雨露”“阳光”。“西湖三雄”影响着梁柏台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五四”洗礼绽蓓蕾

  赴杭求学,时遇风雷激荡的五四前夜;求学地点,又是被誉为“南方五四运动”的浙一师。可以这样说,杭州的经历,一师的学习,是梁柏台人生的转折点。

  当时的一师已经有梁柏台等人组织成立的书刊贩卖部了,学生们看的都是《新青年》、《新潮》一类的报刊,“四大金刚”们在课堂上已经开始教学生用白话文写作。至于学生自治会,竟然把食堂都管理起来了,学生的伙食费不是交给总务科而是交给自治会。可见当时的一师,真的是按照经校长与时俱进的思想在办学。经校长还有一句名言,叫自有家酿,不食沽酒。大意是我一师的家酿,即种种改革,实在是与世界潮流同步的。(《一师风潮:一部大片的提纲》。)

  梁柏台对自己要求极严,学习自我加压多多益善。1918年9月20日上午有两节国文课,梁柏台以为是作文,后来方知是说文,原来一师作文两星期才一次。梁柏台在日记中写道:“夫一月四星期,即一月两作也。一年而十二月,读书时间不及十月,一年之间所作之文,其有几希哉?古人所谓‘三多’(多读、多看、多作),斯言何谓乎?为此非特不能有进,将退步之不暇矣。此种方法余甚不欢迎。”梁柏台认为“师范为专造教育人才”,“国文吾国之国粹也,个人之所不能少也,国文不佳,为教员时将何以教小学之学生哉。而己国之国粹不精,虽各科学甚善,将教小学学生,亦专教以科学而不教国文。如此相传数代后,将国粹尽丧矣。国粹丧国亦遂之而亡矣,如此情形其害岂可胜言哉。”由此他警告:“当西人灭人之国,先灭其文字。朝鲜之亡,印度、缅甸之灭,亦皆先灭其文字,复辙当在,其不可鉴乎?”(梁柏台:《浙江一师日记五则·八月十六日星期五》,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

  但是梁柏台又为自己的学校自豪,他不止一次地对进步的老师和民主的管理发出赞叹,“现在各报纸上的谕[舆]论,说敝校是全国中等学校排起来,要算是第一个位子。我们的校长,比作北京大学的蔡孑民,陈望道比作陈独秀,袁易比作胡适之,《校友十日刊》比作北大的《新青年》。”梁柏台:《信札·1919年11月9日给袁修昌的信》,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学生方面,无论什么东西,不受教员的干涉,也不受教员的指导,劳动社、书报贩卖社……以及自治会的组织,都是学生的自动。就是今年所开的运动会经过的情形,错[差]不多与学校无干,统出于学生的自动。”(梁柏台:《信札·1919年11月11日给何宝运的信》,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虽然主要战场在欧洲,但作为协约国的中国也属战胜国之一。教育部通知11月14日至16日放假三天以示庆贺,后北京政府通知11月28日至30日再放三天,而杭城提前于11月25日至27日举行庆典。梁柏台1918年12月给父母的信中描绘了杭州11月26日的庆典盛况:“提灯大会,学生数以万计。加之农工商界,街道拥挤难行,以旗下营则一望无际,唯有灯光诚盛事也。”但梁柏台清醒地认识到,“对于外人如此庆祝,而内讧未平,实可叹息也。”梁柏台:《信札·1918年12月给父母的信》,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他在给表弟丁宗华的信中更表达了自己的卓识远见:“吾中国冒协约之虚名,亦费浩大之黄金庆祝和平。试思内讧未灭,而徒庆人之和平,岂非可耻乎哉!今德国虽败亦不失为荣,协约虽胜,未免不考今日之条约为永远和平计。”(梁柏台:《信札·1918年11月22日给丁宗华的信》,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

  日历翻到1919年1月1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获胜的27个协约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派出了陆征祥、顾维钧等5位代表参加会议。巴黎和会不顾中国提出的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三项提案,背信弃义,把德国在青岛及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5月初,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激起各界人士的强烈义愤。5月4日下午二时,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以及工业、农业、医学、政法等十几所专科以上学校的3000余名学生,高呼“还我青岛”、“取消21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冲破反动军警的阻挠,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天安门前,举行抗议集会,并火烧签订21条时的外交次长、卖国贼曹汝霖的家——赵家楼。一场震惊中外的反帝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了。

  5月6日,北京大学的通电传到杭州。当晚,杭州之江大学学生,聚集在总讲堂举行紧急集会,与会学生纷纷发表演说,痛陈亡国在即,强烈要求严惩北京政府中的卖国官员,力主收回山东主权,号召大家奋起救国。最后决定:通电北京政府和京校学生,声援爱国行动;联络在杭各校采取一致行动。7日,之江大学致电北京各校,表示愿为北京学生的后援。

  五四狂潮席卷全国,也冲击着梁柏台。梁柏台虽然少有大志,胸怀天下,但来浙一师,当时的想法是毕业后回归故里教书育人娶妻生子,为教尽职为子尽孝为父尽力。届时,课堂上一袭长衫一杯清茶一支粉笔,假期里一顶笠帽一双草鞋一把农具,这样亦教亦农的日子风流潇洒舒心惬意。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当一个潇潇洒洒的教书匠和田舍郎。

  但是新思潮的浸润,五四运动的洗礼,梁柏台开始舍弃“小我”,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爱国学生运动的滚滚洪流之中。终日“东奔西走,精神全注于国家,无暇及于功课。”梁柏台:《信札·1919年5月27日给袁镜寰的信》,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当然也有一些师生,错误地认为领土主权事关政府,学生的任务就是读书学习。梁柏台听后悲愤交加,觉得国家生死存亡还有人如此糊涂,他在1919年5月9日给老师的信中说:“夫学生在校不能干预国事,此是国家承平之秋。目今借款也,密约也,莫非少数军人及卖国贼之私见。小民不学,虽楚歌四逼,而尚不知祸之将至也。此时学生而不发扬其士气,为小民请命,则国家养士何为?此北京大学生之所以起也。”“不意卖国奴以亡国为义务,以日本人之得中国权利为尽忠,断送了吾中国之山东半岛,则和平返[反]不和平。若也,今日学生不起而争论,则中国亡矣。”他感叹,“嗟乎!吾侪何不幸之至,而生此危亡之中华民国。”他表示,“良心不死,俱愿效死战场。身可死山东半岛不可失,头可断而青岛不可去,励其心志,鼓其热血,得还我土地而后已。”(梁柏台:《信札·1919年5月9日给袁镜寰的信》,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

  5月12日上午,杭州14所中等以上学校学生3000余人,齐集在湖滨公众运动场,举行联合救国大会。

上一页 1 2 ...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8 79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