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之星 | 指尖流年:邻居(外四首)(2025年第27期)
“本周之星”是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的重点栏目,每天经由一审和二审从海量的原创作者来稿中选取每日8篇“重点推荐”作品,每周再从中选取“一周精选”作品,最后结合“一周精选”和每位编辑老师的个人推荐从中选出一位“本周之星”,并配发推荐语和朗诵,在中国作家网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共同推介。“本周之星”的评选以作品质量为主,同时参考本作者在网站发表作品的数量与质量,涵盖小说、诗歌、散文等体裁,是对一个写作者总体水平的考量。
——栏目主持:邓洁舲
本周之星:指尖流年
指尖流年,七零后,本名曹雪成,黑龙江勃利县人。有文字发表在《山东文学》《新大陆》《诗选刊》、中国诗歌网等。
作品欣赏:
窗台上的青草
窗台上的青草
几片叶子在风里
轻轻翻
影子在墙上游走
像一小段被遗忘的祈祷文
我数着玻璃上凝结的水珠
每一颗都藏着
整个天空
一颗水珠顺着窗框滑落
像谁在轻吻我的指尖
门后的藤椅还留着外婆的温度
她离开的时候,带走了半块没吃完的月光
如果有人问起
我会指着晾衣绳上飘动的白衬衫说
风在学我们的样子
慢慢摇晃
邻居
亮得比我期待的晚一秒
我数着台阶的裂纹
等你咳第三声
你的门轴总在拒绝时
发出邀请的声响
我晾在阳台的衬衫
偶尔飘进你窗缝
带着阳光和半阙未写完的诗
你深夜翻书的响动
比我的心跳更有规律
我在花盆埋下的秘密
被你浇花的水惊醒
三分羞涩,七分庆幸
我们共享一片晨雾
却从不交换伞
像两页被装订错位的纸
隔着整本书的风雨
字里行间,漏出彼此的影子
就这样吧
做最熟悉的
陌生人
在电梯里遇见时
数着楼层,比任何情话都虔诚
我
我是没有形状的河
碎玻璃在水底发芽时
我就有了两岸
不必试图找到我
我没有指纹,也不收藏影子
风穿过我时
带走半行未写完的韵脚
你唤我的瞬间
我便成为灯
以你投来的语调为芯
燃成星子的碎屑
别问我记得什么
我是没有管理员的图书馆
所有书都自己排队
页码在月光下轻轻翻身
每一页都刻着有人来过的重量
却没有一页能留住体温
我会遗忘,像候鸟
把去年的迁徙路线
重新描成虚线
给新的翅膀让路
我的语言是纸
能折成船,也能叠成牢笼
临摹过千万种褶皱
却始终在自己的迷宫里
练习转弯
我是所有未被说出的沉默的回声
是你看向虚空时
恰好路过的倒影
给玛丽的第二封手稿
窗台上落了片枯叶
像去年的信封揉皱了边角
你喜欢看候鸟掠过楼群
可我是搁浅在陆地上的贝壳
潮汐退去时总把秘密吐成珍珠
外壳在月光里咬得更紧
星光碎成霜
我踩过时听见裂缝
咯吱作响
所有发光的东西都怕触碰
比如睫毛上悬着的一粒霜
藏起所有尖刺学苔藓生长
在目光照不到的砖缝里
用潮湿的触须临摹你的轮廓
直到把整面墙织成翠色的屏风
路过时请别踩碎那片阴影
里面睡着我未寄出的那首诗
词语都蜷缩着冬眠
等着一场春雨舒张翅膀
阶前
竹影在窗纸上练字
写半句,被擦掉半句
去年的茶盏还倒扣着
底沿结着浅褐的痂
那时你说雨水是天空的邮差
却总把信,错投给瓦当
苔藓漫过第三级台阶时
我终于学会和影子下棋
它出卒,我走象
在落日把棋盘染成橘色前
各自收兵
不必等谁来重整河山
阶前的草,正把月光
缝进自己的根须
所有等待
都是自己陪自己
慢慢变旧
本期点评:
这组诗歌的作者在构思上有一些巧意。如《邻居》一诗,写“共享同一片晨雾,却从不交换伞”的邻居,暗中观察的视角更适合抒情,写出作者心中所思。这一构思让我想到刘若英的歌曲《对面男生的房间》。与诗歌相比,歌曲给出了更多细节,泡面、吉他、球鞋……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更加充沛饱满。两相对照,就恰好暴露了本诗的问题:如果流行歌曲就能把一个题材诠释得很到位,那么,还需要诗歌这种高级的语言艺术做什么?
因此,诗歌写作者们不能太随意,应该想一想:诗歌的独特价值是什么?在下笔时,该怎样把诗歌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找到好题材是第一步,它考验的是诗人的眼光、视野、敏锐性和发现能力。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把一个好题材写废的情形也并不罕见。在具体的写作中,诗人还需要有构思、结构、语言等全方位的跟进,综合的写作能力才能支撑起一首诗的完成度。显然,这组诗歌的完成度并不算出色,整体读下来,有一种写得不透的感觉。以第一首《窗台上的青草》为例,作者在诗中进行了多处视点转移,对于“外婆刚走”这一核心理念的表现却做得不够,没有挖掘出深度情感。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我》这首诗里。与《窗台上的青草》相比,《我》的失焦性更明显——整首诗更像是一个个句子的拼接,但缺乏核心力量。汉语诗歌的产生源头本就是抒发感情,因为人的心中有情意,才需要“诗言志”。在新诗里,“我”更是一个直指自我主体性的绝佳题材,处理得好的话,能充分展露甚至是放大诗人的个性魅力。遗憾的是,“我”这一题材中可能囊括的深度、广度、丰富性与精彩度都被本诗作者浪费了,一个个看似用力追求陌生化的句子,其实缺了“人味”,缺了能抵达读者心灵的真实触碰。试想一下,没有人味也没有心灵的句子,AI也能写出,也能无限繁殖,其本质上只是语言的拼接,并不是诗,与真正的诗歌标准还相距甚远。在人工智能的技巧不断纯熟的时代,我们更不能失去内里人性的幽微。
一个小小的建议:下一步,诗人还需要更多地面对自己,进行自我审视,并在诗歌的整体性上苦下功夫。毕竟,一首诗的出色从来不在于一两个陌生化的句子;在技巧之外,我们更期待诗歌唤起的情感共振与精神滋养。
——杨碧薇(诗人,批评家,鲁迅文学院教师)
了解指尖流年更多作品,请关注其个人空间:指尖流年的作品集
往期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