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枝词中的老上海
清末民初之际,上海出现了相当数量的竹枝词,有的是在《申报》等报刊上发表的,有的则由坊间出版印行;其作者大多是寄居上海的士大夫、文人,如袁祖志就曾做过上海县丞、《新闻报》主笔。
2024-01-16
-
王久辛: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这天我们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来到了辛弃疾的终老之地阳原山,拜谒剑笔凌云、一心要洒血践行“九州归一,山河一统”的千古风流人物辛弃疾。
2024-01-15
-
白娘子为什么是“白”的
中国人家喻户晓的白蛇传故事,目前有较充分的证据显示,可能是世界性蛇女故事的一个中国化版本。
2024-01-15
-
《华阳国志》: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
东晋时期成汉常璩所著《华阳国志》(原作《华阳国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其成书于公元348—354年之间,因地处华山之阳而名。
2024-01-15
-
杨慎的茶人风范
明代思想家李贽在《续焚书》中说道:“升庵先生固是才学卓越,人品俊伟,然得弟读之,益光彩焕发,流光百世也。
2024-01-12
-
鹅馔:从珍馐到土菜
最近,“烤鹅腿”在高校学子中流行起来。
2024-01-12
-
“牙祭”,还是“衙祭”?
“打牙祭,本‘打衙祭’之讹传,《通考》载石林叶氏云:“节度使碧油红斾,受赐才藏于公宇私室,皆别为堂号节目,每朔望之次日祭之,号‘衙祭日’,祭毕,分肉以畀众人。
2024-01-11
-
《繁花》有情,江南有味
电视剧《繁花》里藏着一套江南食物密码。
2024-01-10
-
范成大过浯溪
一 乾道八年(1172年)的腊月七日,年关之际,本该阖家团聚,但范成大却从老家苏州出发,前往桂林——南宋静江府所在地。
2024-01-10
-
虫,也曾风光过
如今,虫的名声不佳。
2024-01-09
-
范成大田园诗中的悯农情怀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占人口绝大多数是农民,男耕女织、农业为本的生存状态在中国延续数千年,农业不但养育了华夏民族,也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形态。
2024-01-09
-
奇观念与晚明文学研究
“常”和“奇”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它们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与审美取向,并对古代诸多文学样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4-01-08
-
李庆西:杭州话,孤独与积极修辞
小伢儿,老头儿,筷儿笃笃唱歌儿。
2024-01-08
-
卖鱼湾的香案吏
丁月湖是卖鱼湾的一个小文人,一辈子舞文弄墨,到头来连个秀才也不是。
2024-01-08
-
《南史》具有的“小说家”气质
《南史》,李延寿著,卢振华、王仲荦原点校,张金龙主持修订,中华书局,2023年10月 《南史》是一部史书,为什么说它具有小说家的气质?这里的小说家不是指写短篇、中篇或长篇小说的小说家,而是指传统图书分类中子部下面的“小说家类”著作,内容多以街谈巷议、谈神说鬼、奇怪幽渺的故事为主。
2024-01-08
-
天增岁月人增寿——从“元日试笔”谈古人年龄计算方式
又快到了辞旧迎新的时间,将看似简单的数字赋予深远的寓意,是人类的共通性。
2024-01-05
-
到底谁作了这首樱桃诗,安禄山还是史思明?
近来编辑知名文史掌故大家、“补白大王”郑逸梅著《花果小品》书稿,拟出彩图增订本,几经搜寻,检得中孚书局1936年版,也是该书的初版本。
2024-01-03
-
端石如德人:书斋中的砚台
中国人在生活中素来注重美感。
2024-01-03
-
“精华南国盛,文学大吴多”
明清以来,长三角地区的文学成就尤为突出,大家名家如繁星丽天,各种文学流派与主张层出不穷,往往引领潮流,开风气之先。
2024-01-02
-
冬日意趣在点滴中呈现
冬季作为四季之末,天气寒冷,外出行动不便,又没有太多应节的物产,在古代诗词中常以凄清、凋敝的形象出现。
2024-01-02
更多
温新阶:在生活的湖底采撷珍珠
“故乡,不是一个僵死的概念,她是涌动着生命活力的土地。因为有了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创造,才让这片土地不会在人们的记忆中沉沦。”
更多

重读《风云初记》:孙犁与“革命现代性”
晋察冀抗战是孙犁的文学“起点”与“原点”,是他的“回心之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