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纪实 >> 作品展示 >> 正文

信念(5)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07日10:21 来源:梁孟伟

  竹岸地处查林上游,合溪与莒根溪在这里汇合成查溪。一遇汛期,两脉婉约多情的清流,顿成两条桀骜不驯的黄龙,在竹岸村头交汇撞击,更汹涌着扑向下游。这时,青山绿水变成水乡泽国,滚滚洪水冲毁了道路,淹没了良田,甚至冲家毁舍。连接两岸的木桥也被冲垮,以致常常发生桥毁人亡的惨剧。一回梁柏台眼睁睁地看着木桥垮塌后,桥上一位姑娘瞬间被滚滚的洪水吞没。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大清”变为“民国”。查林于1912年办起了双溪学堂,柏台祖母所捐庵田转为校产,柏台全家也移居本村毓灵庵,他得以优待生资格免费入校读书,这时梁柏台已经13岁。屋漏偏逢连夜雨,双溪学堂又因校产纠纷,于1913年停办。好在不久又办起龙山学堂,该校设在查林村的关帝庙内,梁柏台插班进入三年级读书,这就是如今查林小学的前身。学堂两幅楹联深深地吸引着小小的柏台:

  仿树木以树人求连抱必培拱抱

  欲保家必保国造英雄先正童蒙

  虎踞龙盘地脉灵此地必生豪杰

  北斗泰山师望重诸君如坐春风

  (辛畅:《梁柏台资料中的楹联》,原载《沃洲春雷》总第27期,新昌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编。)

  小小的梁柏台对“欲保家必保国”六字印象特别深刻,把“家”和“国”紧紧相连,并分清了“家”和“国”的主次:先有“国”才有“家”,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梁柏台回家向父母一解释,父母觉得这儿子心气高眼界宽,心里感到说不出的欣慰。

  从此,梁柏台每每看到自己喜欢的对联,就随手抄录在笔记本上。一次他走访新昌南区公立道南小学,看到两幅楹联反复揣摩,忘情吟诵,不忍遽离:

  保家先保国

  寸土胜寸金

  自卑登高有基勿坏

  升堂入室吾道其南(辛畅:《梁柏台资料中的楹联》,原载《沃洲春雷》总第27期,新昌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编。)

  柏台虽小,但保家爱国、伤时忧民的种子,已悄悄在自己的心田生根发芽。

  龙山小学虽属新式学校,由于条件的限制,仍保留着旧学堂的教学方法,比较注重文科,常用批仿作文。先生面批加笔批,倒使学生在作文方面多有受益,梁柏台就是在这里打下了作文基础。从梁柏台保留下来的81篇批仿(摹写)作文中,先生的批语大多是溢美褒奖之词:如“思精笔健,气盛言宜”、“议论深淳,文章英挺”、“持论正大,用笔灵活”、“文思清词气顺”、“笔致清灵,词理明达”、“语能沉着,笔无呆相”、“文有别见,笔致清刻”等等。(陈刚:《人民司法开拓者梁柏台传》,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

  春天开始,家家户户起早贪黑忙着养蚕。梁柏台始觉好玩,特别是听蚕吃桑叶,简直如聆天籁;看着蚕宝宝们吐丝成茧,觉得无比新奇:

  蚕者人民之宝也。吾国人民一岁之间全赖乎蚕。蚕优则人民一岁之用有余,有余则民富,民富则国强。呜呼,蚕特一微虫耳,且能富国,蚕非大有益于人世耶。(辛史君:《梁柏台资料中的植桑养蚕》,原载《沃洲春雷》总第28期,新昌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编。)

  从养蚕到富民再到强国,小小柏台见微知著,志向已是那样的高远!

立志许国大丈夫

  其父见柏台聪慧好学、成绩优异,乃筹措学费,让他赶考知新高等小学。1915年春,16岁的梁柏台走进知新高等小学的大门。

  知新高等小学前身为知新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坐落在查林南边的沃洲镇的大市聚,是新昌东乡著名的高等小学。

  大市聚镇虽与查林仅距15华里,但山路崎岖,如遇雨天,烂泥粘脚,寸步难行。每逢星期一清晨,梁柏台总是挑米担柴,负重而行。如遇山路泥泞,鞋子一脱赤脚而奔,每每踩到泥中石子,就会痛叫失声。就是下雨飘雪,梁柏台也照赤不误,等赶到学校旁边的水塘里再把脚洗干净,这时通红的双脚早已冻得失去了知觉。因为梁柏台只有一双鞋,一双上课时才舍得穿的布鞋。

  山路有泥泞,也有风景。翻上银珠岭,就是一片坦荡的台地,境界顿时开阔,山河异常壮丽。四周群山逶迤,南面连绵着巍巍的天姥山和天台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倾情歌颂的天姥山就在眼前。天姥山由拨云尖、细尖、大尖等群山组成,是一片连绵起伏、气势磅礴的群峰。早在唐以前,天姥山就已经是中国文人向往的文化名山;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代诗人追慕前贤足迹,寻访天姥山并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壮游》等千古绝唱,将天姥山推到了一个崇高的理想境界,天姥山遂成为诗人们追求精神自由的乐园。

  天姥山是天台山的余脉,天台山是名僧济公的故乡,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自东晋文学家孙绰作《游天台山赋》,高声礼赞“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起,古往今来,无数高人雅士、文人墨客前来游览。游后无不为这里山水之神秀、佛道之神圣、传说之神异所折服,有感而发留下了可以万计的诗篇,几乎写遍了天台的山水胜景、动人传说,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赞美天台山。梁柏台每至岭上,已是晨光初露,朝霞满天,李白《天台晓望》就会涌上心头:“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凭高远登览,直下见溟渤。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幼小的梁柏台也会和这位浪漫主义诗人一样,展开瑰丽想象的翅膀,在壮丽的山河之间翱翔。

  北面就是莽莽苍苍的四明山,四明山又名句(音gou)余山,分布在宁波市西部的余姚、鄞县西南和奉化西北部,因其大俞山峰顶有个“四窗岩”,日月星光可透过四个石窗洞照射进去,故称“四明山”。而东面相距百余里之遥的地方,就是烟波浩渺的东海,那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面对莽莽苍苍的如黛群山,眼看云蒸霞蔚的晨雾山岚,这时金色的太阳从东海冉冉升起,家乡的山水是那样的辉煌壮丽。每次去校的路上,看到此情此景,柏台胸中总会油然升起万丈豪情。

  知新学校地处红壤台地,天一下雨操场一片泥泞,一次体育课改为自习课,梁柏台偷偷溜回寝室睡觉。当回到自习室时同学告知:“先生批评你不好好学习,而苟情偷安。”这话给梁柏台以极大的震动,他在1915年5月18日的日记中反躬自省:“吾至知校,为求学业焉,非为安寝也。若为安寝不若在家,何必费金钱,弃父母,而至此哉。夫苏秦之为学,用锐刺股;匡衡之为学,凿壁引光。古人之勤学若此,况吾之为学问不及彼之万一,可安寝不学,而为不可雕之朽木乎?”(梁柏台:《五月初六日记》(1915年6月16日),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年纪轻轻的梁柏台,从小树立的远大志向,促使他能时时解剖自己。

  为了督促自己,更是为了勉励自己,他将两首诗公公正正地抄写在日记本上,第一首是《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第二首是《立志》:三尺龙头万卷书,老天生我意何如。山东宰相山西将,彼丈夫兮我丈夫。他在后来的作文中告诫自己:“时者金也”、“积一刻之勤劳,有一刻之功”。且能“兢兢于学问,经困难不生畏惧心,遇蹉跌不生厌倦心,人一己十,人十己百,勉强而行。”(梁柏台:《时者金也论》、《论智育》(1918年10月22日),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梁柏台常手不释卷,广为涉猎,遇有特别喜爱的文章,辄整段整篇摘录,不惮烦劳。在知新小学那幢骑马楼的教室里,梁柏台每晚总是最后几个离开;学校对面小山头那片树林,常常能看见梁柏台晨读的身影。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