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地域文学研究的新思路
如何深度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文学创作的得失?如何准确评估陕西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与价值?如何探索陕西文学持续发展和突破的可能性?西北大学周燕芬教授领衔撰写的学术专著《当代陕西长篇小说史论》对上述问题作出及时回应。
2025-03-05
-
文学插画:在图文相生中开辟艺术新境
【文学与其他艺术样式如何携手】 在浙江美术馆,“木刻青年:一个世纪中的赵延年”版画作品展吸引了无数目光。
2025-03-05
-
自然和生命本真的诗意描写
作家王族的新作《狐狸有九个想法》(中信出版集团2024年10月出版,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发布的“中国好书”2024年12月推荐书目)是一部散文集,一篇篇连缀下来,一个寥廓恒长的生命世界也随之被开启。
2025-03-05
-
南方写作或诗意小说的新形构——关于龚万莹小说的一点感想
谈龚万莹的小说,没有办法不谈到她的地方性,也就是其南方性。
2025-03-04
-
《无常》中的破碎之美
冬夜,读过沈东子的短篇小说《无常》,我突然想起阳台上那个裂了纹的花盆。
2025-03-04
-
他并没有从那场梦里醒来——读韩东《春梦解析》
“还记得我们逛玄武湖吗?哪一次?你是说我们去过不止一次?” 韩东新作《春梦解析》(下称“春梦”)以这句第一人称讲述开篇,自述部分延续一页后戛然而止,叙述转为全知视角,场景是作家朱尔与三十多年前的恋人六一的重逢:“朱尔在那套三十年前的房子里迎接六一。
2025-03-04
-
《胎记》:让命运在梦境中重新来过
《胎记》是青年作家苏南的首部散文集。
2025-03-04
-
《平静的海》:艾玛的隐喻
大海并不平静,就像人心不平静一样。
2025-03-04
-
寻找解困的认知密钥——评李木一的《答案走失在午夜》及其他
评判一个青年作家潜力的大小,不是看每一篇作品是否面面俱到,而是看其在所完成的部分是否有格外出彩的地方。
2025-03-04
-
山乡巨变的多维透视——简谈温新阶散文的新时代抒写
温新阶是改革开放后从鄂西成长起来的土家族作家,长期致力于散文创作。
2025-03-04
-
居间视野与边地想象的新质——冯良创作论
在中国文学的多声部交响中,民族文学始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声部。
2025-03-04
-
传记文学新的美学范式——评聂还贵《秋水长天——王勃传》
聂还贵《秋水长天——王勃传》,以“诗性品格”在一定阅读范围引发热度关注,曾荣列作家出版社年度好书之榜,被誉为一部“洋溢着热情和才华“之作。
2025-03-03
-
乡土题材主题创作的公共性及其悖论——关于《天露湾》的题外话
一 谈到《天露湾》,陈应松有一段访谈特别有代表性和“问题性”,对于我们理解一位资深、卓越的乡土作家的文学观念和创作心态的转变来说非常重要: 这本书是我所有写作中的一个另类、一个异数。
2025-03-03
-
《金色兴安岭》: 作为部队文艺的边疆文学
导语 在1988年出版的《中国新文艺大系·中篇小说集》导言中,朱寨把《戈壁滩上的风云》(杨尚武)、《金色兴安岭》(朋斯克)和《山间铃响马帮来》 (白桦)三篇小说归入同一类型。
2025-03-03
-
新时代“革命史诗”小说话语新建构——以孙甘露《千里江山图》为例
内容提要 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是史诗性文学的变体,在“历史事实表现”和“历史话语建构”方面作了诸多创新性探索。
2025-03-03
-
“听—讲故事”叙述与“十七年”短篇小说的形式意蕴
内容提要 “听—讲故事”叙述是指文本中出现“听—讲故事”情节的“叙中叙”分层(套层)叙述,其在“十七年”短篇小说中近乎模式化地发展,在真实、方便、顺应民众、文体免责四个层面上体现了独特的文体功能,并以多级叙述人的叠加呼应、叙述语言的简单明晰、文本内外“一体化”氛围的营构等呈现了叙述声音的单一与笃定。
2025-03-03
-
一部书,一座城,一个阅读的时代
五六年前,在先锋书店,承蒙潘光哲先生相邀参加《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新书恳谈会,这么一部专业的史学著作几分钟便引得听众如云,如云观众之中伫立着一位大汉,就是《领读南京》的作者许金晶。
2025-03-03
-
重构中国文学史的主体性和整体性
1992年,26岁的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陈引驰发表论文《对文学史及其与作品个体关系的思考》,开宗明义提出:“很有必要对‘文学史’本身作一反省,虽然反省并不能保证彻底的澄清,但总比沿袭混乱要好。
2025-03-03
-
《时间的秘密花园》:让大海从漏斗中通过
2018年秋,我曾有过一次西北之行。
2025-03-03
-
《花豹》:礼赞扎根大地 镌刻乡村群像
北雁的中短篇小说集《花豹》收录了作者近年创作的9个中短篇小说。
2025-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