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彼得·汉德克:我是我自己的囚徒,写作把我解放出来
奥地利小说家、剧作家,当代德语文学最重要作家之一。
2016-11-18
-
村上春树:人类应学会与“影子”共存
村上春树在安徒生故居前 去年11月被宣布获得2016年度安徒生文学奖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近日现身丹麦奥登塞市领取该奖,同时发表演讲《影子的意义》(The Meaning of Shadows),讲述跨文化的故事意义与当下人类面对的共同难题。
2016-11-14
-
巴别尔的生活和创作:一个时代狂欢化色彩的文学记录
伊萨克·巴别尔 巴别尔的生活和创作,无论姓氏还是生死,无论身份还是爱情,无论经历还是文字,都像是“未完成体”。
2016-11-09
-
西班牙国家诗歌奖得主梅斯特雷:诗歌就是反叛成规
采访:陈默 翻译:于施洋 校对:殷凌霄 胡安·卡洛斯·梅斯特雷在扬州个园 “我的家乡不过泰晤士或者莱茵河/这儿没人听说过赫拉克利特/从前的家在雨里崩塌。
2016-11-07
-
哈利·克里夫顿:岛屿的诗歌漫游者
如同这个岛屿的许多前辈诗人、作家一样,哈利·克里夫顿年轻时起就选择离开爱尔兰,去往常人难以抵达的世界角落。
2016-11-04
-
民谣与诗性:鲍勃·迪伦带给中国同行的启示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最终花落民谣诗人鲍勃·迪伦身上,不少媒体用“爆冷门”“出人意料”“不可思议”等词汇来形容一位歌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引起的震荡。
2016-11-04
-
“连爱情也生锈的这个太空啊”
瑞典诗人马丁松是197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我们熟知他的一些杰出短章,比如“四季只是大海的一阵风,呼吸”,但对他长诗的阅读却有所欠缺。
2016-11-03
-
彼得·汉德克:我自认为是一个传统的,古典的作家
彼得·汉德克在上海思南文学之家读书会上与读者交流 1 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作家彼得·汉德克近日访问中国,辗转去了上海、乌镇、北京。
2016-11-03
-
文学上的鲍勃·迪伦
鲍勃·迪伦(漫画)(视觉中国/图) 鲍勃·迪伦对民间文学史尤其是英美民歌歌词传统的挖掘、借鉴、发挥,充满了经典意义和启发性,深具知识分子的自觉,大大开拓了诗歌的领土。
2016-11-02
-
惊情400年: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远和近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画像。
2016-11-02
-
诗人莫斯科娜:奥斯维辛之后仍有诗
采访:陈默 翻译:袁婧 校对:邹迪 米利亚姆·莫斯科娜 “人总是会遗忘,但是语言保有它自己的记忆。
2016-11-01
-
奥登:论写作
W.H.奥登(WystanHughAuden,1907-1973)是公认的现代诗坛名家,奥登1907年出生在英国,1946年成为美国公民。
2016-10-31
-
李建军:一双煮得半熟的靴子? ——车尔尼雪夫斯基批判
摘 要:车尔尼雪夫斯基以绝对的态度强调现实对艺术的优先地位,并将自己的美学理念推向极端,从而赋予它以单向度的封闭性和狭隘性。
2016-10-31
-
对话梅维恒:文学史需要不断地重写
中译本历经15年方问世,这或许会让《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难以获得本应有的关注度。
2016-10-31
-
达里奥·福:醒世的丑角
达里奥·福 《他有两把手枪,外带黑白相间的眼睛一双》剧照 《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剧照 10月13日,199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意大利先锋戏剧家、晚年致力于意大利政治和环境清明的激进派达里奥·福(Dario Fo)去世。
2016-10-31
-
伍迪·艾伦:为跟上姑娘们的脚步我只好去读书
【编者按】在《午夜巴黎》中,伍迪·艾伦用电影回到了1930年代巴黎的文学现场,那里有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
2016-10-31
-
布克奖得主希拉里·曼特尔:我为何写《狼厅》
希拉里·曼特尔 今年7月,英国女作家希拉里·曼特尔(Hilary Mantel)的短篇集《学说话》在中国问世。
2016-10-31
-
阿多尼斯:“你们觉得诺贝尔文学奖很重要吗?”
腾讯文化 王晟 发自法国巴黎 2016年10月15日,阿多尼斯在巴黎 拍摄:王晟 2016诺奖结果公布前,外界两次盛传:“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获得了诺奖!”消息旋即被证明是假的。
2016-10-24
-
法国新小说最后一位代表作家米歇尔·布托尔:小说诗人的精神旅行
米歇尔·布托尔 ①《度》法文版 ②《变》法文版 ③《时间表》法文版 ④《米兰弄堂》法文版 秋风乍起,提醒人们盛夏已经成为回忆。
2016-10-16
-
在黄金小巷,体验卡夫卡的“孤独”
布拉格城堡下的黄金小巷看上去有点花里胡哨,却有点喜感,那些逼仄、低矮的小商店,几乎就是为 《白雪公主》的七个小矮人量身订制的,一个成人版的童话世界,因为袖珍而卡哇伊了。
2016-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