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上海美专早期史料经捐赠回国 将提供给相关教育文化机构作研究及展示
101件文物、文献经86岁美国文化人刘冰捐赠,昨天回归祖国,回到上海,其中就包括一批上海美专早期史料。据悉,这批捐赠将委托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新成立的长青文化专项基金提供给上海相关教育文化机构以作研究及展示。
刘冰此次捐赠的文物、文献,是其父刘雅农留下的书画文物及父亲的母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早期史料。刘雅农是上海美专第一批学生,曾创办西画美术社团 “天马会”,担任过世界书局顾问等职,擅长书法、篆刻、诗词,也是一位出版家、文化人。这101件文物是刘雅农1982年从洛杉矶返回成都定居时留在美国的。其中包括刘海粟在95岁高龄时为刘冰书写的 “自强不息”、王济远的国画 “莲塘情趣”、刘雅农的自传手稿、钱瘦铁刻赠刘雅农的石印、刘海粟的侄子刘狮绘赠刘冰夫妇的 “金鱼”镜心、于右任1937年的书法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批文物文献的回归具有社会意义。通过这些资料,人们将对20世纪上半叶尤其是上海美专的活动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捐赠当天,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长青文化专项基金正式揭牌。基金发起人均为长期在文化领域工作的人士,2017年秋已促成钱大钧重要文物文献12件捐赠上海历史博物馆。
更多
张映姝:用另一场轻兑换生命之重
“生活与创作,在我这里是一体的。我的诗歌创作以系列写作为主,植物题材、自然主题、女性写作,到现在的非遗主题,都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
更多

闻一多放暑假写出了《二月庐漫记》
1912年秋,闻一多以复试鄂籍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更多
散文 | 全家垭口
全家垭口,距离那时我当教书匠的那个云集乡初级中学很近,距离云集场街上就更很近啦!沿着岔路口进来的那天支公路走出去,如果步行快一点,7分钟左右就到了。在云集乡初级中学当教书
散文 | 岁月里的漂泊与眷恋
偶然读到一位文友写的:“在北京的时候,总是想着家乡;如今回到家乡,又时不时想起曾待过多年的北京。”这话像把旧钥匙,“咔嗒”一声开了记忆的锁,那些漂泊和眷恋的零碎事儿,就
散文 | 四季清
本文以作者所在校园的“子衿湖”为核心意象,深情描绘了湖周四季流转的动人景致(春之生机、夏之热烈、秋之静美、冬之素洁),并记录了自身在此间的观察、感悟与心路历程。从为写《子
散文 | 京城印象
这篇散文成功将北京的物理空间转化为文明对话的精神场域 —— 城墙不再是分隔内外的屏障,而是 “历史的榫卯”;颐和园不仅是皇家园林,更是 “精神镜像”。润色后的文本以诗性语言为
诗歌 | 无水之海(长诗节选1——5节)
在无水之海 站起的人,有着青铜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