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野圭吾新作《祈念守护人》:一部充满安慰与温暖的小说
-你回答我一个问题。
-
《都柏林人》中的男人和女人,生活与死亡
“《都柏林人》离我们并非那么遥远,它的价值历久弥新。
-
八十本书环游地球︱伦敦:《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第一周第三天 伦敦 阿瑟·柯南·道尔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阿瑟·柯南·道尔 世上难得有夏洛克·福尔摩斯这么成功的文学人物。
-
八十本书环游地球︱伦敦:《远大前程》
第一周 第二天 伦敦,查尔斯·狄更斯,《远大前程》 查尔斯·狄更斯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出版《达洛维夫人》那一年,还写过一篇散文《大卫·科波菲尔》,她试图理顺自己平生对狄更斯作品的纠结心理。
-
《寻欢作乐》:迷恋爱情的女人
《寻欢作乐》 [英]毛姆 章含之、洪晃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传记作家特德·摩根用十三个不同的标签总结毛姆的一生,他是医学生,是小说家、戏剧家,是间谍,是和别人的妻子私通的丈夫,是社会名流亦是巴黎浪子,又或许他只是个孤僻的孩子。
-
八十本书环游地球︱伦敦:《达洛维夫人》
第一周 第一天 伦敦 弗吉尼亚·伍尔夫 《达洛维夫人》 弗吉尼亚·伍尔夫 在改良俱乐部和友人就进行环球旅行打赌之后,斐利亚·福克大步走回他几条街外、位于萨维尔街7号的家,取些衣服,也捎上他刚雇的侍从路路通。
-
关于“思考”的小说
活在世间 如行走地狱屋脊 凝视花朵 ——小林一茶 一 美国作家菲律普·罗斯在《重读索尔·贝娄》的文章中,评论到索尔·贝娄的《赫索格》时,他的概述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
苏童:谈谈《包法利夫人》
今年5月是福楼拜逝世140周年,我们在此分享作家苏童的《谈谈<包法利夫人>》(选自其评论集《小说是灵魂的逆光》),以志纪念。
-
跟简·奥斯丁学博弈论:她有意识地在小说中建立策略思维
奥斯丁的六部小说可视作一个系统的研究项目。
-
毛尖:作为风格的浪费——读《了不起的盖茨比》
在中国,菲茨杰拉德是一个多少被低估的作家。
-
一部没有毒药尖刀流血的平凡悲剧
《欧也妮·葛朗台》是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著名小说,被称为《高老头》的姊妹篇。
2020-05-11
-
西尔万·泰松:荷马,才是我们忠诚的朋友
《与荷马共度一夏》是2017年夏天法国作家西尔万·泰松为法国国内广播电台(France Inter)录制的一档系列节目。
-
关于遗忘、错过与人性的思考
在阅读安哥拉作家若泽·爱德华多·阿瓜卢萨这本《遗忘通论》的时候,我脑中一再回想起台湾作家唐诺在为昆德拉的《庆祝无意义》所写的书评里提到的话,他说“昆德拉的书写是直向的,头也不回而去,这一指向愈来愈清晰……小说愈前行愈集中愈专注如一束光,除了持续想下去不再携带(或说一路卸下)额外加挂的其他目标……” 什么意思呢?在这段话的上一段,唐诺作出了一定的阐释。
-
从澳大利亚性到多元性
《百年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史》,彭青龙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定价108.00元 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教授的《百年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史》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项“优秀”成果。
-
冷暖交织的异想乐园
偶然遇到了日本作家乙一两本薄薄的小说《在黑暗中等待》《夏天·烟火·我的尸体》。
-
《暗室手册》:徘徊两端的自我虚构
法国当代犹太裔作家马克·魏兹曼在《自我的假设》一文中把“自我虚构”(autofiction)这个词的发明权交给了耶日·科辛斯基: “‘自我虚构’这个概念诞生于1965年耶日·科辛斯基的笔下,当时他发表了第一本书《被涂污的鸟》,讲述了‘二战’浩劫时期一个犹太儿童遭遇的挫折。
-
《逝物录》:发自逝物、抵达文学
“一如所有书籍,本书也想让某些事物活下去,它想让过往的前现、遗忘的还魂、喑哑的说话、被错过的得到悼念。
-
《巴黎圣母院》的火与水
雨果的名著《巴黎圣母院》中有很多精彩的章节,其中一处写乞丐们打着营救爱斯梅拉达的旗号,妄图抢劫圣母院,伽西莫多一夫当关,先是用石块瓦片对付他们,后来发现不行,改用火攻,将烧得滚热的铅溶液沿着石头水槽一泻而下,“好像一场大火灾,把那些可怜的家伙烧得七零八落”。
2020-05-02
-
李公明:如何才能使艾柯……闭嘴?
意大利作家、历史学家和符号学家翁贝托·埃科(Umberto Eco,1932——2016)的专栏文集有好几本已翻译为中文,从《带着鲑鱼去旅行》《密涅瓦火柴盒》《倒退的年代》到去年出版的这部《帕佩 撒旦 阿莱佩:流动社会纪事》(李婧敬、陈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年,下简称《纪事》)。
关键词:  帕佩撒旦阿莱佩:流动社会纪事李公明艾柯2020-04-30
-
《遗忘通论》:阿瓜卢萨的虚构世界
一般来说,以“通论”“总论”“概论”为名的书籍应该阐释某个主题的原理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