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试水”有声书,文学传播迎来新变
“大家好,我念了一本书。”许久未更新微信公众号的作家李娟,于近日的某个深夜向读者们“汇报”了自己的动态:近期她忙于“念”自己的诗集《火车快开》,音频内容现已上架网络平台,并贴心地给出链接,教大家如何找到音频。
如今,像李娟这样“试水”有声书的作家越来越多。他们或将作品版权交给有声平台,由专业播音人士朗读;或亲自上阵,积极尝试新领域。一系列新尝试的背后是当下文学传播格局正在发生的变化:在传统纸质媒介的基础上,借助电子文本、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推介文学作品,已然成为新的常态。
人们缘何选择听书
人们选择听书的原因丰富多样。作家胡学文谈到:“好书浩如烟海,想读的不计其数,可如今自己的精力大不如前,尤其是视力下降,阅读速度放缓,阅读数量也减少了。”听书便成为他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一些喜爱的历史非虚构类著作,他甚至要听两遍。
身边有很多人都告诉记者,听书更适合日常消遣,可以“一心二用”,在忙碌时听书比较方便。对于需要深入阅读的书,则是看纸质书或电子书更好。相关数据显示,超60%的有声书用户认为,有声书能让他们在通勤、锻炼或做家务等碎片化时间实现“阅读”,比较契合当下快节奏的生活。网络上唾手可得的音频资源,让语音获取信息更加便捷,这也是大家积极拥抱有声书的重要原因。
“日常听小说没什么负担,但听经典书籍,还是存在一定门槛。”小红书博主“Mono”谈到,很多时候时间不允许,只能选择听书,但她下意识会觉得“听”经典作品不太合适,“经典书籍还是应该端正态度,多花些时间去阅读”。
青年作家陈小手也有同感。他分享说,自己平时通勤的时候会听《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他之前读过纸质版,读到一半停了下来,“现在想重新读一下,听书就比较好”。不过,他一般不会选择通过听书来读文学名著。
评论家金赫楠最近“听”了体量巨大的肯·福莱特“世纪三部曲”“中世纪三部曲”。她认为,对于大部头书籍,听书比阅读更具优势,能帮她减轻视力负担。这与胡学文的观点不谋而合。
当前,老年群体和年轻群体正成为有声阅读的主力军。前者选择听书,多是由于视力、精力、数字素养不足等多种原因,后者则是积极拥抱新的媒介潮流和阅读风尚。数据显示,在有声书用户群体中,40岁以下用户占比达76%,30岁以下用户占比超三分之一。“Z世代”的加入,让有声阅读的受众越发年轻化。
听书与看书,哪个效率更高
有声书正在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在网络文学领域,一部作品动辄百万字,听书便成为不少读者的首选。相关现象对此作了佐证:网络文学和个人成长类有声书更受读者欢迎,《明朝那些事儿》有声书在某平台播放量过亿,某知识付费APP专为职场人士拆书解书、传授人生成长经验,收获大批粉丝。
从市场格局看,有声书行业已构建起多元化生态系统,某平台以30.98%的平台使用率稳居榜首,其核心优势在于“书籍种类丰富”。在内容消费层面,用户对有声书的喜好呈现经典与多元并存的态势:名著以38.56%的偏好度成为内容选择榜首,都市小说、文哲经典及悬疑探案等也是主流类型。
看书是一种需要将书面信息和语言理解相结合的高强度认知处理过程。与阅读相比,听书无需全神贯注,也无需专门抽出大量时间,从而给予读者更多自由。那么,听书与看书,哪一种阅读方式效率更优呢?或许很多人都会想当然地认为,看书比听书更能获得深度的阅读体验,但一项研究对此作了驳斥。
在2016年的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让志愿者分成三组,一组听劳拉·希伦布兰德纪实文学《坚不可摧:一个关于生存、抗争和救赎的二战故事》的部分内容,另一组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相同部分,第三组则是同时阅读和聆听。在志愿者们参加测试理解力和记忆力的实验后,研究人员惊讶地发现,三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异,这表明听书的理解效果并不比纸质书阅读差。
有声书也是一种二次创作
除李娟外,王蒙、毕飞宇等众多作家都曾涉足有声书领域,他们的有声作品同样受到读者关注。作家在参与有声书录制时,并非简单地将文字转化为声音,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二次创作。
就像李娟所说,她在录制过程中并不“专业”:直接对着手机念,音效粗糙,翻书声哗哗响……但这些“瑕疵”与专业播音人员录制的作品相比,有她独特的个人风格。对于她的书迷而言,这是有声作品的加分项,能让读者感受到更亲近、更真实的表达。诗集《火车快开》音频发布后,短短半天便有超10万用户收听。
这便是有声书作品提供给读者的“情绪价值”:作家朗读自己的作品,其中必然会加入对作品的理解,这种理解通过语音的方式传达给了喜爱他们的读者。读者所获得的,是比简单阅读文字更加多元的感官体验和情感收获。
相较于作家亲自录制有声书,当下市面上更多的是由专业播音人员录制的有声书。小红书博主“回家球”列出了自己在某平台上的最爱听单,《三体》《三国》《诡秘之主》《百年孤独》《雪中悍刀行》位列前五。
谈到排名第一的《三体》,这位博主表示,自己是被知名配音演员王明军的旁白所吸引,“真的很有感染力”;《诡秘之主》之前用电子阅读器试了3次都没看下去,转为听书却“一下子沉浸其中”;《百年孤独》也是如此,“看书的时候被人名搞得云里雾里,听书就没那么较真,尤其听到最后,有种大脑被一阵风吹起来的感觉”。
这条推文得到很多网友的响应。网友“噢”说:“《百年孤独》是真的!当时看书很难看进去,然后听了王明军老师的演播,整整一个暑假身临其境,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反正到后面忍不住‘跪’着听。”还有网友顺便推荐了由王明军朗读的陈彦《主角》,“非常好听!我觉得更能演绎出忆秦娥思想和情感的成长”。
这些真实的例子表明,声音的感染力能够赋予文学作品新的维度,朗读者对文本的理解、情感的把握、节奏的处理等,都会影响到读者对作品的接受。这事实上和导演将剧本搬上舞台,不同导演会呈现出不同魅力是一个道理,都依赖于创作者对作品的独到理解和处理。
有声书热度的持续攀升,正成为全民阅读新的增长点,显示出其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作家名人的积极参与,有声书必将吸引更多读者,让他们爱上阅读,从而为全民阅读推广和书香社会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