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码戏剧史 重构学术路
在中国现代戏剧史研究中,欧阳予倩无疑是代表性人物。
2025-03-22
-
演绎属于自己的人生慷慨——龚学明诗歌创作综评
龚学明,一位985高校历史学专业出身的诗人,本有机会成为历史学研究者,却对诗歌情有独钟,数十年笔耕不辍。
2025-03-21
-
浅议《丰泰庵》中的女性叙事
王彬的长篇历史小说《丰泰庵》(作家出版社2024年4月)通过明朝末年长平公主的视角,描绘了不同阶层、不同性格,但命运同样悲惨的众多女性形象。
2025-03-21
-
《舌尖叛逆》责编手记:文学的温度——叶浅韵与她的读者
叶浅韵发微信给我说:“‘作家说’视频后面的留言好让我感动,还有人说我胖了点儿,太可爱了。
2025-03-21
-
汉语历史音韵学的集大成之作
《汉语历史音韵学手册》是一部集大成的学术著作,汇聚了汉语历史音韵学领域的顶尖学者,共同探讨了该学科的诸多关键议题。
2025-03-21
-
《逛书店:从北京到巴黎》:书店里的山河春秋
书店是一个不受物理空间限制的交流所在,翻开一本书,阅读一段文字,欣赏书架上的封面,看看色彩与设计,你就开始了与书和作者的交流,这是一种奇妙的体验,文本的开放性决定了每个人的交流和体验都是独特的,不同的人看一本书,哪怕只是浏览、或者匆匆瞥一下书的外观,所得的观感都有所差异。
2025-03-21
-
红色文脉的赓续与革命精神的回响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首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史,文艺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5-03-21
-
东莞写作:湾区叙事的实践样本
东莞是世界制造业名城,也是著名的“打工之都”,是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典型,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精彩缩影。
2025-03-21
-
在琴声与剑影中,搭建历史与当下的精神桥梁
彭晓玲的散文充满女性的温润和纤细,当我读到她最新的作品——厚厚三大卷的长篇小说《谭嗣同》时,没想到一位擅长感性抒怀的弱女子竟然能写出如此厚重之作。
2025-03-21
-
“出走”的困局——姜贻斌中篇小说《最后的铜像》读后
姜贻斌的中篇小说新作《最后的铜像》(《长城》2025年第2期)以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省城小巷为切片,通过杂志记者张才华与江湖客刘光头的命运共振,揭开了转型期“出走者”的现实困局、文化撕裂和精神溃败。
2025-03-20
-
恍惚之思,其中有道——读陈先发近作札记
如果说存在着一种可感知的“思想之诗”的话,或许很多人会想到陈先发的写作。
2025-03-20
-
李昌鹏:关仁山的反传奇书写
谈关仁山《酒王》的反传奇书写时,不得不先说传奇。
2025-03-20
-
构思精妙 心态温暖——读《归途旅行团》
《归途旅行团》是一篇构思精妙却又令人感觉完全是生活自然呈现的小说。
2025-03-20
-
游方与“征赋”——读《黄河源传》
涉土游方,览观河源。
2025-03-20
-
诚与真与文学的常道——彭学明《爹》谈片
一 在《娘》出版十多年后,彭学明的《爹》又与读者见面了,虽然在文体上,《爹》归属长篇小说,但在内在写作观念上,《爹》与《娘》一脉相承,它们联袂成为彭学明最重要的两部作品,也证明了回归文学常道的写作虽然朴素却自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
2025-03-20
-
小说集《春水流》:书写那些隐入尘烟的“渺小”
“90后”文学博士王明宪在中短篇小说集《春水流》中塑造了他的“卞庄”,写下了许多“人”的故事。
2025-03-19
-
打工文学:记述改革开放的“心灵史”
2025年央视总台春晚上,来自苏州昆山的外卖诗人王计兵为王菲演唱的歌曲报幕,引发广大网友关注。
2025-03-19
-
《看得见的东北》:书写东北大地的生态能量
李青松的散文集《看得见的东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年1月出版),是一部对象集中、主题鲜明的生态文学作品。
2025-03-19
-
让故乡照亮叙事的通途
“故乡”和“乡愁”,一直是中国文学叙事的重要主题。
2025-03-19
-
他们都在“暗处散发着光芒”——论孙频的文学创作
2008年开始从事小说写作的孙频,迄今已有十七八载的创作生涯,出版20多部作品。
202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