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纪实 >> 作品展示 >> 正文

信念(8)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07日10:21 来源:梁孟伟

  从1915年到1917年,梁柏台跋涉在泥泞的求学路已经三年,终以第三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知新学校。

西子湖头有我师

  1917年12月的一天,知新高等小学第七期毕业典礼在学校大礼堂隆重召开,县长亲临典礼并向毕业学生发表《训勉词》。梁柏台接过毕业证书时,又是欢喜又是愁:喜的是三年努力,终于以优异成绩毕业;愁的是毕业后何去何从?若论自己的家境,高小毕业已属不易,继续升学只是一个彩色的梦!

  当时高小毕业,在村人眼中仿佛选了秀才,报录人吹打报喜,并张贴大红报帖。查林大道地一番热闹之后,梁柏台继续求学,还是学艺从业,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由于梁柏台学业上日益精进,梁小芬参加劳动后逐渐宽裕的家境,梁开钱夫妻俩商量再三,决心砸锅卖铁要培养出一个读书人。

  民国初期,小学毕业大致有三种升学途径:一是普通中学,二是师范学校,三是实业(专门)学校。梁开钱邀来至友袁修昌先生。袁修昌是本镇西山村人,曾被梁开钱聘为仁智小学教师,时在西山国民小学任教。他俩反复商量,认为柏台年纪已经不小,加上家境清贫,觉得还是报考师范最为合适。

  梁开钱把正在田畈里忙碌的梁柏台叫了回来,告知让其报考师范的决定。梁柏台的心中一下子打翻了五味瓶,为了前途,当然想继续升学;看看家境,实在于心不忍。父母操劳过度已见日渐苍老,两姐早早劳动已经作出牺牲。

  “我勿想读了。”梁柏台回答得轻声但坚定。

  “就这样定了!你跟袁先生到西山补习补习,准备应考!”梁开钱右手用力一挥,不容置疑。

  梁柏台还想再说什么,袁修昌插话进来:“柏台,只要把书读好,今后有的是报恩尽孝的时候。”

  袁修昌建议梁柏台报考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梁柏台也喜欢将来当一名老师。于是梁柏台又赶到劝学所拜见原知新学校老师唐化城先生,唐先生也劝梁柏台报考师范学校,并向他出示了《第一师范招生办法》。

  几天后,梁柏台来到西山小学,既接受袁修昌先生的精心辅导,又可向毕业于上海复旦公学的袁剑秋先生补习英语。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又半年。由于袁修昌、袁剑秋等先生的悉心辅导,再加上悬梁刺股的学习劲头,梁柏台的学业又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转眼已到了浙一师新生入学考试的时间,梁柏台于1918年8月15日赴杭赶考。

  从新昌到杭州,这是一段艰辛的路程。就是从查林村到新昌城,一段三十华里的路程,也要翻越三条岭,渡过一条河,得走上三个钟头。赴考的那天,少不了父母的教导,两姐的叮嘱,和乡亲们的勉励。梁柏台登上大岭头,回望一草一木都熟悉的故乡,遥望云遮雾障的前方,内心升起一种怅然茫然又欣然的复杂感觉。这是自己第一次远离亲人和家乡,背负着家族的多少光荣与梦想?

浙一师校园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其前身是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清朝末年,新式教育兴起。为解决新学林立之时合格师资奇缺的教育状况,各地相继创办师范学堂。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高等学堂章程》,将师范教育列入国家办学体制,浙江师范教育也慢慢发展起来。1905年,浙江巡抚张曾敭奏请创办全浙师范学堂。1906年,奏请获得批准,校名正式定为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分为优级师范和初级师范两部,分别培养中学师资和小学师资。1908年,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在浙江贡院旧址上建成,面积140亩。按照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图样建造,有二层教学楼7幢,可容纳千人。当年5月14日(农历四月十五)正式开学,首届招生人数达到600人,成为当时浙江唯一特建的、校舍最宏伟的、办学规模最大的新式高等学堂。

  1912年4月,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更名为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聘请经亨颐为校长。1913年7月起,学校改称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山一程,水一程,风尘仆仆的梁柏台,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杭城。没时间游览西湖美景,没心思欣赏十里荷花,一头扎进复习迎考之中。

  8月21日7时许,梁柏台和其他应试学子一起,提着小砚盒,铁笔筒,有些忐忑地走进浙一师的大门,参加8点钟举行的考试。等到浏览完试卷,他的心反而平静了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虽然有的试题很难,但这对于知新学校优等毕业生,又在西山小学狠补了半年的梁柏台,回答起来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做完试题后再认真检查了一遍,最先几个交了考卷,静静地退出了考场。

  经亨颐治校极严,不但要求所聘教师具有“高尚之品性”,对每年招生都要“亲手招进来”,不仅看成绩,更看“基本好不好”,对通过各种关系递过来的“条子”,一条也不睬,一个也不收。经亨颐后来在《杭州回忆》一文中特别提到梁柏台他们这一批第9期新生,是“于数百人中取得80人,勉强及格的决无一人”,并说,“我平时对学生,并无任何种特别手段,而且决不主宽是极主严的。”幸运的是,等到发榜之日,梁柏台和同乡石永祜都榜上有名。

  9月11日,浙一师举行新生入学仪式。梁柏台和79名新同学,排着队来到学校礼堂,参加入学的三项仪式:齐唱校歌,向教职员敬礼,聆听校长训辞。

  人人人,代谢靡尽,先后觉新民。

  可能可能,陶冶精神,道德润心声。

  吾侪同学,负斯重任,相勉又相亲。

  五载光阴,学与俱进,磐固吾根本。

  叶蓁蓁,木欣欣,碧梧万枝新。

  之江西,西湖滨,桃李一堂春。(郑晓沧:《浙江两级师范和第一师范校史志要》,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四期。)

  由夏丏尊(夏丏尊(1886—1946),中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曾经被誉为“四大金刚”之一。曾与毛泽东同事,在春晖中学任国文教员兼出版部主任,并译成《爱的教育》。1946年病逝上海,归葬于白马湖故居“平屋”后象山上。)作词,李叔同(李叔同,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作曲的校歌,那优美的旋律,嘹亮的歌声,在礼堂上空久久回荡。梁柏台说不清心中有几多激动,几多自豪。

  向教职员行礼完毕后,就是经亨颐校长的训辞。瘦瘦高高的经校长,操着上虞口音慢悠悠地说:“自今日入学……诸生但知学费减轻入学便宜之感耳,恐就未感到其他便宜之处。仅五年而可以为人师,人格超乎一般国民之上,此最大便宜之事。”(经亨颐:《入学式训辞》(1918年9月11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校友会志》第16期1919年1月。)

  经亨颐问台下的新生,“求学何为?”顿了一下后自己回答,“学为人而已”,“有社会必须有人格”,“无人格之社会决非良好之社会。”“人格是做人的格式,思想要走在时代的前面。”“人格者,良心之模型,道德之容器也。”

  经亨颐接着提出“勤、慎、诚、恕”的四字校训,他要求学生学习生活要勤劳、勤奋、节俭;说话做事要慎思、慎言、慎行;对人、对事、对国家要诚实、忠诚;与人相处要宽容、宽恕。

  他特别强调“诚”字最为重要,因为“‘诚’字可包括一切人格之要件”。

  梁柏台第一次听到“为人师”、“人格教育”等字眼,感到既新鲜又兴奋。

  浙一师,展现在梁柏台眼前的,是一条更加光明的人生之路。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