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却顾所来径 苍苍横翠微
2018年10月19日至21日,由安徽大学文学院、《鲁迅研究月刊》编辑部、《小说评论》编辑部、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百年中国文学道路与经典作家作品研讨会”在合肥举行。
2018-11-05
-
四十年以来中国文论的发展历程与理论成就
最近40年来的中国文论研究具有更广阔的国际化视野,更丰沛的人文情怀,更专业的学术品格和更积极的开拓精神。
2018-11-05
-
刘慈欣科幻小说与当代中国的文化状况
2016年4月8日至9日,“刘慈欣科幻小说与当代中国的文化状况”研讨会在海南大学召开。
2018-11-02
-
江西散文创作的本土性特点与时代性追求
新世纪以来,江西散文作家作品群体性崛起,成为当代中国散文领域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们的个性化风格和整体性成长在全国散文群体中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2018-10-31
-
散文,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自中国新文学的格局奠定以来,散文家们似乎便普遍陷入一种焦虑:究竟应该如何为白话散文确立一个醒目的文学性标识?在这方面,散文相比小说、诗歌、戏剧,显然有着先天的劣势。
2018-10-30
-
辽宁文学:一树芬芳花满枝
红山文化、满族文化、流人文化、抗战文化、共和国工业文化、山林文化、海洋文化、商贾文化…… 一座山海关分出关内与关外,作为关外第一省的辽宁,无论人文历史还是自然地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2018-10-24
-
必要性与复杂性:重识1990年代先锋诗歌
【摘要】 “盘峰论争”之后,1990年代先锋诗歌因为“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之间的分化,而呈现出美学趣味上的二元对立。
2018-10-23
-
短篇小说的火候与力量
新时期文学初期,贾平凹、张承志、王安忆等一批青年作家刚试身手,短篇写作高手沈从文、孙犁和汪曾祺等的作品,最容易成为他们学习的对象。
2018-10-19
-
彭贵昌:祛魅与重构——论加拿大新移民华文文学中的“白求恩书写”
一、“白求恩书写”[1]与集体记忆 诺尔曼·白求恩(Norman Bethune,1890-1939),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加拿大籍医生。
2018-10-18
-
野性的记忆为什么绵绵不绝
摘 要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既有温柔敦厚、清静无为的精神,也有尚争、好斗的风气。
2018-10-18
-
邱婧:当代凉山彝族社会流动中的文学想象
近年来,随着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发展以及人类学社会学领域对少数族裔的关注,无论是凉山地区彝族文学的发展,还是凉山地区彝族的社会流动,都分别是相关学科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2018-10-18
-
古代文学的功能定位与研究思路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古代文学研究在文献整理、史实考辨、理论阐释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出现了一些令研究者困惑乃至无所适从的变化,而最大的变化可能是古代文学身份的游移、迷失或边缘化。
2018-10-17
-
多元共生的美学风貌——2017年江苏散文创作综览
2017年,江苏散文创作一如既往地稳步前行,呈现出多元面貌,且不时以种种的翻新与突破,打造着可观的年度散文盛宴。
2018-10-16
-
走向成熟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已经整整走过了四十年的历程,如果要概括这四十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业绩与特点,我以为用“成熟”二字比较切合实际。
2018-10-16
-
改革开放四十年文学:逻辑起点和阶段史建构
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2018-10-16
-
赵天成:“90后”作家的惊险一跃
一 人们常把写作比作长跑,因为从根本上说,写作是寂寞、枯燥、日久为功的事业,既需要天分和悟性,也是对于耐力和意志力的严酷考验。
2018-10-14
-
破除“唯流量”的行业顽疾
打开视频网站,数据攀比屡见不鲜,动辄上百亿的点击量被揶揄为“8亿网民不够用”;登录中介平台,刷量服务明码标价,粉丝量、点击量、播放量造假皆有路径。
2018-10-11
-
从青春走向现实:“80后”文学新面貌
“80后”文学特别是“80后”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现象。
2018-10-10
-
“情爱诗学”的魅与惑——21世纪初年军旅长篇小说情爱伦理的叙事新变
【内容提要】 战争与情爱,既是极端的生存经验,也是恒常的文学题材。
2018-10-08
-
“新生代”军旅文学整体观
进入21世纪,“70后”军旅作家的创作逐渐为文坛瞩目,“新生代”军旅作家群体已经成为军旅文学乃至中国当代文学的中坚力量。
2018-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