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广西民大文学影视创作中心:相思湖作家群的摇篮
分享到:
来源:广西新闻网 |   2016年12月29日07:59

编者按:近年来,广西各大高校在自治区教育厅的指导下,结合自身优势学科与资源,开辟出包括校企协同育人、产教高度融合、政策倾斜支持、平台基地支撑等多位一体的“政产学研用创”新路子,向社会交出了一份漂亮的、含金量颇高的“双创”成绩单。12月26日至31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共同主办,广西新闻网承办的“创新创业展活力 高校青春风采行——2016年广西教育网络行”大型采访活动举行。来自全国29家主流网络媒体的记者走进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科技大学、广西师范学院、贺州学院7所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面成绩突出的广西代表性高校,聚焦广西高校创新创业亮点成果,利用互联网传播创新创业动人故事,将广西高校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做法推向全国。

广西新闻网全媒体报道组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 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开幕式,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广西民族大学文学影视创作中心东西、凡一平和黄佩华三位作家当选为代表参加盛会,彰显了民大相思湖作家群的实力和影响力,文学影视创作中心俨然已成为广西民大的文化品牌。

2006年,广西民族大学设立了下属二级科研机构——“文学影视创作中心”,引进广西文学创作领军人物东西、凡一平和黄佩华等作家开展文学创作攻坚。十年来,文学影视创作中心坚持以文学创作为抓手,不断探索和研究文学创作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创意写作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文学创作人才培养开新花,结硕果,造就了学校文学筑梦、文以化人的生机画面。文学影视创作中心已形成 “相思湖全区大学生现场作文大赛”、“八桂学者文学创作岗”及“名家名刊名编走进民大”系列讲座等精品活动项目。

2016年12月27日,“创新创业展活力 高校青春风采行——2016年广西教育网络行”记者团走进广西民大文学影视创作中心,探索相思湖作家群成长的奥秘。

记者们正在了解民大文学影视创作中心培养创作人才的模式。广西新闻网记者 严江萍 摄

作文大赛育新枝

自2005年5月“梦幻杯”首届广西民族大学现场作文大赛和2005年11月第二届广西民族大学现场作文大赛开始,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3届,培养了大量写作人才。该现场作文大赛采取“同时同题同卷不同城”的比赛形式,立足广西民族大学,覆盖广西部分高校,旨在传承“相思湖作家群”的写作传统,弘扬民大写作品牌,培养新一代写作人才,繁荣校园文化。

从第二届作文大赛开始,作家东西、凡一平担纲大赛评委,之后黄佩华、万辅彬、蒋兴礼、秦红增等老师也参与到作文大赛评审当中。截至2015年,大赛累积参赛人数在10万人左右,获得三等奖以上的人数达到171人,其中广西民族大学获奖学生占77人。中心出版了全区现场作文大赛优秀作品集《柿子熟了》、《花开的声音》、《秘密》、《欲望》等,凸显了每届大学生文学创作的集大成者,展现了一代又一代“大赛”人成长的轨迹,是学校特色人才培养的持续与接力。

正如东西、凡一平在2016年公开出版的相思湖全区大学生现场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集《柿子熟了》的序中所言“我们把历届获奖作品结集出版,看看这些稚嫩而又真诚的文字,我们的小心脏还是跳得很急。这虽是一片幼林,却透露勃勃生机。老师们看一看,也许找回文学的初心。同学们看一看,或许是一种激励。当然,这更是一种纪念,为了不忘却他们的梦想和我们的期望。”

2015年,经自治区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组织评审,广西民大申报的“相思湖大学生现场作文大赛”入选广西高校大学生社团活动精品项目。广西民大校党委副书记宁耀在第十二届颁奖活动中评价:“该赛事提高了参赛同学观察现实、认识社会和思考人生的能力,发掘了广西各高校中的写作人才;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呼应了国家“文化强国”和广西“文化强区”的战略。”

据统计,至今中心一共举办了13届广西大学生现场作文比赛,在广西文坛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广西新闻网记者 严江萍 摄

名家名刊名编进民大

既懂写作理论、又会创作的专业教师显得可遇而不可求。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近年来,文学影视创作中心驻校作家除了到大学课堂进行系统教学外,还邀请了韩少功、聂震宁、石一宁、阎晶明、谢有顺、徐小斌、王干、宗仁发、田瑛等国内著名作家、评论家及著名刊物的知名编辑20多人次到校与同学们近距离对话,以专题讲座、学术沙龙的形式传授创作经验和方法。

一位学生在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著名评论家阎晶明,中山大学博导、著名评论家谢有顺的“网络时代与经典文学的价值”、“大学人文教育的忧思——兼谈当代青年的精神成人”分享会现场表示:“在两位评论家的引领下,我们以不同的视角围观了小说,也围观了小说家,走进了他们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领略了文学的魅力,对小说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经典小说确实是耐读的,阅读一次也许并不能完全理解,但每次重读都有新的收获。”

东西老师的研究生王春芳是创意写作的受益者,今年3月在《边疆文艺》发表了短篇小说《断墙》。在学期间,中心三位导师的启发和指导,与文艺界大咖的对话极大地鼓舞了她的创作兴趣,在东西老师的指导下,她的第一篇小说在对人物的把控和结构的设置上有了很大的改进,作品更具有冲击力。她说:“看到自己的作品能被收入作品集出版或在知名杂志上发表,让我更有文学创作的冲动,也更加坚定了我继续投身文学创作的决心。”

网媒记者翻阅带着墨香的广西民大“相思湖作家群”文学作品,感受特色民族文化浓厚氛围。广西新闻网全媒体报道组 摄

创作平台结硕果

“学习”“感悟”是手段,“表达”是目标。入乎书,出乎书,为让学生有更多的“表达”空间,中心创新载体,延伸和扩展学生“能写”“会写”的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力,培养学生的文学情趣。中心积极推荐广西民大学生的优秀作品在《诗歌月刊》《作家》《黄河文学》《广西文学》等国内文学期刊上发表,并推出广西民族大学学生作品专辑。

广西民大艺术学院2009级广播电视编导班学生田原也的短篇小说《怀疑》发表在《作家》杂志上、短篇小说《隔壁的箱子》发表在《黄河文学》上、短剧剧本《隔壁的箱子》发表在《电视文学》上。第十届相思湖现场作文大赛广西民大学生获奖作品5篇发表在《广西文学》上。李慧超、隆莺舞小说《金色的麦田》《阿诚与大衣》发表在《广西文学》上。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诗辑发表在《诗歌月刊》上。

以八桂学者东西为岗位负责人,凡一平、黄佩华、朱山坡、李约热为创作团队核心成员的“八桂学者文学创作岗”成立于2013年。目前,东西出版长篇小说《篡改的命》,在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东西作品系列八卷本。凡一平出版长篇小说《上岭村的谋杀》和《天等山》,黄佩华出版长篇小说《河之上》,朱山坡出版长篇小说《懦夫传》和《风暴预警期》,李约热出版长篇小说《我是恶人》。创作的多部小说改编为电视剧在央视8套黄金时段和央视1套及地方台播出,其中电视连续剧剧本《没有语言的生活》获中宣部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议“五个一工程奖”。

5年内,八桂学者和创作团队力争创作,完成10部长篇小说,实现广西长篇小说的创作突破;创作一批有影响力的长篇小说,夯实广西文学在中国文坛的地位,为广西的“文化强区”战略助力,如今已完成7部,接下来的3部也即将完成。

该中心的创作实力被国内外同行和广大读者认可,作家已成为“文化强桂”的主力军。广西新闻网记者 严江萍 摄

国际书香飘四方

广西与东南亚国家有着非同一般的同根同源联系,心之相系、情之相融。相同的文化背景、相同的审美取向,让广西与东南亚国家交往更加的频繁和深入。学校充分发挥地缘和文缘优势,有意将文学打造成双方最坚实的纽带,牢固文化认同的历史根基。

近年来,八桂学者文学创作岗团队的作品纷纷“走出去”,被海外翻译出版。东西《篡改的命》翻译为越文在越南妇女出版社出版,在台湾麦田出版社出版繁体字版,并与瑞典万之书屋签订瑞典文翻译出版合同;小说集《没有语言的生活》在越南文学出版社出版。凡一平《上岭村的谋杀》由瑞典成之书屋翻译为瑞典文出版。此外,凡一平的《上岭村的谋杀》、黄佩华的《公务员》、朱山坡的《懦夫传》、李约热的《我是恶人》、田耳的《长寿碑》等均与越南丽芝文化传媒公司签订了翻译出版合同。

2015年,经文学影视中心向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申请,获批在原中心基础上成立广西国际写作交流中心,充分利用学校面向东盟的学科优势、科研实力和交流经验,以及文学影视创作中心的创作力量,邀请国际尤其是东盟国家地区作家到学校驻校进行写作交流,并支持广西作家赴海外驻校进行写作交流,以及双方优秀作品的翻译出版工作。预计在三到五年的时间内,实际推动“美丽南方”文学精品创作,加快广西文学“引进来”和“走出去”步伐。

访谈更多

肉身撞AI, 能否快哉?

“现在AI的形象有点像白雪公主后妈的那块魔镜,问它问题的时候,问话者背后都潜藏着一个需要的答案方向——它说得好听,就对;说得不好听,就有问题——这是魔镜对面的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