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唤对历史的敬意与共情——读冰心手稿有感
冰心关于“甲午战争”手稿(信封封面内页上半部分) 冰心《童年杂忆》手稿 冰心致巴金的信 当电脑替代传统的纸笔,给人们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手稿就成为一种稀缺性资源,犹如一道即将消失的晚霞风景,这不能不引发关注与重视。
2025-08-27
-
“和人民、和生活一同前进”
田间《笑呵》手稿 中国现代文学馆藏 田间《〈给战斗者〉写作前后》手稿 中国现代文学馆藏 1982年,田间参加《诗刊》座谈会发言修订稿 中国现代文学馆藏 1937年冬,武昌的一间小旅馆,长江的湿冷浸透薄窗,油灯在寒风中挣扎。
2025-08-27
-
夏衍、郁达夫、曹禺等名家云集,在泛黄手稿里看中国百年电影史
“印象最深的是展览中夏衍用过的笔与放大镜,还有他反复修改的手稿,这位大文学家,在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仍十分勤奋。
2025-08-25
-
作家手稿如同雕刻家的工作间
图片为汪曾祺《羊舍一夕》手稿选页。
2025-08-20
-
胜利的回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2025-08-15
-
“艺旗共举创新天”——阿英日记手稿整理有感
2025年3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了《阿英日记手稿》,这部影印本中收入了祖父阿英的《烟台日记1947》《大连日记1947-1948》《沈阳日记1949》《平津日记1949》和《华北文联日记1953》。
2025-08-12
-
陈艳:永不消逝的手稿
丁玲《杜秀兰》手稿。
2025-08-06
-
手稿是作品的“生产现场”
陈忠实手稿《白鹿原》 谢有顺手稿 陈应松手稿 大地之上,如山峦起伏,如老树虬根,如蟒蛇盘旋,如苍鹰俯冲……那些画面——我确实把这些纸质上书写的手稿,看作画面。
2025-07-30
-
《四世同堂》手稿背后的故事
《四世同堂》手稿第一部首页,中国现代文学馆藏,照片仅供本文使用 《四世同堂》手稿 中国现代文学馆 藏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的经典长篇小说,一部百万字的巨著,小说以恢宏的叙事与地道的“京味”城市书写,几乎复原了老北平的民俗画卷,有记忆中的家国安宁、人情醇厚,也有现实的仇寇铁蹄、遍地血雨,书写了抗日战争时期北平沦陷后普通百姓的生活,写尽了复杂人性。
2025-07-21
-
“胜利的日子就快来了”
徐光耀家书(局部)。
2025-07-07
-
重温历史记忆 读懂家国情怀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2025-07-07
-
在《保卫延安》手稿中寻找文学的“战壕”
杜鹏程自存《保卫延安》初版本,布满批注修改手迹,中国现代文学馆杜鹏程藏书文库藏。
2025-06-06
-
作家手稿的价值阐释和体系构建
编者按:2025年5月21日,本版刊发学者符杰祥的文章《作家手稿是解密文学发生的钥匙》,引起学界和读者关注。
2025-06-04
-
作家手稿是解密文学发生的钥匙
茅盾《子夜》手稿 资料图片 朱自清《诗言志辨》手稿 资料图片 郭沫若《水调歌头·赞焦裕禄同志》手稿 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40周年之际,作家毕飞宇、孙甘露分别将珍藏多年的长篇小说《玉米》和短篇小说《信使之函》手稿捐赠出来,成为丰富馆藏的新力量。
2025-05-21
-
黄乔生:《朝花夕拾》手稿略说
一 《朝花夕拾》是鲁迅五种创作之一(另外四种是《呐喊》《彷徨》《野草》和《故事新编》),鲁迅在《自选集·自序》中称之为“回忆的记事”,在自传中称之为“回忆记”,共10篇,前5篇写于北京,后5篇写于厦门,记述作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图景,往事与现实纠结,叙述与议论交织,是研究鲁迅早期生活、思想及当时社会状况的重要文献。
2025-05-20
-
顾廷龙先生的手泽
日本学者横山弘先生曾寄给我一份资料,是顾廷龙先生手泽的照片。
2025-04-27
-
沙峰:英雄之爱
左权家书(局部)。
2025-04-16
-
罗念生先生与我的一段书信缘
罗念生先生的第一封信 罗念生先生的第二封信 大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我的各门课程成绩都是优良,但唯有文艺理论课的成绩略为突出,全年级100人只有5人成绩是4+,我是其中之一。
2025-04-16
-
阿英日记手稿
二〇二五年是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四十周年,也是阿英先生诞辰一百二十五周年。
2025-04-10
-
手稿的历史美学
手稿是历史学者经常触及的研究材料,不同于已经整理出版的印刷本文字材料,这些材料本身透露了书写者的书写书体、修改痕迹、文具材料等相关信息,形成了更具书写者个性和温度的原始材料。
2025-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