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向中国特色的文艺学:中国文艺学发展百年回眸
摘要:中国古代虽然没有“诗学”“文艺学”的概念,但中国文艺学诞生在这一特殊的土壤之中。
-
徐刚:“生产的城市”、共同体与社会主义新城
摘要:在现代中国的历史脉络中,“城市”往往被指认为一种负面的压迫力量,另一方面也指涉着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前景,因此将“消费城市”转变成“生产城市”,便成了中国共产党进入城市,掌握国家政权之后展开的社会主义想象的当然举措。
-
由远及近,省察生活中的种种命题
每一本刊物都有它的“性格”。
-
缤纷斑斓的文学景观
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这一极不平凡的年份里,中国文学所呈现的样貌令人惊艳,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在提升原创品质的路途上,在扩大文学传播覆盖的征战中,人们看到,从耄耋之年的老者,到意气风发的中青年,从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到儿童文学、少数民族文学、翻译文学,都无不显现出充沛的活力,为满足当今人们的精神需求,增添精神力量发挥着独特作用。
关键词:  文学创作2021-01-07
-
唱响主旋律书写新时代
2020年,无疑是非常特别的一年。
-
对当下和历史的“深描”以及小说的“弱德”之美
谁也不会想到,人类踏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端就被一场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纠缠着,病毒触发的连锁危机让人们一次次地在孤岛体验与命运共同体、战时状态与新常态、停摆与复工,乃至在偷生的惶惑与共情的慈悲,在诘问与自审、承受与坚持、肉身与精神之间徘徊反复。
-
读懂中国的厚重书写
在现实中国,贫困是一种历史负累。
-
时代新潮激扬中的多声部交响
2020年,无疑是特别的一年。
-
在坚守创作中奉献时代
2020年注定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年份。
关键词:  长篇小说2020-12-31
-
全景、特写与亲历
2020年的中国抗疫斗争是一场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壮举。
-
聚焦新时代 书写中国故事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中国作家在经过了短暂几年的摸索之后,逐渐找到了文学与脱贫攻坚适配的方式,关注的重点也开始从“说什么”转变到“怎么说”。
关键词:  脱贫攻坚2020-12-25
-
在对民生故事的书写中,维持世道人心的文化传统
现代科技不断刷新着我们对速度的体验,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各种视听选项,我们有限的阅读时间,闯入了众多形式的“快闪”。
-
赵卡:2020年度《草原》作品摘述
诸般困境:由远切近省察人与生活的细节关系 ——2020年度《草原》作品摘述 不可否认,本年度的《草原》重构了它的纸本语境,尽管面临着各种批评以及由此增殖出来的误判式文化阐释,但所发表的各类作品还是经受住了读者眼光的严厉审查。
关键词:  《草原》2020-12-15
-
现象•思潮•问题•趋向——21世纪二十年报告文学创作概述
报告文学是时代和历史的一面镜子,受到现实和社会的影响最为显著。
-
新世纪二十年中国散文创作走向
“新世纪文学”转眼已过二十载,它走过了21世纪五分之一的时光。
-
书写多民族交往交融历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湖北省有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分别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是全国8个既有自治州又有自治县的省份之一。
-
董丽敏:社会主义“妇女”想象及其流变
作为新中国文化/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像丁玲、陈学昭、韦君宜、白朗、草明等一批经历了知识分子改造洗礼的女作家的转型,以及茹志鹃、菡子、刘真等在革命战争中成长起来的草根女作家登上历史舞台,1949 年之后的女性文学尤其是女性小说,呈现出了与现代女性文学不一样的新貌,反映了历史巨变时代妇女的特殊生存经验、社会实践及其生活世界的变迁;同时,也从女性视角观察并记录了社会主义时期各种重要的历史事件、文化嬗变以及历史中“人”/社会的复杂性。
-
求索秩序——新世纪二十年诗歌写作
如何描述近二十年诗歌,是会让人怀着一丝犹疑的,并非每一个时间单元都能清晰地构成一种历史叙述脉络。
-
张旭东:批判的文学史
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在八九十年代并不仅仅是一个专业分工,而是整个中国社会文化思想生活和公共讨论中的热点,也是最活跃的表达方式之一,其影响和辐射远远超过狭义的专业范围本身。
-
行动的文学——以鲁迅杂文为坐标重思中国现当代文学
一 1980年代以来,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学科内部,学科研究的重心大致经历了由“中国现代文学”到“中国当代文学”的转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