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光的孩子》:拾起诗性的火种
在这个被技术理性与功利主义裹挟的时代,诗歌往往成为最后的避难所。
2025-03-17
-
爱与友谊的哲学沉思
在情感被算法量化、亲密关系日趋“速食化”的时代,我们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渴望联结,却又更容易陷入孤独。
2025-03-17
-
故乡重建与自我追寻——评刘国欣的散文集《次第生活》
内容提要:刘国欣是从陕北走出来的新生代作家,她的散文集《次第生活》从自然风物和民俗仪式出发,对陕北民间生态和童年经历进行了深情回眸与审美观照。
2025-03-16
-
《狐狸有九个想法》:以动物的视角如此打开世界
《狐狸有九个想法》王族 著中信出版集团 作家王族的散文集《狐狸有九个想法》,描述了新疆的狼、鹰、骆驼、马、黄羊、吐鲁番沙虎、虎鼬、黑鹳、波斑鸨等97种动物,分别在新疆的雪山、沙漠、戈壁、草原、湖泊、森林、牧场、湿地和河流等领域的生命景象,是一部以文学形式完成的动物大全。
2025-03-16
-
雷学刚散文集《在水一方》:对文学的热爱与真诚
今年春天,学刚同志的新作《在水一方》出版了。
2025-03-14
-
夜阑沉思 灯烛温暖——读雷学刚散文集《在水一方》有感
年有四季,春夏秋冬。
2025-03-14
-
贺绍俊:民间化的关仁山——读关仁山的《酒王》
关仁山懂酒,写一篇小说《酒王》尽在情理之中。
2025-03-14
-
聆听穿越新诗百年的钟声
时光流经百年,中国现代诗歌在学习中成长,在思索中发展,早已焕发出崭新的面貌,唯有在历史天空里回响不绝的经典诗作,在不停地告诉我们,时光流转和时代更迭中新鲜的诗意从何而来,新诗时间之轴和空间之轴的交叉是怎样形成的。
2025-03-14
-
陈崇正《归潮》:史今“遇合”,存在之思
《归潮》以碧河镇陈、林两个家族4代人的命运变迁,勾勒出潮州人百年的奋斗历史,展现了潮州的地方文化和精神传统。
2025-03-14
-
《白水谣》:以家族史视角书写百年风云
个人史与家族史是构成小说中宏大历史叙述的基本单元,可以有效弥补主题意旨的概念化或文学形象的空疏化,形塑一种更加真实的肉身状态,建构可亲可近、可信可感的历史小说叙事。
2025-03-14
-
《我的文俊老爸》:在世界的渡口,与星群重逢
2023年1月27日,著名翻译家李文俊在睡梦中辞世,享年93岁。
2025-03-14
-
努力长成一棵树——我所理解的江苏青年作家和他们的写作
今天,如何谈论和认识一个地方的青年作家,似乎已变得不像以前那么容易。
2025-03-14
-
《天下国医》:刻画中医传承的信念和品格
今天的小说要写什么?新时代的中国故事该如何讲述?怎样以文学的方式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四川作家李明春的长篇小说《天下国医》在这些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2025-03-14
-
故乡愈远愈亲——读罗大佺散文集《故土难离》
认识罗大佺是在苏轼的故乡四川眉山,那时他身上那种从农村出来的孩子所固有的谦谨、低调一下子就吸引了我。
2025-03-14
-
社会转型时期的乡村图景——评巴陇锋小说《秦岭人家》
巴陇锋的长篇小说《秦岭人家》以宏大的架构和细腻的笔触,生动反映了上世纪90年代至今,约30年间秦岭地区的乡村社会图景和一代青年的奋斗历程。
2025-03-13
-
开辟冯至研究的新境界
王邵军的《生命的思与诗——冯至的人生与创作》是一部冯至先生的评传。
2025-03-13
-
无爱的未来——何田田《北欧玫瑰》读后
《北欧玫瑰》里,温州看上去是背景,实则是药引子。
2025-03-12
-
徐则臣“京味”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京味”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风貌与文化品格,自晚清开始到今天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2025-03-12
-
勘破心中鬼,才得悟真经——评海桀小说《诡步探戈》
纵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现实主义是研究者绕不开的话题,也是作家无法回避的写作范式。
2025-03-12
-
自我进化论与时代的“物种起源”——东来《涉过歧流》读记
“无数蚂蚁沿着一条细细的白线向上攀缘,如果不前进就会被踩下去,跌入水漩,被急流冲走。
2025-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