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纪实 >> 作品展示 >> 正文

信念(79)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07日10:21 来源:梁孟伟

  创立了人民司法机关和人民司法制度

  被人誉为“人民司法的鼻祖”

  (甲) 面对金钱、名利、地位,

  你的回答是:

  “请不仰慕人家的富贵”

  (乙) 对待革命与家庭

  你的标准是:

  “国家事大,家庭事小”

  (甲) 梁柏台爷爷,

  你为革命,献出了3个儿女;

  (乙) 梁柏台爷爷

  你为革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甲) 你的革命业绩,永垂青史

  (乙) 你的革命精神,永照千秋

  (合)今天,我们在你碑前宣誓——

  (甲)我们共青团员

  决心继承你的遗志

  (乙)我们少先队员

  决心接过你手中的红旗

  (合)我们决心像你一样

  用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梁柏台的光辉品质、爱国情怀和献身精神,如春雨无声,滋润着先烈后人的情怀。

  每年清明,红领巾飘扬在来龙山麓,宣誓声回荡在松枝柏梢。梁柏台纪念碑与周月林墓前,人不分东西,地不分南北,但都带着一颗感恩之心,一份缅怀之情,不约而同地相聚于新昌查林。

  我们徘徊查林来龙山麓,徜徉梁柏台烈士陵园。清明时节的瀟瀟春雨,那是故乡人民的绵绵思念?山上怒放的桃花李花,那是烈士舒心的笑颜?当烈士故乡的人们得知我们要写梁柏台时,老人们来了,村干部们来了,他们纷纷抓住我们的手,鼓励我们。已经90岁的梁小娟泪流满面,哭着说:“梁柏台死了已经78年了,他为革命作出那么大的贡献,近些年附近的人才知道查林有个梁柏台。你们要告诉大家,现在日渐好转的生活不是天上掉下来,地里长出来,而是先烈们用头颅、用鲜血换来的。”

  清明临近,查林村的横岩头等,芳草萋萋,山花怒放。梁志洪和老伴,又像往年一样,挑着祭品,拿着毛刀,背着锄头,爬上横岩头等,来到梁柏台的衣冠冢和陈莲珠的坟墓前面,吊一纸经幡,掊数畚黄土。然后在坟堂前燃三柱清香,点两根蜡烛,摆数碗菜肴,斟几盏薄酒,并放置一些糕点和水果,然后梁志洪和妻子深深地拜下身去。

  梁志洪又来到查林村一个叫大岩下的地方,那里长眠着梁小芬和她的父母。梁小芬和父母的坟墓前面是一片开阔的水田。梁志洪逐一介绍着三位各自的坟墓,梁柏台父亲梁开钱1925年去世,梁小芬就在父亲的坟墓旁造好了自己的寿坟,那时她才30多岁,这也见证了梁小芬“你不回家,姐不出嫁”的决心。

  梁柏台雕像  梁志洪是梁柏台亲兄梁柏亭的儿子,陈莲珠早早就把梁志洪当作自己的继子。陈莲珠在梁志洪的身上,倾注了更多的母爱,直到10来岁时陈莲珠还把梁志洪抱在怀中,梁志洪跟陈莲珠一直睡到17岁才分床。为了亲上加亲,陈莲珠牵线做媒,撮合五妹仙珠把女儿许配给了梁志洪,给爱上了道双保险。因为陈莲珠曾经失去过太多的爱,现在她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把这份爱双倍地固定下来。

  1999年,为纪念梁柏台烈士诞辰100周年,新昌县委拨款修复了梁柏台烈士故居,新辟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展出图片90多幅,还有烈士结婚时穿的衣服和使用过的学习用品、书籍等。自故居对外开放以来,梁志洪当起了义务管理员和讲解员。“只要有人来,不管多忙,他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说起梁志洪认真负责的劲头,村干部夸赞不已。

  刚开始,梁志洪不大会讲普通话,一口新昌话难住了不少外地来的游客。情急之下,梁志洪跟着电视学普通话。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坚持下来,他普通话长进不少。梁志洪从小书念得不多,但是,为了当个名副其实的“讲解员”,他硬着头皮,把有关梁柏台的几本书通读下来。

  “虽然我不是他的亲儿子,但是,我打心底里崇敬他,他是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身的,他是英雄。”梁志洪言语间满是骄傲。

  现在,烈士遗愿已化成彩虹,张爱萍大将题写的“梁柏台大桥”,早已把烈士家乡与外面的世界紧紧相连;

  革命自有后来人,“梁柏台小学”传来了嘹亮的读书声,烈士故乡的后代如春苗破土般茁壮成长。

  2009年9月14日,梁柏台诞辰110周年,在烈士的家乡查林来龙山麓,家乡人民隆重地竖起了一尊梁柏台雕像,梁柏台终于回到了阔别久违的家乡。

  “这里马上要筑水库了,新林大半个乡要搬迁,查林村民要远徙宁波或移往新昌城边,回来看望梁柏台和周月林肯定要比现在少了。”梁志洪眼中流露出惋惜和流连。

  天近黄昏,梁志洪陪着我们在村头流连徘徊。听,那是布谷鸟的叫声,“布谷-布谷”,这似曾相识的美妙乐声萦绕在耳畔,许久,不肯散去。看,那条小径,蜿蜒曲折,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藏在花丛中,大树下,害羞的不让人见,伸到云深不知处。

  梁志洪告诉我们,明天,故乡就要变成一片泽国;明天,乡亲就要作鸟兽散。听说梁柏台故居就要搬到新昌城边,这样梁柏台故居与梁柏台纪念碑还有周月林墓就要分开两地,给瞻仰缅怀带来很大的不便。他指着来龙头后面的来龙山说,最好把故居建在不远的来龙山上,再把新建成的水库大桥重新命名为梁柏台大桥。梁志洪表示,他将随故居而走,梁柏台故居迁到哪里,他和老伴就住到哪里。

  已经退休在家的陈刚,他建议梁家的祖宗地山宝陵园和梁柏台纪念园合二为一,建立来龙纪念园,这样内涵就会更加丰富广泛,不但可以把梁氏宗祠搬到山上,还可以缩微建起梁柏台担任总指挥的六大工程,以供后人瞻仰。

  对先烈的缅怀,如这夜晚的雾,越来越浓;对先烈的思念,如这山上的草,越来越密!

  郁达夫在《怀鲁迅》中写下这样的话: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也曾说过一句话:“评断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要看它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他的人民选择向什么样的人致敬,对什么样的人追怀。”

后  记

  一次次的整理,一次次的修改。

  终于整理修改成如今这番模样。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似乎完成了一次朝圣,向着那份信念,那份神圣,那份崇高,那份伟大,从东海之滨,走走停停地来到青藏高原。

  那里是山的故乡,那里是美的源头!

  几年的写作,恰似一次沐浴,一次洗礼,心灵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数载的笔耕,恰似一次旅行,领略到沿路的风景,感受着伟大的精神。我首先要感谢这次写作的经历,感谢梁家的两位前辈,是你们给了我崇高和壮美,教育和启迪,精神与动力。

  我要感谢陈刚老师。在身患脑卒中的情况下,你一次次接待了我的采访,一坐几个小时,一谈忘记病痛。身残志坚的操守,终生追求的信念,资料积累的丰盈,为人治学的严谨,都深深地感染着我,激励着我,鞭策着我。尽可能多地提供有关梁柏台周月林的资料,电话中循循善诱的指导和热情洋溢的鼓励,支持着我在孤独而艰辛的写作之路上跋涉探索。特别是一笔笔修改着我的初稿,一处处指点着史料的正误,让我动容,催我奋进。可以这样说,没有陈刚老师的无私奉献和热情指引,就不会有本书的诞生。

  我要感谢父老乡亲。一次次惊动柏台家的左邻右舍,一次次拜访村里的耄耋老人,你们无论多忙多累甚至有病,都不厌其烦热情接待。特别是梁柏台继子梁志洪,儿子车祸住院治疗,还是忙里偷闲向我介绍情况。

  我要感谢单位领导和同事的关心支持,特别是王慧敏社长为本书定调出题,指明了本书的方向,给予了写作的动力。

  我要感谢那些摄影作者。为了做到图文并茂,我在搜搜上下载了一些照片,大概时间的久远,大部分照片查究不出来源,我也无法注明出处。但不管如何,这是你们的劳动成果,我要向你们表示真诚的感谢。

  我要感谢的还有新昌县的领导。特别是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潘岳梦,大到本书主题的确立,小到采访对象的安排,无不商量协调,事必躬亲。平时常常来电致函,嘘寒问暖,体现真挚的友情和故乡的温暖。还有县委宣传部的其他同志,正是他们一次次下载文稿,送来迎往,架起了我与陈刚老师之间的桥梁,才使得本书从写作到修改的一路顺畅。

  当然,要感谢的还有很多。

  衷心地谢谢你们!

上一页 1 2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