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 彼得·盖伊《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对于当代的意义何在?

      彼得·盖伊 克努特·汉姆生 汉斯·霍夫曼作品 《柔软的付费电话》 作为一个拥有全世界最大规模高速火车网和最快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新兴大国、一个得益于现代技术的大国,中国人出乎意料地对横扫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主义非常冷淡。

    2017-04-14

  • 在欲望的深水区缓慢摸索

      图为根据爱尔兰作家托宾的小说《布鲁克林》改编的同名电影中一幕,留在故乡的爱尔兰姑娘惆怅地面对岁月流逝。

    2017-04-14

  • 沃尔科特:重铸史诗的当代荷马

      德瑞克·沃尔科特 《奥美罗斯》 《星苹果王国》 《海葡萄》 3月17日,德瑞克·沃尔科特逝世,举世哀悼,在中国诗人和诗歌爱好者中掀起阅读其诗歌的热潮。

    2017-04-12

  • 他善写超越常人的恶,写不了超越常人的善

      前些天我在微博上谈论东野圭吾,有人跟帖说,他不就是个畅销书作家么。

    2017-04-09

  • 冬天的黄昏:从一部绝版的文集说起

      我第一次真正接触普希金,是从《普希金文集》开始的。

    2017-04-06

  • 叶夫图申科:我不善于道别

      莫斯科时间4月1日傍晚,20世纪最杰出的俄语诗人之一叶夫图申科去世,正值中国的清明节假期。

    2017-04-06

  • 武忠明:理性与信仰之间的裂隙,正是希望进入之处

      切斯瓦夫·米沃什(1911-2004)生于立陶宛,二战时参加了华沙的抵抗纳粹的运动,战后作为波兰文化专员在纽约、华盛顿和巴黎工作。

    2017-04-05

  • 伟大的精致与温存

      “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无论是面孔,还是衣裳,还是心灵,还是思想。

    2017-04-05

  • 科塔萨尔:马尔克斯心中“人见人爱的阿根廷人”

      胡里奥•科塔萨尔(Julio Cortázar, 1914-1984),阿根廷著名作家,短篇小说大师,拉丁美洲“文学爆炸”代表人物。

    2017-03-31

  • 大地歌者惠特曼

      当我在亚拉巴马清晨散步的时候, 我看到雌嘲鸫静卧在它的野玫瑰巢上孵化雏鸟。

    2017-03-31

  • 一个伟大的诗人离去了

      沃尔科特自画像 3月17日早上,诗人德里克·沃尔科特“毫无征兆”地长逝于他在圣卢西亚的家中,享年八十七岁。

    2017-03-28

  • 知识如水 智慧如光

      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梅纽因认为,阿尔多斯·赫胥黎是“融科学家与艺术家于一身的人,也是这支离破碎的世界最需要的人”“这世界是一面砸碎了的大镜子,我们每个人手上拿着一小块变形的碎片。

    2017-03-28

  • 雷克昌:赛珍珠的中国情怀

      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1892—1973),本名珀尔·巴克(Pearl S. Buck),生于美国一个传教士家庭。

    2017-03-28

  •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回忆是一道目光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是谁?这是一个怪异的组合。

    2017-03-27

  • 普希金,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决斗列宾画 普希金的妻子娜塔莉亚·尼古拉耶夫娜·冈察罗娃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2017年是俄罗斯文学之父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逝世180周年。

    2017-03-24

  • 德瑞克·沃尔科特:划过黑白世界的耀眼明星

      被俄裔美国诗人、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布罗茨基誉为“今日英语文学中最好的诗人”的德瑞克·沃尔科特,于北京时间3月18日在其位于圣卢西亚格罗斯岛的家中去世,享年87岁。

    2017-03-23

  • 马雅可夫斯基:一个被骄傲摧毁的诗人

      马雅可夫斯基 资料图片 莉莉娅 资料图片 【深度解读】 在中国新诗接受外来影响的历史上,马雅可夫斯基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名字,贺敬之、郭小川、田间等著名诗人都各自模仿他的风格,写出了被批评家们称之为“楼梯式”诗歌的重要作品,至于论及其影响,甚至可以寻索到朦胧诗的一代。

    2017-03-22

  • 索飒:塞萨尔·巴列霍,丰饶的苦难

      像加西亚·马尔克斯、鲁尔福、科塔萨尔这样的作家也都是大写的人。

    2017-03-21

  • 陈圆圆:圆形镜头背后的杜拉斯

      《杜拉斯谈杜拉斯:悬而未决的激情》玛格丽特·杜拉斯莉奥波迪娜·帕洛塔·德拉·托雷访谈缪咏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今天我们翻开中国的纯文学期刊,会发现一部新的文学作品一定会带着两个“拖油瓶”,一个是理论家的批评,另一个就是作家的创作谈了。

    2017-03-20

  • 可能你会忘记其他的作家,但你不会忘记赫拉巴尔

      2014年5月29日下午,北京南锣鼓巷涌满游客,一如往常。

    2017-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