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窥1985-1989年的《诗刊》:裂变时代的后撤
作为一份“国家刊物”,《诗刊》从1957年创刊以来就与中国当代诗歌命运紧密相连,而分属中国作家协会的“政治”身份,又给这份刊物平添了一丝权威的意味。
2018-06-19
-
中国翻译学的建构路径
学人小传 张柏然(1943—2017),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英语语言文学界资深学者、著名英汉翻译理论家、双语辞书编纂家,1943年出生于江苏武进,196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并留校任教,此后曾任职于泰州红旗农场、连云港陇东中学、连云港市教育局,1976年调回南京大学外文系任教,198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2018-06-18
-
贺绍俊:文学的精神承担与建设性的探询
编者按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潘贺双打”,使贺绍俊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上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
2018-06-15
-
新时代现实主义诗歌何为
中国新诗已走过百年历程,这一路走来,既是曲折和坎坷的,又是求真和奋进的,留下了丰富的经验,也带来深刻的教训。
2018-06-15
-
一份提纲:关于90后诗歌或同代人写作
田田13岁了。
2018-06-15
-
山西文学:坚守与嬗变
历史上山西有“表里山河”之誉。
2018-06-13
-
“林莽诗歌创作研讨会”会议综述
2018年5月26日,“林莽诗歌创作研讨会”在河北廊坊召开。
2018-06-10
-
山西文学创作如何再攀高峰
新时代如何开创山西文学事业发展的新局面,让山西文学创作再攀高峰?如何使山西再度成为文学强省,为中国文学史增添新的山西篇章?作为省作协副主席、创作研究部主任,我想在中国文学的大背景下,以山西文学的历史优势、存在的困难为例,探讨一下作协工作和文学事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
2018-06-07
-
甘肃文学:构建另一条丝绸之路
兰州在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但在东部沿海甚至中部人看来,兰州已经到了边塞之地。
2018-06-06
-
百年中国新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
一、新文学、新媒体与文体传统 吴俊(南京大学文学院) 因为要紧扣当代文学跟古代文学传统两个方面,我就想到一个问题——其实也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只不过大家怎么去想的常识性的问题而已——文学的传统,不管是古代的还是新文学的传统,除了抽象层面的观念以外,它总是有一个文体的承载。
2018-05-29
-
九零后创作生态及部分作品扫描
近两年,九零后作家作为一个年龄上最具优势的群体,集文学杂志和评论家的各种偏爱于一身,同时在世界文学遗产的继承上,又以新世纪更开阔的文化视野,获得了明显优于解放后、改革开放前出生的几代作家当年的条件,而吸纳了更全面的营养。
2018-05-24
-
乡土散文中的“三农”书写
农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农民在我国人口构成中的最大比重与农村的长期落后,使“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的关注焦点。
2018-05-24
-
小小说文体的倡导者与实践者
2017年7月12日至13日,第16届《小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颁奖典礼暨冯骥才《俗世奇人》研讨会在郑州举行。
2018-05-23
-
陕西文学:守恒求变 血脉永续
作为东方文明腹地、中华文明主要发源地和周秦汉唐等十三朝古都所在地的陕西,在中国当代文艺的发生、发展中,依然延续着绵延数千年的文脉和延安文艺精魂,并已经形成了作为中国当代文艺主流传统实践基础的陕西经验。
2018-05-23
-
江苏文学:江南江北皆春色
苏童 毕飞宇 范小青 鲁敏 叶兆言 周梅森 在中国文学版图上,人们对江苏文学已经有了较为一致的看法,那就是“江南”。
2018-05-16
-
李海鹏:确认责任、“晚期风格”与历史意识
我们讲述生命,我们前进 同时告别它的正在移栖的鸟群 我们属于美好的一代人。
2018-05-07
-
情怀、精神与风姿
湖北堪称诗歌大省和强省,近些年来,湖北的诗歌创作群体不断壮大,诗歌活动形式多样,诗歌展示手段和传播平台不断丰富,同时,诗歌创作质量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2018-05-04
-
一部厚重而饱满的长篇力作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山本》由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分别以平装版和精装版的形式同时出版。
2018-05-04
-
欢庆与沉思——中国散文诗百年
《新青年》杂志1918年5月发表了北大教授刘半农翻译的印度作品《我行雪中》,文末附注称它是一篇结构精密的散文诗。
2018-05-03
-
“华语语系”作为一种方法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海外学者的研究总是能够起到开拓研究视野、开创研究新领域的作用,甚至引领国内研究界的学术风尚。
2018-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