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清代京城腊八粥慰藉游子心
来源:北京晚报 | 刘永加  2024年01月18日07:57

全国各地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明清时的北京城里,无论是皇家,还是普通百姓,也流行在腊八节喝腊八粥。不少诗人用诗文记载了老北京喝腊八粥的诸多细节,表达了自己不同的人生境遇。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代诗人张问陶的《腊八日》一诗:“去岁还家逢腊日,今年腊日远思家。兄酬弟劝情如昨,物换星移事可嗟。旅食一瓯怜佛粥,乡心万里入梅花。长宵归梦分明极,社酒村灯笑语哗。”

诗人想起去年他从成都返回老家遂宁,正巧是腊八节,与兄弟们一起喝腊八粥的情景,如今历历在目。而今年腊八,他却远在京城,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慰藉了游子的心。

张问陶的一生颇为坎坷。张问陶,乾隆二十九年五月二十七日(1764年6月26日)出生在馆陶县一个官宦世家。张问陶自幼随父宦游均州、荆州、黄州、汉阳等地。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与兄张问安、弟张问莱发愤攻读诗书。张问陶饱览群书,博研名画,少年时就展露出才华。后来,其父张顾鉴因为受官场案件的牵连,家道中落。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三月,二十岁的张问陶由湖北汉阳赴京城,与四川涪陵周兴岱的长女周氏结婚。第二年八月,张问陶偕妻子周氏离京回汉阳和四川。此次回乡,张问陶有一个重要目的,参加四川乡试。

在旅途中,女儿的出生给张问陶带来了无限的欣喜。然而,在乘船由三峡回遂宁的途中,因为妻子周氏产后患病,张问陶不得不把她留在涪陵娘家养病,自己与兄长张问安一道回故乡遂宁。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对于张问陶来说流年不利,先是乡试出师未捷。五月,妻子周氏因病逝世于涪陵。不久,小女也夭亡。

同年秋,张问陶与兄长张问安去成都参加乡试。因为张问陶所写诗歌传抄者众,诗名大噪,成都盐茶道林儁将其女林韵徵许配予他。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三月,张问陶离开成都进京参加顺天府乡试(注:在清代有异地参加科举的情况),这年秋闱乡试,张问陶中顺天府乡试第十三名,中得举人。中举后的张问陶继续留在京城以备己酉年会试(因为庚戌年是乾隆皇帝八十大寿,乾隆在己酉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四年要加一次恩科考试),因此为了备考,乾隆五十三年的腊八节,张问陶是在京城度过的。感慨颇多的他,写下了饱含深情的《腊八日》诗,诗人在诗中自注,“丁未此日自成都到家”,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腊八这天正好从成都回到家中。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张问陶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出任山东莱州知府,后辞官寓居苏州。张问陶后著有《船山诗草》,存诗3500余首。他与袁枚、赵翼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与彭端淑、李调元合称“清代蜀中三才子”。

慰藉了诗人的腊八粥是怎么制作的呢?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这样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元,用则伤味。”

《燕京岁时记》还记载:“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涤器,终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并用红枣、桃仁等制成狮子、小儿等类,以见巧思。”腊八的前一天,要耐心把各种豆米筛拣干净,果料则分门别类,切丝成条的都要提前做好,然后通宵达旦地准备,只为第二天能吃上腊八粥。按习俗,第一锅粥,都是敬拜佛、祭祖,第二锅粥才是一家人喝的,第三锅会用来赠送亲友。

郊区的人们还会把腊八粥洒在院中的果树上,以祈望果树年年丰收;并将粥喂给家中猫狗等,寓意六畜兴旺;有的地方,还流行储存腊八粥,吃到祭灶那天,甚者吃到春节或二月二,这是寓意年年有余。

明清时期,老北京寺庙众多,腊八这天还要举办舍粥的活动。清代时,寺庙施粥的场景很是热闹。清人李福《腊八粥》一诗,这样写道:“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民多好事,踵事增华饰。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

腊八舍粥最具代表性的要数雍和宫的舍粥仪式。腊八一早,皇帝会特派一名信得过的“监事”,对整个庆典活动全程进行策划、安排。《燕京岁时记》载:“雍和宫喇嘛于初八日夜内熬粥供佛,特派大臣监视,以昭诚敬。其粥锅之大,可容数石米。”

雍和宫的腊八粥煮好后,第一锅敬神敬佛敬祖先,第二锅进献皇帝,第三锅赏赐王公,第四锅送给朝中大臣,第五锅雍和宫内僧侣自食,第六锅舍济给贫苦百姓。其中,送给王公大臣的腊八粥,要装入特制青花瓷罐内,由太监分送给各王府大臣,名曰“赐粥”。王公大臣们先要把粥供奉中堂,举家依序叩头谢恩,然后才能分着喝了。

雍和宫舍粥的风俗持续了数百年,到清末民初,夏仁虎还写过《腊八》诗,描写北京城及雍和宫煮腊八粥的情景:“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对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