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新”文艺生成的时代语境与创新价值阐释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
“典型”与“形神”:中西文艺理论、美学关于艺术形象认识的差异性解析
在中西文艺理论和美学发展史上,艺术形象都居于核心的理论地位。
关键词:  美学2021-10-14
-
理论是评论的核心与风骨
严格地说,文艺评论是一门应用学科,它的上游是哲学、美学与文艺学(也即文艺理论)。
关键词:  理论评论2021-10-13
-
中西比较视域下的“兴”与“象征”
摘要:“兴”和“象征”是分属中国古典美学与西方美学的两个重要概念,二者都从原始生活的具象而来,发展为感性地认识世界、表达情感、寄寓美德的艺术手段。
-
“思”与“诗”的互渗何以可能
谁都知道,今天流行的文学研究话语基本是从域外传来的,我们在使用外来概念的时候,因了受制于翻译语言,遗漏了原文的信息,书写时不太易对应文本的真意。
-
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文化强国建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对“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行了战略部署。
2021-10-12
-
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文化强国建设
【奋进新征程·建设文化强国系列谈⑪】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对“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行了战略部署。
2021-10-12
-
中国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澎湃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凝聚力、生命力和影响力的集中体现,并且用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方式深刻影响着这个世界。
关键词:  中国文化2021-10-11
-
文化创意中的美育传承
当代文化创意最急需的是思想的滋润与审美的纯化,让文化回归心灵。
2021-10-10
-
重构具身性:后人类叙事的形式与伦理
具身性(embodiment,形容词形式为embodied)是源于认知科学的关键概念,在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美学多个学科领域都有应用。
关键词:  后人类叙事2021-10-10
-
刘芊玥:后人类中的“情动”
福柯在其《词与物》的结尾宣称,人最终会消逝,如同沙滩上画的一张脸被潮水抹去。
关键词:  后人类时代2021-10-10
-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继承者和实践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关键词:  中华文化2021-10-08
-
延安文艺与百年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
摘要:在百年中国文学发展中,延安文艺的生成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节点”。
关键词:  延安文艺2021-10-08
-
“两新”文艺生成的时代语境与创新价值阐释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关键词:  文艺价值2021-10-07
-
勇担新时代使命构建人类语言共同体
位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永无止境”雕塑夜景,上面是101种语言的“你好”。
2021-10-07
-
加强基层文化人才建设
每个月每个村都能看上一场电影,走进农家书屋就能看到农业科技书籍,在自家门口就能使用上便民文化设施……如今,广大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关键词:  基层文化2021-10-06
-
加强文化建设 促进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
-
将党史学习融入日常、抓在经常
9月6日上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礼堂座无虚席,《学“七一”重要讲话 看百年中共党史》专题讲座正在这里举行,主讲人是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陈晋。
关键词:  党史学习2021-10-04
-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
文学经典的内部构成:原创性和可阐释性
摘要:何为经典?构成经典的内在因素是否存在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或可用历史主义、实证主义等方法论证构成经典的某种内在规定性,即原创性和可阐释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