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坐一望三(节选)
分享到:
来源:文学报 | 阿坚  2024年05月17日08:31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不同,而三省交界之处,古称“三省通衢”,又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具有有别于其他地方的自然、历史与文化,成为经济交换处、文化交流处、风俗融汇处,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并在中国的历史、地理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作者历时20余年,遍访中国所有的三省交界地合计42处,写就这份充满原生态的行旅记。

1

黔之黎平、湘之通道、桂之三江,这三交一带去过两次。最近一次是2011年与朋友孙民去的。记得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一带的侗寨风情、漂流等旅游项目已经成熟,如木屋叠丛的三寨。通道侗族自治县的侗族鼓楼、廊桥更有名,如程阳桥、回龙桥(以前玩过)。通道北部的渠水河通往靖州和会同,河岸风光虽好,但我俩心思是在渠水河下游的会同,那有朋友诗人小招的家。另外,近年听说,由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独峒,可去在一条街上的三省交界处。

如下摘录20世纪末在黎平、三江的旅行笔记。

过了同乐乡不久,一进芭沙小镇,就见一群小学生放学,男生一律脑后蓄留长发或盘成高髻、半长漆裤漆褂;女生一律漆布肚兜外罩对襟漆褂、长发随意或扎或插梳;男女一律赤足,却疾走无碍;都无书包,课本等裹以塑料袋。芭沙小学代课的孟老师告知,这是苗族小学,属丙妹镇(即从江县城),校内汉语、苗语都教,代课教师月薪120元。到县城所驻的丙妹镇前,又见些中老年苗族男性亦留发髻。没想到在当代还能见到明朝的男子发式和明式衣装,这活生生的古董就在苗岭和九万大山之间的深僻处。到了从江县城才发现,除城西江南岸有一片木屋棚户区外,满城皆新式的现代建筑,新型码头、水泥大桥及贴满瓷砖的大楼显示出这是一座年轻的城市。的确,现在的从江县境,自古即三地交界的荒蛮处,汉分属武陵、郁林、桂林三郡,民国时为永从县、下江县、黎平县地盘。不过从江县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发展了煤、水泥、航运、木材等工业,县城还是挺富裕的。

在从江县夜眠较热,气温与广州一样,查气象图才知都柳江流域(三都水族自治县、榕江县、从江县)的年均气温为20度。故这一带山上植被以阔叶林为主,亦有些热带植物如芭蕉、杧果、橙子等。从江县城的丙妹镇几乎在黔桂界上,广西来的321国道经此,而都柳江航运宜货宜客,更有木排连筏者。出丙妹镇欲去黎平县,也是土石公路。10千米内一直傍河且沿路有三四个侗寨,均有鼓楼,其外形比湘桂的鼓楼多了一个尖顶,一般为五檐四角,全木结构。比如洛香镇的郎寨鼓楼中间有16根柱子,顶檐为八角。过贯洞乡、新安乡后就入黎平县境了。沿途多见鼓楼和几座简朴风雨桥(廊桥)。而侗族的田边水畔,多修有木筑或石垒的公亭,任人歇坐,这与桂黔侗乡的情形一样,此种公共福利设施在其他地方罕见。只是侗式鼓楼、花桥更闻名一些,尤当代小富之后寨寨重修鼓楼而漆以重彩,像是土人发财后穿上时髦衣服,令外人别扭。黔东南与湘桂交界的侗乡鼓楼、廊桥很多,仅从江县就有鼓楼、花桥200多座。其实那鼓楼为半塔半楼式建筑,现在仅有观赏意义;而廊桥上修重阁和花栏,稍嫌奢侈,避风雨降为其次。不过一个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总得留些传统的东西,否则商潮汹汹,一个民族的文化难以维持。

永从为黎平县的大镇。此带林业发达,坡上尽是笔直成材的杉木,路上不少两广的卡车拉满原木。黎平境内的鼓楼名胜在肇兴,最大的花桥在紧挨广西的地坪乡,因路差只好舍弃。黎平县城最早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叫黎平府,县制始于民国二年。现代黎平有名,一是杉木好而多;二是黎平绣,比如路上能见妇女身上的绣品,以蝴蝶和蜘蛛的变形为图案,色彩柔和,走线单缕。县城内的出租多为三轮蹦蹦(而从江以及桂北桂西则多为侧三轮)。黎平东面翻过大山即湖南的通道,水系上都属沅江,民族地理上都为侗族聚居区。

2

24日中午到的黎平县城(德凤镇),欲去苗族最集中的台江县,近路须过雷雨无常、坎坷多坡的雷公山区。我们打算绕锦屏、三穗,这是条柏油路。出德凤镇,过高屯乡、中黄镇,路边森林覆盖率三成以上,据说黎平县和锦屏县的林业收入占经济收入的五成。黎平县境内的敦寨正值散集,有些青衣蓝衣的少数民族妇女,我们分不出侗、苗。这带侗族占人口六成,苗族占两成,但服饰多已汉化,汉语也标准,毕竟交通方便,与外界联系多多。黄昏时到的锦屏县,如内地城镇,清水江穿城而过,江内多船多排。东北方向不远的茅坪镇,为木材大码头和市场;此带运木多假江河。锦屏县城新建筑不少,除杉木外,石灰石和沙金也是该县经济的小龙头。在小馆与老板聊天得知:此带侗族人做生意一样发财,当官一样升得大;有的后生说不清自己是侗族是汉族。锦屏东有通湖南会同、靖州之路,西通剑河、台江(路差),北至天柱、三穗,故城内车多声大,加上歌厅发廊的霓虹,也算有声有色。

广西的三江侗族自治县与湖南的通道侗族自治县从南到北枕着同一脉大山,这山属苗儿山的余脉,六七百米高,确是地道的分水岭。三江县的融江流入下游的柳江乃至西江,属珠江水系;通道的坪坦河注入沅江、汇入洞庭,为长江水系。当我们的车从三江县的沙宜镇往北翻过青龙界到达通道侗族自治县的陇城镇时,我们看不出湖南这边的侗寨侗民与广西那边有什么不同。据说侗族多聚居在桂湘、桂黔、湘黔交界处的大山中。只因通道的侗族鼓楼和花桥为湘之最,我们想访察一番。

湖南最有名的鼓楼是马田鼓楼,位于通道侗族自治县南80千米外的坪阳乡马田村内。我们黄昏抵达鼓楼近前,它居于村中的广场(也兼打谷场)上,四周即稻田和民居,随便看,不用买票,村民也不稀奇参观者。它为上下两层共九重密檐式的纯木建筑(顶覆黑瓦),近20米高,顶檐为八角,余皆四角,角檐塑凤。远观马田鼓楼的十几根支地木柱和灰黑的楼身,颇类蜘蛛形状,据说该民族崇拜蜘蛛。古楼四周的水田还未插秧,生长着肥田用的芦灰草,粉花艳丽。楼旁石碑说是始建于清顺治年间(1644年),1948年重修,1972年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马田村远离主公路10千米,村中无商贸之风,民居皆为古朴的木结构,村民不冷不热,不向我们多说一句,否则我们想在村中宿一夜的。

当晚赴县城驻地的双江镇住宿,最好的下榻地为县政府招待所,双人间100元。吃的是熏黑的腊肉与当地河里的鳅鱼。翌日上午离县城,沿土石公路,溯坪坦河而上,去坪坦乡的回龙桥。路过古上村,村中有五层檐的鼓楼。又过红香村,村边田头有公共木屋,供人自由休息。这一带侗妇头饰多为黑帕,她们多能讲汉语。有的水田已开始育秧,山坡上的桐树开出淡紫大花。侗寨中的木屋也是彼此相连,横竖不拘。在黄土乡遇到一座花桥:四个桥墩,三座桥阁,中阁为七檐,余为三檐,飞檐塑兽。石碑说它叫普修桥,始建于嘉靖年间,原为石构,高为四丈,1957年以木重修,长为200步(约80米)。我们在桥上木廊阁中穿走,廊中有长椅贴栏,有关公的祭台,更多的是捐资者的木牌,多有计捐五角者。

又南行10多里才到湖南之最的回龙桥,它建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长61米,宽5.3米,高20米,为石墩木结构伸臂式廊桥,桥廊为重檐阁楼组成。黑瓦白檐和旧木色,看上去比普修桥要古朴素洁,廊中梁柱未有雕画,皆原木之底。其桥身回弯,在水平面略呈弧形,故有回龙之名。桥下即为坪坦河,河水清浅而疾,水花银银,河岸大片芦灰花,再远就是绿山了。

鼓楼和花桥为侗族人的建筑杰作,它们以杉为材,以榫结合,阁檐重叠,形式繁美。鼓楼高伟壮丽,象征凝聚和智慧,为聚族议事祭礼圣地;花桥既实惠又显侗人的好美爱艺之心。很多侗寨的中心都为鼓楼,但我没见到鼓;和平年代,战鼓废矣。我发现侗乡很少有庙,听说侗族不专门信啥,基本为原始的多神崇拜,比如有的山甚至有的古树,都被尊为神。

通道和三江虽分属湘桂,分属长江和珠江水系,但相隔百多千米,都是侗族自治县。我们从通道赶往三江的路上,从建筑到服饰并未觉出有什么变化,都是寨子建在高坡上、以木为主的“干栏式”房屋、妇女都带一个彩边的围裙兜。我们返到沙宜镇,又见寻江并沿之赴往三江县驻地古宜镇。县城挺大,有很多新建筑和脚手架林立的工地。一是这里地处湘桂要冲,二是寻江航运发达可直抵柳州乃至广东。寻江在此与一河汇并后又在下游30千米与都江合为融江。

3

从古宜沿小江北行5千米后过桥,继续沿江岸柏油路行15千米后就到了侗族最有名的花桥“程阳风雨桥”(也叫永济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赫然而立,桥头匾为郭沫若题。这是一座纯木结构(桥墩为石)五连阁廊桥,长约70多米,宽2米多,高10米,5座石墩。阁为3檐,5座阁顶风格各异,阁由廊连,廊中有民族彩绘及捐款木牌。此桥售票10元,停车5元。此带侗妇皆民族套装,围裙加彩肚兜,头饰加耳饰。有的不让照相,给钱倒可以,或买其东西。为拍照我们买一堆缀以彩塑料的花包。这桥始建于1916年,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又大为油饰修葺。它显出侗族艺术的骄傲,和鼓楼一并,给日常的艰辛与平庸带来一份风光。据说仅三江县就有不同规模的廊桥三四十座。

桥边即大片水田,有几十架水车正在吱呀车水。水车为4~8米直径的竹轮,轮圈中绑有桨片和竹筒,水动桨而竹轮转动,因竹筒角度倾斜而在最低处取水最高处出水。水车的构造和原理很朴素,能将峡中的江水抬升至高坡上的水田。河水、廊桥和缓缓转动的水车,可能与古代风景一样。只因这是旅游区,侗寨的外缘,已有先富起来的人家修的砖石小楼。

离开程阳桥已下午5点,又去往40千米以外的马胖鼓楼。它与程阳桥隔一座山,山上小路无法行车。绕行到半路,逢大雨,道路泥泞,天暗如墨,除车灯所照,一切皆黑。终于到了八江乡,又过两村,冒雨下车问路,10千米内的回答都是快到了。终到一石桥边,电闪中见河对岸有一座大的侗寨,该是马胖村。弃车蹬泥步行,水沟田埂分不清,雨在沙沙下,左边幽黑处有水流哗哗。忽又一电闪,看清前方一座多檐的高大建筑,必为马胖鼓楼。几借闪电才及近前,原来宽高有十二三米,共有九檐四角,底檐最宽,约10米多。从老乡那里买了手电,见楼之结构皆为杉木和榫卯,内壁画有不少侗乡风情。它建于近年,为省级重点文物,是广西最大的侗族鼓楼。它西侧为广场和戏台,东即高峻的河岸。当晚村中停电,在雷声中我们感受鼓楼之战鼓般威严,在电闪中领略它繁复奇妙的雄姿。雨不停,衣服全湿了,索性裸着上身,在雷雨中欢叫。当晚10点多才到三江县城,在夜市上喝当地米酒、谈马胖雷雨,爽!

广西的一半山地都在北部,人数比壮族还少的少数民族多在桂北,比如侗、苗、仫佬、毛南等,皆形成自治县的规模。4月12日上午离三江县城,沿209国道南下,路遇不少以鼓楼为中心的侗寨。侗族人据说源于古越、瓯越或荆越,也就是说为长江中下游的南方人,该族多为唐以前迁徙至湘桂黔交界一带的。山地生活使其身材略矮于一般南方人;侗族无文字,语言也多依于汉语,据说国家为尊重少数民族,曾以拉丁字母为符号、以方言为语音而创立了侗文。不过靠近铁路、国道的侗族多已着汉服、讲汉语、经商贸,外表与汉族无异。

补记:2018年11月底,我与“黑腾线”(黑河-腾冲线)骑旅专家孙民,由广西三江独峒,连步行加搭车,经千户侗寨的干冲村,耗3小时,登上三省坡(海拔约1200米),见国务院1996年立的三角水泥碑,东面为湖南,西北为贵州,西南为广西。坡下见某种矮竹和茶园,以及分属黎平洪州镇三团村、独坡乡上岩村的稻田。山梁上正开发风力发电。又经独坡乡、牙屯堡镇去了文坡村的枫香片侗寨,观侗锦工艺、听侗族大歌,与老艺人龙志銮及接班人龙凯丹等把酒尽欢。

(《坐一望三:寻访全国的三省交界》阿坚/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年4月版)

访谈更多

建设一种属于我们时代的“文学的读法”

“未来对中文创意写作人才的培养要求也会随之提高,学生需要学习人机合作处理复杂信息,但最终目标还是要成为真正有想象力、有原创力的人,而非‘码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