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国人为何迷上中国小说?
外国人为何迷上中国小说? 从科幻、悬疑、推理到武侠,再到当红的网络玄幻小说,中国类型小说正在成为西方阅读市场的新宠,并且屡屡登上各大销售榜的榜首,“外国人迷上中国小说”的现象,不仅在严肃文学中出现,更在通俗文学中成为风潮,“互联网改变的不仅是信息传播的方式,同样也改变了创作的方式,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创作者,更能够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市场”,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晓明说。
2018-10-29
-
代后记:忠于某些事实,忠于某些情感,也忠于幽暗的自己
“他总是戴着帽子, 一顶七号大的灰色浅顶软呢帽, 哪怕在办公室一个人看稿时也戴着。
2018-10-28
-
《鞑靼人沙漠》:“什么也没发生”的悲剧
九月的一天早上,年轻军官乔瓦尼·德罗戈前往巴斯蒂亚尼城堡驻守,城堡外面是一片沙漠,沙漠那边则是随时可能来犯的鞑靼人。
2018-10-27
-
《巴西:未来之国》:茨威格的巴西是乌托邦,但并未脱离现实
2011年,当我开始翻译《巴西:未来之国》时,本科尚未毕业,对巴西也未有多少深入的了解。
2018-10-26
-
《文化洗牌与文学重建》:推倒再来 重构希望
关于西方当代先锋小说的样貌,恐怕在大多数普通读者心中仍然是模糊不清的,除了知道它有反传统的一面。
2018-10-26
-
从利沃夫到格里威策:一部简略的个人史
《两座城市》是波兰诗人亚当·扎加耶夫斯基的一部散文、随笔合集。
2018-10-26
-
田纳西•威廉斯的青春期困扰
《田纳西•威廉斯回忆录》是二十世纪传奇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唯一一本亲笔自传,作者在书中坦诚地回顾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不仅披露了许多著名戏剧的缘起与创作过程,还忠实讲述了其不畏艰难永攀艺术高峰的奋斗经历。
2018-10-25
-
尤·奈斯博:我如何改写莎翁经典《麦克白》
【编者按】 2016年,为了纪念莎翁逝世400周年,企鹅兰登集团旗下著名文学出版社英国霍加斯出版社联手全球知名小说家,开启了改写莎士比亚经典剧作的计划,“霍加斯·莎士比亚系列”首批包括7部作品,由英国女作家珍妮特·温特森改写自莎翁晚年作品《冬天的故事》的《时间之间》,英国犹太裔作家霍华德·雅各布森改写自《威尼斯商人》的《夏洛克是我的名字》,美国作家安·泰勒改写自《驯悍记》的《凯特的选择》,加拿大著名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改写自《暴风雨》的《女巫的子孙》等。
2018-10-21
-
南非英语文学回眸
今天的南非有11种法定国家语言,其中主要本土语言都有悠久的口语文学传统。
2018-10-21
-
在越南,文学与禁忌之爱
再没有比胡志明市更适合偷情的地方了。
2018-10-18
-
日本新感觉派文学:在殖民地都市里的转向
一 现代主义文学的越界之旅 1928年4月,日本作家横光利一(YokomichuRiichi,1898-1947)曾从东京前往上海,并在那里住了一个多月。
2018-10-18
-
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亲密接触”
诺贝尔文学奖暂停评选恐怕是今年世界文坛的一个大话题。
2018-10-18
-
聂鲁达和博尔赫斯
1928年,一位来自拉丁美洲、年仅24岁的智利外交官来到中国,与中国文学界名流进行了友好交流。
2018-10-15
-
玛格丽特·富勒:“纽约的公共良知”
1844年,美国超验主义代表人物、文学评论家玛格丽特·富勒完成了她的杰作《十九世纪的妇女》初稿,并出版游记《湖上夏日》。
2018-10-15
-
麦家《解密》:用卡夫卡的笔触摆一场棋局
麦家,1964年生,是中国当代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
2018-10-15
-
民族文学论与韩国当代文学的发展
白乐晴的民族文学论首先是韩国的进步文学者直面朝鲜半岛民族分断和韩国国内民主政治缺失之现实提出的文学理论,包含着对同时代民族现实的危机意识。
2018-10-15
-
“我相信血液的神奇歌曲”
阿瑟·隆德克维斯特(Artur Lundkvist, 1906-1991)是瑞典著名作家和诗人,瑞典学院院士。
2018-10-15
-
历史在一个人身上的反映
亚历山大·赫尔岑的回忆录《往事与随想》,远远超过个人生平的记录囿限,以作家自己的话来说,这部厚重的大作是 “历史在一个人身上的反映”。
2018-10-13
-
文学如何面对暴力
中国文坛历来不乏敢于描写人性恶和暴力的作家,从鲁迅到余华、莫言、阎连科、贾平凹等,都具有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勇气。
2018-10-12
-
《田园的忧郁》:不辞唱遍阳春
初读《田园的忧郁》,还以为是《小森林》一样的故事——作者因为城市生活触礁而隐居乡下,其内心的伤痕逐渐为美妙的田园所平复。
2018-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