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中短篇 | 2025年7月
点击阅读作品
宋嵩推介作品:
王华《康复》
小说写的是一个麻风病康复村、也就是麻风病人隔离点里最后一位医生与最后两位病人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吕正午是乌潮洼康复村门诊部老医生捡来的养子,在毕业以后返回家乡,接替养父成为一名麻风病医生。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康复村里的麻风病人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吕正午和老村长赵大祥、老太太朱迎香三位村民,以及一头牛、一条狗和一只猫。吕正午不顾路途遥远,帮助赵大祥寻找儿子赵春生,又想方设法替朱迎香卖山货凑足养老费用,实现她落叶归根的愿望。送走了两位老人后,没有了病人的康复村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就在此时,县防疫站为了顺应新的医改大潮,将皮肤病防治中心搞了私人承包。新上任的主任要求吕正午作假,吕正午宁愿失业也不做违背良心的事,就在这个时候,他接到了在寻找赵春生的途中萍水相逢的好心姑娘杨小英的电话。小说的故事就此戛然而止,但就是这个电话,似乎意味着一桩姻缘的序幕正在缓缓拉开。
整篇小说充满了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无奈,凸显了善良在自私、贪婪的世风面前的可怜、弱小与无助。康复村能让曾经被视为猛虎的麻风病绝迹,却对人心的顽疾束手无策,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作者满怀悲悯情怀,却又不动声色地将社会心理的病灶暴露在读者面前,由此在小说的文字与情绪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反差感。
何同彬推介作品:
朱文颖《古法》
《古法》的轮廓是一个“古典”“江南”意味的轮廓,读者很容易被这样一种氛围感诱惑,误以为这是一个为“古法”“古典”招魂的、指向清楚的小说,但我们一旦真正进入其肌理,就会被文本内部的碎片、褶皱、拐角形成的各种“阴影”导向晕眩、困惑,然而,这也并不是终点。朱文颖深谙简·赫斯菲尔德在谈论诗歌的时候所提出的那种“富有创造性的伪装”,这种“伪装”“是创造性洞察力的基本姿态,也是我们在为自己打开一个更广阔、更灵巧、更有生命力、更丰盈的世界时常采用的策略”。《古法》有意营造了一种我们与“古典”“江南”及其器物、空间、人的一种特别亲密、和谐、舒适的氛围,却在这种“伪装”形成的静水流深中,把我们引向“古法”之外,或者把“古法”放在一个当代的逃逸线上,从而在一个更为广阔、丰盈的小说的世界中,“逼迫”我们思考什么是“古法”、什么是真实世界这样的终极问题。
徐刚推介作品:
周宏翔《江佛入海》
周宏翔的短篇小说《江佛入海》,把我们带回到上世纪90年代的重庆。小说呈现的是一派率真泼辣的渝地方言和火热滚烫又极具年代感的市民日常生活。小说中,历史的旧债,邻里的纠纷,所有事件都指向讳莫如深的定慧寺搬迁计划。被人看轻的回归者,他那难以理解的职业选择,象征着对于情感所系之物的执着守护。而小说的关键之处,悬而未决的恐吓跟踪和错综复杂的杀人事件,则引出了一段被污蔑的,无从辩解的“地下党”往事,以及寺庙浩劫之后被迫还俗的和尚那难以泯灭的向善之心。而后者可能是比定慧寺的镇寺之宝,那尊来路复杂的缺耳弥勒更加宝贵的东西。作者试图在小说有限的篇幅里,寄予故事多重面向的思索,这也是小说极耐咀嚼的地方。
马兵推介作品:
王方晨《快雪时晴》
王方晨的《快雪时晴》是一部深谙“藏”之艺术的小说,也是一篇以轻盈写沉重,以空无写质实的小说。它不事铺陈,老竹大半生的沉痛——帆布厂改制中的失意、腿残后的被弃、与小梅的错失、与菊相守又死别的悲恸,都压在了文本之下。小说只让读者瞥见雪面上的零星痕迹:烧字纸的烟火气、雪地上的“小梅”、菊汲泉的背影、阮阿庆递来的卷轴引发的无声恸哭……这些碎片,是老竹生命重量的冰山一角。
而小说真正“显”出的,是老竹那看似虚无的“空书”和阮阿庆那份穿透表象的“懂得”。老竹在空中书写王羲之的“快雪时晴”,这二十八字承载着底下所有被“藏”起的悲欢离合、时代变迁与个体挣扎。它超越纸墨的实体,成为一种纯粹的精神仪式。阮阿庆的珍贵,在于他无需老竹言说,便能“识”出字迹,“懂”得这无声书写背后汹涌的暗流。这种“隐”与“显”的张力构成了小说的魂魄。
结尾,老竹烧掉价值连城的字画为阮阿庆“送行”,将“藏”推向极致,却将“显”升华为永恒。小说告诉我们:生命最沉重的部分往往被隐藏,而最轻盈的表达,恰恰因其无形,能承载最深重的过往,并依靠“懂得”得以永恒流传。雪会化,痕会消,但空中写下的心迹,只要有人懂,便永不消散。
陈涛推介作品:
毕飞宇《仰泳》
作品的完成难度大,只有一个主人公老马,作品的推动不在于故事,而是人物的情绪、意识。作者选材独到,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借用各种巧妙的细节与景致来展示、暗示以及彰示那些难言的幽微。的确,曾经有一些身兼“要职”、身居“高位”,在众人眼中实在是光鲜的人,因为某些原因,突然就从社会的“宠儿”变成了“弃子”,那些看似牢固的社会关系齐刷刷切断掉。多年后,当他回归正常生活,如何重建与社会的关联,如何实现自己内心的和解,成为不仅是他个人,同样也是很多人关心的事。《仰泳》所讲述的便是这样的一份观察、一份思考、一份探究以及一份体恤。
郭冰茹推介作品:
韩松落《和周重岳医生一起钓鱼》
一个人钓鱼大概是躲开繁琐日常,放空自己最好的方式了。可是跟一个不熟悉的人一起钓鱼,这个人还是你想着要巴结一下的,偏偏你又是个不善交际的人,这样的钓鱼恐怕就是折磨了。韩松落在《和周重岳医生一起钓鱼》这篇小说里处理的大概是这么一种场景。故事里,主人公钱正幽的爷爷被送进了ICU,周重岳正是ICU的值班医生。两个不熟的人在一起钓鱼,医生和患者家属的话题兜兜转转自然会绕到生与死。一个重病老人是否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死,身边的家人应该尊重他的愿望还是应该不惜一切代价地抢救他,ICU的医生应该如何给出自己的建议,这些问题的背后指向的是一个伦理的困境,因为无论做何选择,都是遗憾,而无论做出了何种选择,都会面对指摘。小说用“钓鱼”串联起整个故事线,也用钓鱼时的闲谈引发我们关于生与死、义与利、诚与欺、真与伪,这些问题的思考。小说引了一句仓央嘉措的诗:“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其实不是说每个人心中都有许多隐秘,而是这些人生议题背后的伦理困境实在难以言说。
黄德海推介作品:
赵松《细雨》
跟赵松的大部分小说相似,《细雨》仍然写得波澜不惊,人世的林林总总,仿佛过来人眼中的云烟飘过,没有什么值得付出太多的心力。自然,这种波澜不惊,其实是叙事者某种特殊的障眼法,因为这个叙事者已经拥有了跟自己年龄相符的心智,不再一惊一乍地面对这个世界的各种故事或事故。小说平静的叙事背后是涌动的暗流,其中隐藏着近乎无法掩盖的情欲,明明清晰却难以表达的嫉妒,算不上爱却也无法割舍的情分……这些复杂到必须借助一个中篇来说的情感关系,就像题目所示的细雨,虽然不至于造成灾难,却也淋湿了衣服,带来各种各样的不便,甚至在某些时候变成令人厌倦的积水——人们在其中忍受,在忍受里感受,在感受里认知,而任何一段失控都会带来巨大的冲击,把此前小心翼翼维持的平衡打破。小说最后写到了失控,我们不妨一起设想,那个短暂失控后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聂梦推介作品:
温颖妍《我们并不知晓雨的名字》
小说以“我是女孩子”为起点,以闽南海岛生活为背景,讲述一对好朋友,陷在孤岛无尽阴雨和停滞时间里的种种。一边是少女的执拗与心事重重,另外一边是想要离开却找不到路径,被迫走向“大人的门”却无人引领。于是,她们只能一面叨念“一切太平”,一面承认“与命运和遗传有关的问题我们并不精通”。小说里散落着一些让人心痛的光斑:不愿掀起的刘海,不再完好“无头无脸”的手指,等等。它们代替沉默者诉说被性别和成长围困的心声:我们并不知晓雨的名字,更无从知晓这造访生命每一刻的事物,究竟是朋友,还是敌人。
但前述所有的蓄势,都在小说的结局处柔软下来。疯癫母亲的一句话,与某处不经意的景物描写构成呼应——森森草木中,还有一座小庙,红红的犹如心在跳。人生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