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小说 >> 作品展示 >> 正文

《把兄弟》(11)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1月02日14:16 来源:中国作家网 王兆军

  见申凤坤有点动心,老杨又说:记得那句老话吗?人挪活,树挪死。你看这个“申”字,它多像一个灯笼!你姓申的注定要在灯笼上发财,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为了这个天命注定的运气,你犯不上继续蹲在村里,拧着脖子筋跟那个田家祥死磕。常言说得好,君子不跟牛置气。你是识文解字的人,跟那种人过手,能搅出个什么道道来!

  申凤坤听了,神情一爽。

  老杨最后说:凤坤你知书达理,是个性情中人,脾气是硬了点儿,可你从来都是与人为善,不曾做不合情理的事。这种秉性最适合经商。如果你来这里,一定能把生意做得有声有色。说实话,那时你才算是个被人羡慕被人尊敬的主儿。现实说话,你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事不宜迟,当断即断吧。

  老杨一口气说出这么多理由,让申凤坤很感动。如不是设身处地为朋友着想,不会有这么周到的分析。申凤坤放下碗,正襟危坐,说:你说的这些,都入我心了,我这里还有一条补充。老杨问:还有我没考虑到的?申凤坤说:还有你这个老朋友做靠山,不也是个条件嘛。老杨说:靠山倒谈不上,至少是个说话拉呱的朋友吧。需要时,多少我还能帮一星半点的忙。申凤坤说:到时免不了叨扰,在此先谢了。说罢,站起来给老杨作了一个揖。

  老杨感慨道:务农改经商,半路出家,慎之又慎,我能理解你。今儿我劝你进城,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你记下我这话:新潮流来了,咱们的日子得变了,老是捆在几亩地上,永远在别人的卧榻之下。俗话说三十不发四十不富,再不抓紧挣钱,就来不及了。申凤坤深以为然,说:看来,社会真的要大变了。老杨道:一步赶不上,十步撵不上。早起的鸟儿有食吃。你要是想干,就得尽快作决定,不要等摊位叫人家占没了再来找我,那时我就是想帮你也无能为力了。我可以跟你打赌,在大棚底要是赚不到钱,我改姓你的“申”!

  申凤坤完全被老杨说服了。

  三天后,申凤坤拉着一辆破旧地排车来找老杨,车上装满做灯笼的材料家什。老杨已经预见到这结果,给他在北边临近街口的地方预留了个摊位。两人当即去看了,凤坤很是满意。他把做好的几个灯笼样子拿出来挂在柱子上做了幌子。没承想,不到一个时辰,那几个样子货全被人买走,价钱大大超出申凤坤的预期。申凤坤摸着鼓饱饱的钱夹子,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好。当时太阳还高,他想尽快回家再做几个明儿赶着来卖。老杨说:生意不是一天做的,与其大老远地回村还不如先找个地方落下脚,然后放开膀子大干也不迟。申凤坤问:地方好找吗?老杨说:我跟西关党支部的莫支委熟,他家老宅子那边还有两间堂屋、三间厢房。莫支委的父亲现在住上房,西堂屋和厢房空着,我给他打过招呼,你若是去,可以住西堂屋,厢房可以当做坊,租金是每月二十块钱。你要是觉得合适咱这就去看看,要是不行,咱再另想办法。申凤坤正愁没地方住呢,哪有不行之说,当即就答应下来。

  莫支委家这院子,还真有点历史呢。那五间堂屋,都是晚清时建的青砖瓦房,十九道楠木檩条,椽子是上好的油杉杆子。东堂屋三间算是上房,西堂屋两间,连着青砖到顶的屋山,快一个世纪了,没出现一点儿裂纹,可见那时匠作的认真。民国那阵子,莫老先生在酱园里当学徒,后来跟他爹做海货生意,日子过得还算殷实。据说他父亲(莫支委的爷爷)曾当过县商会的会长。后来老先生被人告发“通共通匪”,遭了事,生意不行了。这件事到现在也还说不清,解放前老先生坚决不承认通共,解放后又说那是事实,当时的掩饰是为了保命,保命的证词又成了新社会的否定,彼此相左,最终还是请了当年八路军老四团团长张仁初写了证明,才算把革命的名号拿到手。

  老先生年近古稀,退休后独自住在上房里,安逸倒是安逸,就是缺个说话的人,常觉寂寞。如今老杨带了房客来,老先生很高兴,忙里忙外地铺排这个介绍那个。老杨把有关租房的话说清后,老先生就让他忙公事去。老杨去后,凤坤照老先生的教导收拾了房子。莫老先生看申凤坤是个踏实、斯文、稳妥之人,很是欣喜。

  安顿好吃住,申凤坤的生意就上了正路。他白天赶集,晚上回住处做活,歇息时就找莫老先生拉呱。老人喜欢喝茶,会抽烟,也健谈,两人能说到一起去。有一次莫支委两口子来看望老人家,发现老爹的精神比先前好了许多,很感谢申凤坤,还说要给他们请个做饭的。申凤坤说:那样的话,伙食的花销就算在我身上吧。莫支委说:不要你出钱,你只要抽空跟老人家多拉会儿呱,我就识好了。申凤坤说什么都得出钱,莫支委说:既如此,恭敬不如从命,你每月出十块饭钱,别的不用你管了。

  从家里带来的纸张、糨糊、竹篾、细绳很快就用完了,申凤坤到土产杂货那边进了一批新的。粗算起来,这批材料全部做出去,大约要一个月,收入不下五六百块钱。这个数字等于一个工人一年的工资!照这样下去,种地不种地,确实无所谓了。这么一算,申凤坤觉得心惊肉跳。最让他高兴的是,从前被看成封建迷信、牛鬼蛇神的纸草现在恢复了名誉,灯笼成为冠冕堂皇的商品,没人再说那是“四旧”了,一种重生的感觉让他轻松,温暖的笑容挂在脸上。

  莫老先生看在眼里,说:一看你脸色就知道生意孬不了。申凤坤说:托您的福,仅供嘴儿。莫老先生说:说是仅供嘴儿,吃糠咽菜、吃肉喝酒都是仅供嘴儿,实际上差如天渊。申凤坤呵呵笑起来。莫老先生说:人和眼是同岁的,凭我这双老眼看,商人的好时候到了。申凤坤说:想不到,真是想不到啊。

  申凤坤真切地感受到莫老先生的这句话切中大势。自打来到大棚底,他的灯笼一直做不上卖的。起初他还纳闷,到底能有多少人用这灯笼呢?说不定干上十天八天,市场吃满了,自己就得卷铺盖回大苇塘呢。谁知,任你怎么努力,货物从来没有积下,市场就像一个无底洞来什么吃什么,恰似那千年未曾进食的饕餮!申凤坤不得不承认,这样的风景在大苇塘是绝对看不到的!想到老杨的劝告,凤坤心中充满感激。反过来说,要是自己还在村子里跟田家祥较劲,哪有这一番天地!

  这天,申凤坤正在大棚底的摊位里忙着,突然发现面前站着一位美男子——原来是吕锋。吕锋看上去风采灿然、意气风发,高挑的个儿如玉树临风。申凤坤暗想,难怪小石榴当年恋着这小子,果然是“大姑娘食儿”。吕锋先跟申凤坤打了招呼,口气谦和,神情中透着潇洒和自信。他回头对随从的人说:这就是我说的“灯笼申”,方圆百里找不到比他做得更好的。那人说:既然是局长看重的,那就这一家吧。

  申凤坤一听,知道是来订货的。按生意人的一般原则,客户上门,等于财神,要热情招待。可申凤坤成见在胸,却怎么也热情不起来。吕锋问他生意怎样,他也只是应酬。吕锋以为这不过是乡下人的拘谨,没在心,笑着说:潮流要你发财,你想不发都不行。申凤坤回道:潮流让你当官,你不想当也得当,是不是?

  吕锋并不恼,只说:大哥跟我开玩笑了是不?好,今天说正经的。我先问你,你来这里也有一阵子了,有没有留心都是哪些人来买灯笼?做什么用的?每天大概能销售多少?需求量是不是一直在增长?增长的幅度大不大?申凤坤反问:你问这些做啥?吕锋说:现在我干的就是这一行,得研究这些,看市场向哪个方向发展,是否需要扩大,多大的容量才算合适,等等。那个办事员附和:局长今天是考察市场来了。吕锋更正道:我是来向大哥请教的。说着,递上了一支过滤嘴的香烟。申凤坤听了这话,稍感顺耳,点了香烟,慢悠悠地说:机关、厂矿、学校买灯笼的,占了一半。另一半,是家庭办喜事的。过去的一个月每天销量在五六十只上下,近来有所增加。吕锋问:是不是有点力不从心啊?申凤坤说:也就吃饭睡觉还是个空儿。

  吕锋离开前,送给申凤坤一笔大生意:县城三大百货公司成立了一个联合体,决定从申凤坤这里定做一百零八只大灯笼、五百只小灯笼搞庆祝,限两个星期完成,价钱由申凤坤定。他还说,全县二十四个公社的供销社都可以经销你的灯笼。随行的那人就说,第一批货暂定一千只吧。

  这个数字,把申凤坤吓了一跳。他有点为难,说人手不够担心做不出来。吕锋不由分说,叫那人先把一千块钱放下做订金,时间可以稍微宽限一点。申凤坤惶惑地接了那一千块钱,写收条的时候,他的手不停地抖。吕锋在旁边说:大哥,一个人做不下来,不妨请人帮忙嘛。申凤坤连声说是,却忘记了说句感谢的话。

  吕锋他们走后,邻近的摊主凑过来问这问那,都以为申凤坤碰上了贵人交上了好运。申凤坤支支吾吾应着,把那笔钱装进内衣口袋,便收摊回住处去了。路上,他的心久久难以平静。一千元,这么大年纪,他还是头一回拿到这么多钱,史无前例头一回!不仅没有这种经验,甚至未曾见过别人一下子经手这么多钱!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