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甘肃作家出书缅怀“金老爷子”:留住父亲70载“田园童话”
分享到:
 来源:中国新闻网 | 王牧雨 魏建军  2024年01月15日08:40

“文学和父亲一样,坚定地陪伴着我、温暖着我。老人走了,我倍感孤独。”从兰州市榆中县金崖镇走出来的儿童文学作家金雷泉近日接受中新社、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庆幸的是,老人留给了我文学,留给我做人的一种精神、追求、痴爱。”

金雷泉(左)与父亲金吉泰(右)。(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金雷泉的父亲金吉泰,是新中国第一代著名农民作家,是甘肃儿童文艺的奠基者,在70年的笔耕生涯中,创作了400多万字的各类作品,出版了各种专著26部,守护中国乡土文化,弘扬陇原地域文化,被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甘肃省文艺终身成就奖”。

甘肃作家金雷泉凭借寓言集《行者寓言》第三次斩获金骆驼奖。(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金雷泉在一篇回忆录中写道,“感谢父亲!感谢文学!”他觉得,老人不仅是他的父亲,也是他文学创作的老师,更是他精神的导师、文学朋友。金雷泉跟随父亲从事业余创作长达30多年,和父亲一样,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寓言文学奖,入选全国30多种经典寓言选本,出版文学专著7本……

“父亲去世那年(2018年),我俩的童话、寓言同时入选《2018年中国儿童文学精选》。”金雷泉说,老人虽去了天堂,但一定会感到欣慰。八十六岁生涯,一辈子耕耘农田,一辈子痴爱文学。他想尝试着将父亲的精彩生活、文学人生、独特人格,用方块汉字留存下来。

2023年6月,金雷泉用108个趣味横生的故事串起的散文体传记文学《我的父亲金吉泰》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讲述了“金老爷子”七十年如一日学习、创作、生活、生产、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生动细节,塑造了一手耕田、一手握笔的农民作家的典型形象。

金雷泉说,这本书是金老先生精彩人生的高度缩影,是人品和文品相映生辉的集中展示,也是他们父子坚守文学理想的深情告白。作家汪晓军认为:“他们的文学追求不是为了生计,只是精神的向往。这种文学引领的向往,就是真善美的精神境界!”

2018年,金雷泉的新作《行者寓言》出版,父亲作了序。序言中写道:“但愿寓言行者一路走下去,在大千世界里,茫茫人海中,在他为自己打拼时,把看到听到的全新的寓言小故事记录下来,不要使其自生自灭,而是使这些精彩段子让百姓生活更鲜活,让寓言宝库添新宠。”

“这就是父亲对儿子的期望!”金雷泉说,以前周末回家,坐在院中枣树荫下,他给父亲读童话作品,共同谈天说地,谈古论今,畅谈文学,畅谈人生。老人每天坚持写作,文学已融入他的生命,直到八十六岁生命的终点。

金雷泉拿着其出版作品《我的父亲金吉泰》与母亲在家中院内合影。(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那是1974年,我记得清清楚楚。”金雷泉回忆说,那时刚五岁的他正在麦场上嬉戏玩耍,父亲从兰州开会回来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了水果糖,还从黄背包里拿出了几本连环画和儿童杂志《红领巾》。这是他们父子“田园童话”的开始。

这在当时可是稀罕物,金雷泉和小伙伴们满眼新奇,趴在炕沿上看得天昏地暗、爱不释手,书中鲜艳的画面,机智勇敢的小八路、红小兵都是他们崇拜的偶像。伙伴们一起坐在屋檐下无数遍地看那些书,书角卷了起来,可他们还是喜欢,一边又期待着父亲能带回新的连环画书。

“父亲不仅给我带来精美迷人的图书,还在月色下讲他正在创作的童话故事,听得我入迷并引起无限遐想。”精彩的故事、诱人的图书、浓浓的父爱,在那物质奇缺的童年,给了他信心和温暖,让他快乐幸福。

金雷泉与父亲“田园童话”定格在了2018年5月。在他心中,父亲金吉泰是一位传奇的中国农民。他在《我的父亲金吉泰》后记中写道“要想全面深入认识金吉泰,那就请留意阅读他的作品吧!我相信,他老人家一定在作品里等着你,热情、和蔼。”

访谈更多

姚鄂梅:以笔为杖探向人性深处的暗礁与微光

“年轻时,写作是青春的自发倾吐,像《像天一样高》里对诗歌时代的追忆,那是没加任何雕琢的赤诚。随着年岁的增长,它逐渐蜕变为‘智慧型’的自觉表达。”

原创推荐更多

散文 | 山寨夜色

村里能出去打工挣钱的劳力,都出远门了。夜晚的山寨,再也寻不回我们小时候的热闹光景。堕谷村在山里算是个大寨子,三百多户人家,大部分还留着人。白天下地干活和下午收工的时候,村

散文 | 西大湖畔好村庄

西大湖有一千多个泉眼,是黑河岸边的天然湿地,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坐落于泉水之上的村庄明永上崖近年来依托自然条件和黑水国古城的悠久历史人文,改造原居民破旧民居院落,建成了三

散文 | 神农架散记

神农架观感

散文 | 想起那些吃杏的时节

留在作者小时候吃杏子的记忆,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一般,文章叙事清楚,脉络分明。也体现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

随笔杂谈 | 抬头的铺路石

在青石板铺就的古道上,躺着无数沉默的石头。它们被岁月磨去了棱角,被车轮碾平了脊背,在晨雾与暮色中编织成一条通往远方的银灰色绸带。这些铺路石从不抱怨,任凭牛车沉重的木轮从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