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不成问题”成了“问题”:老舍文化寓言的启示
最近,由老舍写于1943年的短篇小说《不成问题的问题》改编的同名电影正式上映。
2017-12-06
-
在“心灵鸡汤”的意义上阅读文学会离文学非常远
文学阅读进入大学教育,需要大量与文学史相配套的作品,无论是古代文学史还是现代文学史。
2017-12-05
-
重申人民的诗学
诗人艾青曾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017-12-01
-
汪政 晓华:由反腐文学说到政治文学
今年的两部作品不能不说,一部是著名作家周梅森的长篇小说《人民的名义》,一部是青年作家丁捷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追问》。
2017-11-30
-
李路平:当局者文学与旁观者文学
当一个文学期刊编辑的坏处有很多,类似于爱好文学的青年报考大学时选择了中文系。
2017-11-29
-
王侃:最后的作家,最后的文学
我们正陷入一个由数字技术和互联网造就的万物皆媒的全新环境,这个全新环境仍以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惊人速度和无法估量的变革潜能在不断推出其最新形态。
2017-11-28
-
杨伟:以“文学生活”重塑文学史
现代人读《诗经》,往往会有些“隔”,只能就作品内容形式进行分析鉴赏,而闻一多研究《诗经》,却力图给现代人提供《诗经》时代这些作品产生与流布的想象。
2017-11-24
-
现当代文学史不应无视旧体诗词
现当代史上,出现了一大批有造诣的旧体诗词作者,他们的作品并非与现代绝缘,比如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毛泽东“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2017-11-23
-
张魁兴:文艺作品由谁来评判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2017-11-23
-
英雄叙事的瓶颈问题和发展空间在哪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2017-11-22
-
新文学的来处与“走向世界”
当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莫言业已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中国”已经毫无疑问是“世界”的构建者和推动者时,中国文学也顺理成章地开始转向讲述中国故事,显示出获取世界性关注和引领世界的欲望。
2017-11-22
-
中国文学“世界化”的困境与可能
在历经百年的文学发展之后,中国文学已经形成了一些宝贵的民族文学经验,所以,选择性、规模化、优质化地进行中国文学的翻译“出口”,是中国文学整体性的参与世界文学市场的必经之路,无论这种参与所面临的是接受、抵制或是误读,但这一步是中国文学“世界化”的前提,也只有在世界文学流通的场域当中接受多元文化背景读者群的文学检验、批评乃至质疑,中国文学才可能在世界文学视野的平台上进行有效的反思、调整和建设,从而获得自我的进步并推动世界文学经验域的丰富,最终将“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这一抽象的理论口号,落实到具体的创作探索和文学实践中。
2017-11-22
-
陈楸帆:科幻小说成为国内外科技创新的触发点
科幻作家陈楸帆也是一名科技从业者,曾于谷歌、百度等著名网络公司任职,现于北京一家科技公司专注于动作捕捉技术及虚拟现实领域。
2017-11-21
-
当代作家年谱与当代文学史共生同步
中国当代文学的史料建设,不是一个新的话题。
2017-11-20
-
当代作家年谱研究与当代文学的经典化
对当代作家特别是50后作家进行年谱整理是否必要,关系到如何看待当代文学的经典化问题。
2017-11-20
-
作者隐身 史实开口
编者按 9月4日,本版头条刊发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程光炜教授文章《当代作家年谱的编撰拖延不得》。
2017-11-20
-
好作品与“刨”生活
《情满四合院》,可谓近段时间备受关注、广为好评的国剧佳作。
2017-11-20
-
叶延滨:回望百年新诗
今天我主要讲两个问题,一个是大问题,一个是小问题。
2017-11-15
-
捡了故事,丢了历史
文学创作永远无法回避历史问题。
2017-11-13
-
李一鸣:文学创作的大气、静气与锐气
文学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类精神的实现形式,必然寄寓作家在认识和表现世界中产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志、人格力量,体现着作家精神的高度、心灵的向度、视野的广度、胸襟的气度、思维的深度、修为的程度。
2017-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