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尔德:一位拥有魔性技巧的钢琴家
跟随萨义德的视线看世界乐坛现状。
2019-10-21
-
如果不是长子,查尔斯王子会怎样?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摆脱 非正常家庭环境的影响》[英]奥利弗·詹姆斯著康洁译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家人对你的期待是否让你困扰?你的生活中充满了嫉妒、竞争或不自信等元素吗?与别人交往时,你是否总会陷入同一种破坏性的模式中?这本畅销英国20多年的著作,带领读者拆解自己人生最早的六年,并一起追寻伊丽莎白二世、查尔斯王子、迈克尔·杰克逊、小布什等名人的成长轨迹,展示一个人因何变得严厉或和善、冷淡或黏人、病态或健康,从而探索出一套更健康的模式以处理原生家庭问题。
关键词:  原生家庭2019-10-21
-
罗斯巴德的遗产
《罗斯巴德传》[美]贾斯廷·雷蒙多著朱海就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在美国战后的理论家中,默里·N.罗斯巴德超尘拔俗,秀出班行,他是米塞斯之后奥地利经济学派的领袖人物,同时又自成一家。
关键词:  罗斯巴德2019-10-21
-
与法国文学结缘
记得在2017年底,应邀去北京大学访问,在人文工作坊谈文学翻译。
关键词:  法国文学2019-10-21
-
爱,永远活着的理由
达·乌日央海(1940—)蒙古国作家、诗人、剧作家。
关键词:  乌日央海2019-10-21
-
托妮·莫里森《秀拉》:“美即丑恶丑即美”
托妮·莫里森曾坦言,她创作第二部小说《秀拉》(1973)最初的意图便是使之“关乎善恶人心”。
关键词:  秀拉2019-10-21
-
朱利安·巴恩斯《生命的层级》:爱情与热气球
《生命的层级》是一部关于真实的作品吗?在我看来,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的文字几乎都不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更多的是源于阅读,或者说来自人文知识。
-
研究外国文学志在增益中国
我国的外国文学学科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其中有收获,也有偏颇,值得我们回顾和总结。
-
阿莱达·阿斯曼:记忆还是遗忘——处理创伤性过去的四种文化模式
阿莱达·阿斯曼(Aleida Assmanns)教授是德国著名的英美文学专家、埃及学学者。
关键词:  阿莱达·阿斯曼2019-10-18
-
彼得·汉德克:“痛苦的中国人”与中国无关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彼得·汉德克的众多作品中,“痛苦的中国人”这一标题吸引了读者和网友的注意。
关键词:  彼得·汉德克2019-10-18
-
托卡尔丘克:用“太古”拯救泥潭里的现代人
“世界既不会被你改造得更好,也不会被你改造得更坏。
关键词:  托卡尔丘克2019-10-18
-
今天我们还需要新科学吗?
我们可以大胆地宣称,维柯的思想涵盖了当下绝大部分的人文和社科研究领域,每一位从事人文社科研究的学者都能从他的思想中汲取养分、获得启发。
关键词:  维柯2019-10-18
-
盛行儒学的江户时代日本为何拒斥八股文
伊藤仁斋肖像 日本江户时代儒学盛极一时,儒学教育遍及京都、江户和各地藩校,却并未因此而形成八股取士制度。
关键词:  江户2019-10-18
-
《82年生的金智英》: 最后,还是父权制说了算
【编者按】10月14日,韩国艺人雪莉去世。
-
阿多尼斯中国题材长诗《桂花》出版幕后:作者给译者的献词
【编者按】著名阿拉伯诗人阿多尼斯的中国题材长诗《桂花》将率先以中文版面世,由译林出版社于近期推出,译者薛国庆。
关键词:  桂花2019-10-17
-
他试图通过更为猛烈的穿行来抵消记忆中的动荡
罗伯特·洛威尔Robert Lowell(1917-1977),被誉为“美国最后一位广受尊崇的公众诗人”,美国第六任桂冠诗人,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美国书评人协会奖、美国艺术暨文学学会奖等多种文学大奖。
2019-10-17
-
《82年生的金智英》《到底有多难》:女性的一路奋战
10月14日,韩国女艺人雪梨去世。
关键词:  女性2019-10-16
-
你分明在走进一座小说共和国
我曾在各种场合强调:对“大国文学”和“小国文学”这一概念,我们应保持警惕甚至怀疑的态度,因为这一概念本身极有可能包含着种种文学之外的因素。
关键词:  高兴2019-10-14
-
狂飙后的诺贝尔文学奖为什么变得谨慎了?
今年没多少人谈论诺贝尔文学奖,至少在瑞典,比之以往,少而又少了。
关键词:  诺贝尔文学奖2019-10-14
-
亲历切尔诺贝利:揭开核灾难真相
《亲历切尔诺贝利》 著者:[俄]格里戈里·梅德韦杰夫 译者:刘建波 后浪/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9年9月 9月23日,HBO的《切尔诺贝利》获得艾美奖“限定剧及电视电影类”单元最佳限定剧、最佳导演乔韩·瑞克和最佳编剧克雷格·麦辛三个奖项, 编剧克雷格·麦辛表示:“如果《切尔诺贝利》这部剧能够小小地提醒大家,让大家注意到真相的价值和谎言的危险,就已经足感欣慰。
关键词:  切尔诺贝利2019-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