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边小屋》:重获光明人生
by the Sea Debbie Macomber Ballantine Books(2018年 7月版)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黛比·马科伯在她的最新小说中讲述了一个年轻女人如何在海滨小镇摈弃黑暗过往,重获光明人生的故事。
2018-08-27
-
少数民族与重新发现“世界文学”
《域外小说集》 《福乐智慧》 《突厥语大词典》 《世界文学》杂志 《译文》杂志 在文化传播、交往、接受、融合之中,这些由少数民族所带来的视角转换,激活了一度沉寂的文学遗产,敞亮了被遮蔽的文学地理,让“世界”的图景更加完整,也成为建构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一种有效途径。
2018-08-27
-
《大雪将至》:每一段人生,都是一场漫长的死亡
罗伯特·泽塔勒,奥地利作家,演员。
2018-08-25
-
《犯罪小说集》:艺术包裹的“恶之花”
谷崎润一郎(1886-1965),日本小说家,受波德莱尔、爱伦·坡、王尔德影响较大,以悲观、虚无、唯美风格著称,甚至展示病态与畸形的情感,因此早期也被评论界称为“恶魔主义”。
2018-08-25
-
阅读简·奥斯汀能否优化经济学思考
你正在做什么?答案很简单,在阅读这份报纸。
2018-08-24
-
陆权与海权的上下两千年(“一带一路”文化)
好书有一种魔力,它像恒星一样吸引你,让你只能围绕着它旋转,无法挣扎摆脱;也可以像锐利的刀锋,一层层刨开陈腐的思维俗套,让你大彻大悟。
2018-08-24
-
扎加耶夫斯基:年轻诗人们,请阅读一切
我感觉到这里至少存在一种危险。
2018-08-24
-
朗西埃:车间中的哲学家
在培育战士的哲学家和为战士提供见习模式的手工业者之间产生了一种新的交互关系,一种通过转弯抹角建立的关系。
2018-08-23
-
《阿尔巴尼亚历代经典诗歌选》:书写鹰之国的历史和民族心灵
阿尔巴尼亚这个国家的名字,在阿尔巴尼亚语中叫做“什奇珀丽”,词根意为“鹰”。
2018-08-22
-
威廉·福克纳《士兵的报酬》:一位青年作家的惶惑
在福克纳的处女作《士兵的报酬》中,重伤士兵唐纳德·马洪回到家乡,迎接他的却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新世界。
2018-08-22
-
是枝裕和与小津最大的相似之处就是:勇于重复自己
不知怎的,一到夏天,便习惯性地看起日剧和日影来,于是就一连看了十几部。
2018-08-21
-
后结构主义思潮下的“世界文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欧美各种后结构主义理论先后兴起并迅速风靡全球。
2018-08-20
-
张定浩:从翻译角度,里尔克的汉译诗是最值得细读的
书信之于里尔克,其重要性如果不能说超过他的诗歌创作,至少也是同等重要,他自己言之凿凿:“一个诗人手上必须有两支笔,一支写诗,一支写信。
2018-08-20
-
《监狱读书俱乐部》:折射多面人生
这是一本纪实作品。
2018-08-20
-
悠游在山涧溪流里
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激情四溢,盛产林林总总的奇人。
2018-08-20
-
假设包法利夫人回到了我们身边
假设艾玛·包法利回到了我们身边。
2018-08-20
-
《瓦尔登湖》译余偶记
一 梭罗名作《瓦尔登湖》是一部社会批判、文化反思和景致文字的总汇,作品第九章专写瓦尔登湖,作家用生花妙笔绘就了美不胜收的绝美画幅。
2018-08-20
-
《日瓦戈医生》与俄罗斯精神传统
20 世纪 80 年代末读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读到写亚历山大·勃洛克的一段曾心生困扰,帕乌斯托夫斯基称: 我不大理解勃洛克对俄罗斯和人类的将会遇到的考验所怀有的那种先知式的、神秘的恐惧;至于他那种宿命的孤独感、毫无出路的怀疑、灾难性的沉沦以及他对革命的过于复杂化的理解,更是我无法理解的。
2018-08-17
-
从斯芬克斯之谜到斯芬克斯之吻
斯芬克斯,这座又被称为狮身人面像的庞然大物,被认为融合了狮子的威力和人的智慧。
2018-08-17
-
《圣经》的粤语翻译与粤语文学
19世纪初基督新教传教士来华,因清政府禁教,只能在粤、港、澳等地活动。
2018-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