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怀念或凝视 ——关于《零公里》的访谈
来源:长江文艺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   2023年10月23日07:50

零公里 王族/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3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零公里》

王族/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3年10月出版

记者:创作《零公里》用了多长时间,有什么记忆深刻的创作经历吗?

王族:写作《零公里》用时两年,最初,我本想写一部以新藏线零公里驻守军人为主的短篇小说集,写着写着觉得与当年有关的所有回忆都在苏醒。于是用两年写下当年的回忆,这次写作对我来说是回望,更是致敬。一部小说,尤其是一部长篇小说,当你完成之后,就好像跑了一场马拉松一样,既有艰辛的疲惫感,又有终于完成、接近终点的轻松和解脱。这是创作给我留下的最深感受。

记者:《零公里》是一部有关高原和军旅的长篇小说,此二者交织缠绕,构成了小说主题和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零公里》的背景。

王族:我1991年底入伍到西藏阿里军分区,新兵训练结束后分配到汽车营,营地就在新藏公路“零公里”的旁边,自此开始了频繁运送物资上下喀喇昆仑山的汽车兵生涯。喀喇昆仑山是位于新疆三大山系(阿尔泰山、天山、喀喇昆仑山)之中最大的一座,从南疆叶城一直延伸至西藏那孜,是进藏四大公路之一。我们习惯于将这座山简称“昆仑山”,实际上与青藏高原的昆仑山是不同的。“零公里”路碑就立在新藏公路起始点,它犹如是一扇昆仑山的门,人一踏入便悄然关死,一切都不可预知。

记者:小说中的故事都发生在风雪高原,您在这一特殊场景中要表达的是什么?

王族:写到书中的这些故事时经常为之动容,犹如那些人物就站在对面与我在对视:副连长肖凡因为三年没有探亲,三年后一路奔波到家,无论他和妻子林兰兰怎样努力,女儿仍然叫他叔叔;两年前,田一禾和马静在通信中确定了恋爱关系,但一直没有见面;两年后,马静从兰州来新疆,这是他们确定恋爱关系的第一次见面,然而当马静到了零公里的留守处,才得知田一禾已经牺牲;战士邓东兴用一个夏天,在不见绿色的多尔玛栽活了三棵树,犹如在寸草不生的昆仑山上创造了神话……这些故事昆仑山都真实发生过,写进小说后让我揪心和难过,阿里军人的命运变化太过于悲怆,即使虚构也显得真实,让人每次触及便忍不住掉眼泪。

记者:《零公里》讲述的是阿里高原军人的故事,其题材是军旅文学,您注重呈现的是他们怎样的精神和心灵反应?

王族:这部30万字的小说,讲述了以驻守在叶城新藏线零公里的阿里军分区汽车营的战士们,在昆仑山执行任务中,克服大风侵袭、高山反应、缺氧折磨、大雪严寒、身体患病、艰辛巡逻等等艰难险阻,在营长李小兵带领下,牢记军人职责和使命,无私付出不怕牺牲的故事。但主题并不是颂歌式的,而是注重人物情感和心灵反应,努力呈现人物内心,力图让读者了解他们可亲可爱可敬的无上荣光和精神境界。

记者:您作为阿里军人中的一员,曾经的阿里军旅给您留下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王族:三十余年前,我曾在阿里军分区服役,在昆仑山上,所有书中描述的与生死擦肩而过的经历,所有令人感喟的情感纠葛,在当时的战友身上,我都看到过、感动过、震惊过。当年我们正年轻,军人的特殊身份让我们自感使命在肩,无论条件如何艰苦都必须坚守。现在回首,这是人生中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

记者:小说故事惊心动魂,有很多鲜为人知的细节。请问这里面有您的亲身经历吗?

王族:小说中有我的一些经历,但是不多,而且因为小说叙述的需要,已经过虚构和再创造,顺应小说整体风格进行了合理分配。其实我对阿里军人的倾听、目睹、判断和认知,到了写作时便变得像我亲身经历一样,让我难以割舍和从中挑选素材,总想把那些事全部写出来。昆仑山是一个大背景,人在昆仑,尤其是驻守昆仑边关的军人,其经历和命运变化往往会惊人一致,所以小说中呈现的人物故事,在阿里军人身上有共性,犹如所有人的经历都在同一个故事中。

记者:小说中的昆仑山是一处特殊场地,甚至说所有军人的生命和命运变化,都因这座山而变得特殊,与当下社会和现代都市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能否谈一下您对驻守昆仑山的高原军人的理解和认知。

王族:前几天在一篇文章中刚好谈到这一点,在这里予以引用:“小说中的昆仑山,相对于当下社会和都市生活,犹如是一个被隔绝的世界,在昆仑山生存的人,必须要选择与世人完全不同的生存方式,譬如在时刻面临死亡的危险境地,在不能改变缺氧和高山反应的环境下,便不容许你忧郁和多愁伤感,更无法逃避和放弃。正因为他们坚持了常人难以坚持的拼搏精神,才使灵魂和心灵为之慰贴,活得像界碑一样沉默而坚忍。这在当下社会中是弥足珍贵的生命精神。”

记者:昆仑山因为边防军人而呈现出了刚烈铁血气质,请问您期待在这部小说中坚持了怎样的思想表达?

王族:写这部长篇小说,是想让读者知道时代在前行,但安宁的生活必须有人默默奉献和守护,这些最可爱的人是这个时代的卫士,他们值得被铭记。驻守在昆仑高原的边防军人,是一群“背对”这个时代的人,他们选择了常人难以承受的方式在坚守岗位、默默奉献。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的与世隔绝的雪域高原,需要极其强大的精神力量才能坚持下来。这是最值得赞颂的高原军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