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市”里的人间和世界——青年作家“都市写作”观察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人也有一代人对于城市的观察、理解和表达。
2025-03-19
-
罗玉平:命运抗争 ——读王雨长篇小说《向死而生》
王雨长篇小说《向死而生》,讲述了一位脑瘫病人的命运抗争,如书籍封面提示语:是一部爱与希望,感恩与梦想交织的生命赞歌。
2025-03-19
-
先锋者的使命是照亮生活世界——读长篇历史小说《谭嗣同》
从创作历史文化散文《寻访谭嗣同》,到出版长篇历史小说《谭嗣同》,再到创作《拨剑欲高歌——谭嗣同传》,彭晓玲花了十年时间。
2025-03-18
-
新大众文艺浪潮中的西吉新乡土文学
新时代以来,新大众文艺浪潮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兴起,方兴未艾。
2025-03-18
-
庄越之:自山河中见岁月
我在散文《屈大均的异象世界》中提了一笔云南: 云南也是南方,与广东截然不同的南方,南方不止一种。
2025-03-18
-
师道为人,学以为己——论苏炜散文的“师说”新语
苏炜是出色的文学家(小说、散文、诗词皆有代表作)、书画家、音乐家,也是重要的学者、师者,诸艺皆得心应手、颇有成就。
2025-03-18
-
记忆,被固定或延续了——《匠者》有感
赵海忠是内蒙古评论家协会的主席,可见他是以评论见长的人,可他不按套路出牌,偏偏写了一部长篇小说,而他的长篇小说也没有追随时尚,没有把目光投向大家竞相投目的选题方向,而是理性地规避了主题的雷同,深情地看向了通常不被人注意的匠人身上,看向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艰辛生存在村社里的鼓匠、画匠、木匠、裱糊匠等等匠人身上。
2025-03-18
-
当智性藏匿于诗性——评陈春成《秋水》
记忆如何塑造身份?这一问题指涉个体存在与时代洪流的对抗。
2025-03-18
-
盛世中国的普通人群像——评长篇小说《焰红湘浦口》
读完川妮的长篇小说《焰红湘浦口》,掩卷沉思,眼里浮现出很多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栩栩如生,个性鲜明:樊婆婆的执着坚韧、樊行首的智慧和大格局、郑喜州的深情、裴行首的道义、谭良骏的气魄、裴千里的谦卑、庞嘉永的宽容、郑行首的偏颇和务实、裴牡丹的聪慧与坚强、郑同川的才气、裴桂花的天真率性……《焰红湘浦口》塑造了大大小小几十个人物,即使着墨不多的人物,都让人印象深刻。
2025-03-18
-
草树:困境与蝶变——陈先发诗歌印象
我和先发相识快三十年了,纯粹建基于诗的友谊,历久弥坚。
2025-03-18
-
岭南与江南的“互文”——论叶灵凤后期的方物风土书写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从文体的角度来看,存在着“两个”叶灵凤,即作为现代小说家的叶灵凤与作为散文随笔家的叶灵凤。
2025-03-18
-
《装脏》:乡愁、月亮与六便士
2012年,我即将离开大学校园。
2025-03-18
-
如何还原伟大的丝绸之路
我的丝路书写已为期十年。
2025-03-17
-
何以文学?何以写作?——评向迅《七月晚餐:南方幻想故事集》
读向迅的《七月晚餐:南方幻想故事集》(下称《七月晚餐》),最为直观的感受是如同进入到一座城堡内部,八篇小说如同装饰精美的八个房间横呈于眼前,你完全可以忽略其中的顺序,可以随意打开一间感受其中的故事。
2025-03-17
-
在词语的荒野中夜行——韩松落小说的跨界叙事与精神地理学
在当代汉语写作场域中,韩松落以其独特的跨界书写姿态构成了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
2025-03-17
-
于时代洪流中发现诗性之光——简评邹汉明新作《穆旦传:新生的野力》
在20世纪中国诗坛的现代性探索中,穆旦的诗歌创作与译介始终惹人注目。
2025-03-17
-
改文风,应该提倡“断辞必敢”
开栏的话:文风关乎学风、作风、世风。
2025-03-17
-
历史的厚重、文学的情致和思想的识见
在21世纪以来中国非虚构文学的创作中,王树增有着自己明确的书写方位和独特的气象格局。
2025-03-17
-
诗的突围:解冻代码垒起的冰墙
近年来,每当有新的AI工具问世,都会对最能象征人类情感创造力的文学艺术领域发起冲击,而诗歌因其文体特殊性往往首当其冲。
2025-03-17
-
《废墟与狗》:另一种散文
春节假期,躲在汝水边上的荒村里陪伴爹娘,因为天寒,我很少出门,与父母聊些家常,说些旧事,诸如父亲当年在村里任代课教师的时断时续,陪父亲到镇上读书的艰难“决策”,舍弃读师范而去灰水河边的昆阳古城读高中的犹豫彷徨,多少往事,因过年闲暇,与父母闲扯,涌上心头。
2025-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